第25讲丨伏生:文明的保护与传承者

第25讲丨伏生:文明的保护与传承者

00:00
13:37

本节概述 

        伏生是秦朝的博士,利用职权保存了《尚书》原本,为防止因战乱中文本消失,他反复背诵记忆。汉景帝时他已九十岁,终于等到了朝廷派来搜集遗书的晁错。尽管因他已口齿不清需由女儿传达,河南人晁错不能完全听懂山东话,但《尚书》的基本内容得以保存。秦朝以来,积累下来的书籍经历了一次次天灾人祸,正是由于一批伏生这样的人以生命相传承,以毕生的精力学习、研究、教授,才得于流传至今。


本节内容 

        秦始皇的时候,将古代流传下来的像《尚书》这样的典籍统统收缴销毁,而且禁止民间收藏,官方倒是还是专门设立了几位官员负责保管,其中有一位叫做伏生,因为他的名字大概也没传下来了,姓伏嘛就称他为伏生。伏生是担任朝廷的博士的,所以他利用职权把一部《书经》偷偷地藏在自己家的墙壁里面。等到天下大乱,他也不得不外出流亡,等到汉朝建立秩序稳定了,他回到家里,发现墙壁已经被破坏了。他收藏的这一部《尚书》丢了几十篇,剩下来还有二十九篇。他就靠这二十九篇,把自己的解释、研究在齐鲁一带传授。

图:伏生授经图

        到了汉文帝的时候,征求研究、传授《尚书》的人,其他地方都没找到,听说伏生还在,就想把他招到长安去,但是伏生已经90多岁了,没有办法出门远行,就派了晁错到他家里听他讲述,做记录。因为伏生年纪大了,口齿不清,所以只好靠他女儿一句一句的翻译,但是伏生和他女儿讲的是山东口音,而晁错是颍川人(今河南),所以他们讲的话晁错并没有全部听懂,估计大概有百分之二三十都是猜测,然后把它记下来的。但是不管怎么样,总算把伏生对《书经》的解释和研究的成果流传下来了。

        在印刷术没有普及以前,这些经典和其他书都只能靠抄写流传,而且在没有纸的情况下面只能抄在竹简、木简上面,或者是抄在丝织品上面,这些材料也更加不容易保存。所以学者在传授这些知识、研究这些典籍的过程中间,大多数只能靠口头的流传,这样就形成了不少错乱或者遗漏。比如说《书经》就曾经出现过两个本子,《诗经》有三种,在齐地流传的《论语》跟鲁地,你看这距离相差并不太远,但就不同了,《春秋》更有不同的版本,有好几家,其他有些典籍更加混乱。

        秦始皇的时候曾经颁布过不许民间收藏书籍的命令,到了汉惠帝的时候,就撤销了命令,百姓可以收藏了,但是实际上留下的书已经不多,所以汉朝初年就曾经在民间广泛的征集。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又把太史(公)作为收藏的专门机构,收藏全国献上来的图书,像司马迁和他父亲司马谈,他们就是根据太史(公)所收藏的史书为主要根据,最后写成了一百三十卷的《史记》。

图:顾颉刚《整理〈史记〉计划》手稿(1954年10月5日)

        到了汉成帝的时候,这些藏书又流失了不少,因而就派了一个官员陈农到全国各地收集散落在民间的图书,又命令刘向专门负责校验整理,刘向死了以后,他的儿子刘歆又继承父业,终于将三万三千九十卷的书,分成七类,编成了一部《七略》。

        王莽覆灭的时候,皇宫中的图书又被焚烧。东汉的光武帝、明帝、章帝都很重视学术文化,特别注重儒家的典籍,各地又纷纷献书,皇宫中在石室和兰台的藏书量又变得相当充足,于是将这些新书集中在东观和仁寿阁,命令傅毅、班固等人根据刘向父子编订的《七略》分类整理,那就编成了《汉书·艺文志》。

图:《汉书·艺文志·方技略》

        可是到了东汉末年,董卓强迫汉献帝西迁长安,军人在宫中大肆抢掠,他们把缣帛写成的长卷当做帐子和包袱,但是运到长安的书籍还有七十多车,以后长安也沦为战乱,这些书籍被一扫而光。

        三国曹魏建立以后,又开始收集散在民间的图书,由中央机构秘书负责收藏整理,根据不同的内容,分为甲、乙、丙、丁四部。

        西晋初年有一个重大的发现,在今天河南汲县西南,当时叫“汲郡”,在那里古墓中间居然发掘出来一大批古书,共有两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这是一个重要的收获啊。但是不久“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爆发,首都洛阳饱受战祸成为一片废墟,皇家的图书荡然无存。

