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概述
我们看一些演中国古代的电视剧,有很多大家庭,特别的人丁兴旺、多子多福。但如果我们去看宋朝的户口资料,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宋朝的户口数字里,每户家庭的口数,低得出奇,最低的时候一户只有1.42人,怎么可能平均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半人呢?在宋朝的其他史料中我们发现,这个每户人数,其实并不是全部人口。
本节内容
我们看宋朝的户口资料,就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无论是南宋、北宋的户口数字,平均每户家庭的口数低得出奇,低到什么程度呢?只有两个多一点。比如最高的是北宋的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也只有每户平均2.57,而最低的是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竟然只有1.42,也就是说每户平均一个半人都不到,这怎么可能呢?不要说当时根本还没有计划生育,或者是限制人口增长的概念,就是在我们严格实行“一胎化”的情况下面,如果说夫妻两个加上一个孩子,那也有三个。如果只有平均每户1.5个都不到,那就还凑不齐一对夫妻,这能称其“户”吗?而且这个是全国平均。
那么到底宋代每一户应该有多少人呢?我们在宋朝的史料里面就发现还有其他的记录。这个就说明那个两口多一点的平均数,其实不是全部人口,而是每个家庭中间承担赋役的人口。举例说,一个五六口的家庭,除了老人、小孩、妇女,有的时候可能还有残疾人,够得上承担赋役条件的成年男子,大概也就不过两三口。而且就全国而言,还有大批官僚家庭享有免役的特权,他们当然就没有计算在赋役人口中间, 还有不少平民为了逃避赋役,寻求庇护或者就外出流亡,所以他们也没有登记在正常的户籍中间。所以平均每户的“口”只有不到三个,那是比较平常的,但是如果低于“两”就证明逃避赋税的比例已经相当高了。
图:《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我们在宋朝的其他史料中间也可以看到一个数字,就每户家庭的平均数都在五口上下。比如说在一个很重要的史料,李心传的《建炎以来朝野杂记》,里面就记载了今天湖北的鄂州每户平均14.73口,在罗愿的《新安志》里面记载城内每一户是平均5.35口,但城外平均每户5.05口,都比五口还多一点。
宋朝的其他的一些史料里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少数州每一户的平均口数在四至六之间。又比如说朱熹他也当过官,他在地方上申请救济的那些史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讲到当地的人口也都是五口左右。
所以可见宋朝存在着不止一套的户口统计数据,而我们今天看到的全国性的统计数据,恰恰是赋税人口,或者叫赋役人口,也就是只记录了承担赋役的人口,大概因为这个数字对国家来讲是最重要的,所以这一套不同年份上报的数字,现在是最完整的。但在其他的史料里面,比如说要申请救济、编练民兵,还有要有必要统计全部人口的时候,这些数字分析下来,宋朝的人口实际上也应该是每一户五口上下。
正因为这样的,我们根据宋朝留下来的户口的户数来统计的话,应该到北宋末年,宋朝的全部人口已经超过一亿了,不是它自己根据每户两点多的数据统计出来的总数。
图:北宋人口分布图
这种情况其实和明朝的户口的情况,和清朝前期的户口情况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户口数,特别是全国性的经常性的统计数字,其实只是朝廷最关心的那一部分赋税的人口。而且根据我们人口史的研究,从汉朝到清朝,中国一个家庭的平均人口,也一直是在五口上下,出现一些特别少的情况,也就是因为只统计了那些户籍人口中间承担赋役的部分,或者叫它一个是赋役的指标、额度。
