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讲丨孔子:历代统治者肯定的“春秋笔法”

第24讲丨孔子:历代统治者肯定的“春秋笔法”

00:00
13:16

本节概述 

        孔子在编《春秋》时对人物采取不同的褒贬用词:为尊者讳,为贤者讳;笔则笔,削则削;注重于维护价值观念和政治利益。这一“春秋笔法”受到历代统治者的充分肯定,成为官方修史必须遵循的原则。“天王狩于河阳”将周天子被迫参加诸侯盟会记为主动举行“狩”,此后“狩”成为皇帝被俘或蒙难的代词。


本节内容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也是伟大的历史学家,他对历史的贡献主要是编订了鲁国的历史《春秋》。

        历来有一种说法,“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孔子他不是由他来从头开始编鲁国的历史,鲁国的史官已经积累下了大量的史料,并且把它已经编订了一部鲁国的历史叫做《春秋》,孔子是用他编写历史的原则来编订这一部《春秋》。那为什么孔子有那么大的作用,他改订《春秋》就能够使乱臣贼子都害怕呢?这个还要从历史的作用说起。

图:孔子画像

        我们现在看历史,都以为是古人是给我们后人看的,或是要传之子孙,或者让我们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其实中国最早的历史它形成延续,它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向祖宗、向天、向神,向他们报告你做了什么事?特别是统治者把它记录下来,是要报告给祖宗,报告给神,报告给最高的神听,让他们知道的。

        如果你做了好事,当然会受到他们的庇护、保佑,而且泽及子孙,如果你做了坏事,那受到他们的惩罚,而且当时的观念,人死了以后实际上就进入了另一个境界,或者到地下去,在这个境界里面,如果是做了坏事将继续受到惩罚,如果你做了好事,当然就可以在那里得到善待,继续享受生前的荣耀。

        所以正因为这样,历来认为孔子的“春秋笔法”的确是非常起作用的,所以这样的说法说孔子“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就你做了什么事,如果孔子对你评价是褒义的,那就简直是相当贵族穿上华丽的官服这么荣耀,如果孔子给你的一个贬义词,那就比刀劈斧砍还要难受,而且会影响到你的子孙后代。

        那么具体孔子在编订《春秋》是采取什么办法呢?

        他很注意维护那些尊者、贤者的形象,所以如果他们有什么缺点错误,有什么不该公开的事,就帮他们隐瞒,所以这个原则叫做 “为尊者讳,为贤者讳”。如果这样还不够,有些内容就干脆把它删掉,所以又有个原则,就是“笔则笔,削则削”,就该记的就记,不该记的就削,就删掉。为什么“削”呢?因为大家知道当时这些内容都记在竹简木简上面的,已经写好的内容,你要把它涂掉改掉,那比较麻烦,所以都同时准备一把小刀,如果这一个简上面这些话不要了,那干脆就把这一段用刀子把它削掉。所以我们看到现在出土的或者传世的那些简牍,往往有的就不是整根的,这一半这一段那就因为这一部分内容给削掉了,孔子在编《春秋》的过程中间,那把小刀子是经常准备着的,所以该记的就记,如果认为不该记的那干脆就削了。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他“作春秋”,他重视的并不是历史事实本身,他是有选择的,选择要有利确立、巩固、宣扬他的价值观念。所以这个原则不是事实,而是价值观念放在首位,通过“修历史”来实现他自己的政治抱负,来宣扬他的价值观念,来谴责他所面临的“礼崩乐坏”这么一种局面。

        所以我们看孔子改订的《春秋》,如果你不是从这些原则出发,那么往往你看不懂他记录的事实的真相,而且你应该明白,一部楚国的历史以及它相关的当时的历史,绝不是像孔子记录下来那么简单,很多内容实际上已经给它削掉了,我们再也看不到了。所以孔子修《春秋》也就证明了历史它绝不是简单的以往发生的事情的记录,而是历史学家有选择的这样一种记录,有意识的这样一种记录。

        我们可以具体举一个例子,在《春秋》里面记了这么一件事,“天王狩于河阳”,并不难懂,“天王”(是)周天子,“狩”我们现在讲狩猎,其实这个“狩”在当时不是简单的打猎,这是一个要选择黄道吉日隆重举行的一个仪式,这个仪式一般是选在秋冬之交,就农民在秋收以后。一方面秋收以后粮食这种物资都比较丰富,民众秋收完了也比较空闲,另一方面动物经过一个夏天的繁殖要准备过冬,这个时候皮毛、肉都长得比较好。

图:周天子画像

        所以就选一个黄道吉日,君主或者贵族就浩浩荡荡的出发到选定的地方,先围猎、打猎,然后把那些战利品祭祖、祭天、祭神,包括已经准备好的祭祀品,那接下去大家享用又在现场歌舞作乐,然后再回来,是这么一个仪式。从表面看,这件事很好,“天王”到河阳这个地方举行“狩”的这样一个仪式,但真相是什么呢?

        实际上是当时一些强大的诸侯,他们在河阳这个地方聚会,居然通知周天子:你也得来参加。因为周天子名存实亡了,成了傀儡,诸侯还要绑架他参加他们的聚会,实际上羞辱他。但是“天王”也没有办法,他离不开那些强大的诸侯的支撑,要不他根本维持不下去,他不得不老老实实去参加,所以孔子对这个事情是深恶痛绝。这就是他“礼崩乐坏”的典型的例子。

        但是作为周天子离开他的国都,到河阳去,这也是个重大的事情,这个事情不得不记录,又不能完全删掉,所以孔子就用一个 “狩”来表达这样一种特殊的状态,那这就是他的“春秋笔法”。因为这个笔法表达的既维持了天子的尊严,同时又使大家能够知道这样一种特殊的现象,所以以后写历史就采用了,我们各位如果有机会看到“二十四史”那些“正史”里面讲到黄帝这个最高的统治者“狩”,那就千万注意,并不是正常的出去狩猎举行什么隆重仪式,而是他被俘虏,或者逃亡,或者他被羞辱,这个才叫“狩”。

        比如说《宋史》里面讲到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北狩”,到北方去“狩”了,那实际上就指北宋亡国以后,金兵俘虏了徽钦二帝,把他们押送到黑龙江,甚至押送到金朝皇帝那里,是这么一件事,这个就记为“北狩”。同样到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仓皇出逃,最后逃到西安,在清朝的官方文献和当时的那些报刊上的报道里面,那就用了太后“西狩”,或者有的时候是包括这个光绪皇帝在那里“两宫西狩”,老太太到西面去狩猎去了。这个“狩”已经成了这个帝王蒙难、被俘、受到羞辱这样的代名词。

图:被金兵俘虏了徽钦二帝

        所以我们从《春秋》以后,我们看“正史”,官方那些历史,一定要用这样的标准来理解,这就是孔子所开创的“春秋笔法”。简单地讲,那就是用他的价值观念来有选择地记录评价历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761319bqo

    谢谢。

  • Tomorrow_ei

    从孔子编春秋的指导思想来说,他是有罪的

  • 听友386786392

    天子狩于河阳

  • 玉树临风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