        东晋在南方立国以后,又陆续收集到了一些,但对照原来的“四部目录”,只剩下了三千十四卷,以后北方的遗书陆续流到了江南,像东晋末年刘裕攻占长安的时候,曾经从后秦的府藏中间收集到四千卷古书。所以到了宋朝元嘉八年的时候,秘书监谢灵运就编成了《四部目录》,这个时候已经登记到了六万四千五百八十二卷。但是齐朝末年,战火又燃烧到藏书的秘阁,图书又受到很大的损失。

        梁朝初年秘书监任昉在文德殿集中整理图书,除了佛经以外,共有两万三千一百零六卷。由于梁武帝非常重视文化,加上江南维持四十多年的安定的局面,民间藏书也大量增加。

        “侯景之乱”被平息以后,当时的湘东王萧绎(即以后的梁元帝)就下令将文德殿的藏书和在首都建康收集到的公私藏书总共七万多卷,运到了他的首都江陵。另外梁元帝一直是注意收集典籍的,所以他自己的藏书也有七万卷,合在一起就有十四万卷。可是当他被北周军队包围,他居然下令一把火把十四万卷藏书全部焚毁,这是一场空前的浩劫。因为你如果被对方抢劫,或者是散落,那么多少还有一点留下来的。他实际上就把在南方全部公私的积聚,加上他自己历年的收藏,一把火全都烧了。所以到北周在关中建立之初,藏书只有八千卷,以后逐渐增加的一万多卷,后来灭北齐的时候又缴获了五千卷。

图:梁元帝作品《职贡图》局部

        到隋朝统一,隋文帝接受秘书监牛弘的建议,派人到各地搜访“异书”,还规定原来的书可以在抄录以后继续发还,并且每一卷可以发一匹绢作为奖赏,因此这次收获很大。在隋灭陈的时候,又获得了南方的不少的藏书,但这些书因为都是新抄的,用的纸墨质量比较差,内容也是错误百出。这说明经过梁元帝焚书以后,南方的古籍已毁灭殆尽了。但经过整理,隋朝的皇家图书馆还收藏了三万余卷。隋文帝为了怕这些书再遗失,还下令藏书都抄写了五十份副本,并且在东都洛阳建立观文殿作为藏书之用。抄写那么多副本,还是起了很大作用的,也不可能这些副本全部都毁灭。

        唐朝灭王世充的时候攻占洛阳,将所有的图书装船运到长安,但是过三门峡的时候翻了船,大多数图书落水飘没,留下的只有一二成,连目录都残缺不全。唐朝初年修《隋书·经籍志》的时候,收集到的书有一万四千四百六十六部,共八万九千六百六十六卷,你看这个数量还达不到梁元帝烧掉的总数,何况这些书有的都是以后再出来的,还有的可能是重复的。

图:《隋书·经籍志》

        所以不管是出于什么动机,梁元帝把这么多书一把火烧掉,这不仅是对书籍本身的破坏,也是对人类文明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到以后,到唐朝末年、五代,雕版印刷开始被运用,到宋朝的时候书籍的印刷日益普遍,所以我们到现在还可以看到好几部宋朝时候印刷的这些书。那么有了这些印刷的书,书籍的流通就广了,所以即使有天灾人祸,总有书能够幸存下来。但更主要的是我们中国历来不缺少像伏生这样历尽艰辛、千方百计地传承文化、保存书籍(的人),再加上印刷术的进步、纸的普及,使我们古代积累下来的这些宝贵的典籍,在这以后,大多数能够流传到今天。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第一劍客

    两千年战乱,文化浩劫,传致于此,实属不易!🙏😭

  • 13761319bqo

    那时候,河南颖川的口音与山东的口音的差异,比现在大啊。

  • 扩大我国

    是呀,江陵焚书之事,我也是读葛教授的中国历史的19个片段,这本书里面看到的真是痛心疾首啊。

  • 林林月_gh

    文化自信要建立在实事求是基础上

  • 视听之娱无视

    葛教授好,当时围困梁元帝的是西魏的军队,不是北周的军队。

  • 刺豚苏苏

    十四万卷 满嘴仁义道德,屁用不顶,故炬之。

  • 13761319bqo

    谢谢。

  • 小害的妙音

    刘向的儿子是刘歆吧

  • Lyf6666

    为什么我们的祖先总是要烧书??

    一心清听 回复 @Lyf6666: 因为眼里只有权利吧

  • 伟大复兴参与见证者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