那么既然这样,为什么我们长期有这么一种错觉,好像中国古代是家庭孩子很多,所以都是多子多福,有的人甚至认为中国没有实行计划生育以前,多子多福是很普遍的,其实这完全是一个误解。
为什么要说是误解呢?首先这是没有区别清楚,我们讲的“户”,在人口统计上面讲的应该就是指“核心家庭”。什么是核心家庭?就一对夫妻和他们未成年的孩子。另一种户口里面的“户”往往不是核心家庭,是多个核心家庭或者一个核心家庭加上其他人口组成的“复合家庭”,比如一对夫妻是跟老人在一起生活的,那么除了一对夫妻加上他们未成年的孩子以外,还要加上老人,当然比核心家庭的人口就要多了。还有呢?古代经常这样一种大家庭,几个核心家庭生活在一起的,比如说一对老人下面有三对小夫妻,这样的话也是一个“户”,这个“户”就不是一个核心家庭。所以我们实际上看到的以前历史上有的记载家庭人口很多,你感到一个错觉,好像那是子孙繁衍或者是人丁兴旺,但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是不同的核心家庭组成的一个复合家庭。
比如我们看小说《红楼梦》里面,又是“宁国府”又是“荣国府”,府里面还有多少公子哥、小姐。其实你仔细分析看,如果我们把它分解到核心家庭的话,那么其中好多家庭应该都是计划生育做得很好的了,有的(家庭)甚至没有什么(人),你比如说林黛玉,家里面就她一个女儿,她死了以后这个家庭根本就不存在。又比如贾宝玉,(家里)王夫人、他父亲还有一个赵姨妈,如果把他分到核心家庭的话,这并不是一个子女多的家庭。还有其他一些往往这样,但是我们把它放在一起的话,大家就觉得这个就很多了。
再一个,古代有些家庭都实行大排行的,一个复合家庭里面同一辈的,特别同一辈的男孩子,往往就从第一个最长的排起,一直排到最后一个。所以我们在唐诗里面看到有什么“元十八”,那就姓袁的家里第十八个孩子;还有“李二十”,那就姓李的家庭里第二十个,并不是说真的是一个姓李的核心家庭这一对夫妻生了二十个男孩,而是这个家庭里面所有这一辈的,比如说上面祖父、祖母下面有五个孩子,那么五个孩子五对里面他们又生出了十几个孩子,这个大排行排下来。所以如果真的能够精确地分解为核心家庭的话,每个核心家庭其实孩子并不是那么多,甚至有的核心家庭是没有孩子的,这种现象以前是很普遍的,我们只是看到好像是孩子多得不得了。
第三种情况,的确是有一些特殊的现象,比如说皇帝,好多皇帝都是几十个儿子还有几十个公主,但是你想想看,皇帝他占有的女性有多少?中国历史上有的时候记载最多的时候,宫女就有两万多,这两万多的女性绝大多数人是没有跟皇帝过性生活的机会的。所以尽管皇帝有几十个孩子,但是如果平均到每一个妇女的话,那么他们的生育的比例,其实也是相当低的。有个别特殊情况,比如说明朝时候,因为朱元璋规定对他子孙后代都是一切全包的,所以他的后代中间实际上就开展一场生育的竞赛。最多的记录,其中有一个郡王,生了一百个长大成人的、袭封爵位的儿子,我看它的总数如果加上为长大成人的,再加上女性,至少要生两三百个。但是问题这两三百个(孩子)并不是一个妇女跟他生的,有很多,而且即使是一个人生的比较多,这在全部人口里面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现象。所以我们在小说、戏曲里面看到的那种子孙满堂的现象,即使有也是少数也是个别。
从人口发展的规律来看,在古代比较低的生产力的情况下面,加上当时公共医药卫生也不发达,所以实际生育、出生,还有受到婴儿的死亡率的影响,还有社会上还有一些人就根本没有婚姻条件的,独身的,加上人均寿命比较短,有些人还没有到结婚年龄或者没有到生育年龄就已经死了,所以种种因素综合下来,中国历史上正常情况下面,人口增长率是不会高于千分之十的。所以这个决定了实际上的家庭人口一般也就是只有五口上下,而这些家庭中间已经包括了一些复合型的家庭。
真的是在学校的历史书里看不到的内容,特别长见识。谢谢老师。
謝謝。
户口
来把
增见识了
学习
娓娓道来
说得好,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