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讲 | 锦绣江山与美的儿女

第三十讲 | 锦绣江山与美的儿女

00:00
12:17

在前几期,我们讲过孔子向老子问礼的历史意义,但是还不曾注意到孔子观摩季子行葬礼的意义。


这个季子是谁?


季子又叫季札,是吴太伯的十九世孙。


前面我们也讲过了季子的这位先祖太伯与弟弟仲雍奔吴的那段历史。太伯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看到古公亶父有意把王位传给三弟季历的儿子姬昌,太伯和二弟仲雍逃奔江南了,奔向“荆蛮”之地,辗转赣鄱流域,然后到了太湖流域,传播青铜工艺,还是吴国的开创者。太伯的后代季札,在太湖边上长大。长大后,季子来到中原游历,寻觅祖先踪迹。


那时最懂诗的人,不在鲁国,也不在中原,而是来自太湖边的吴国的这位季子。人们习惯称他为“延陵季子”,延陵,是季子在吴国的居住地,古人喜欢以居住地作为一个人的名号。


不管吴国有多么古老,在周人看来,仍然是蛮夷。这不光是因为历史与文化,还由于地缘政治。在以中原为核心的地缘政治格局里,本来吴国是中国文明引擎,反倒被中原当作蛮夷看待。即使被当作蛮夷看待,吴国也还是最富庶、最先进的地方。


所以,这“蛮夷之地”,才会出了季札这样一位具有诗性政治智慧的锦绣人物,他像先知一般,在对周文化巡礼之后,预言了战国时代的到来。


季札到了中原,拜会了各国显赫的实力派政界名士。当时春秋时期的新生代,他们对世事无常更感兴趣,对礼已经不感兴趣了。不要认为无常不好,无常是机会。有了无常,谁还会对礼感兴趣呢?当时中原已经礼崩乐坏了,也很少人知道礼乐了,更没人关注吴国有个颇懂中原礼乐的季子,季子出使鲁国时,孔子还是个十几岁的少年,季子当然不知道孔子了,但幸运的少年孔子却意外地关注了他,从他身上学到了礼。


孔子从季札身上看到了什么?


季札从齐国返回江南,归途中听说长子去世的消息,于是他决定在路上举办葬礼。孔子听说后,前去观看了葬礼的全过程。


葬礼结束,季子大喊三声,说:骨肉回归大地,是上天注定的生命轮回,而魂魄和气息却哪里都可以去。季子所说的不就是灵肉二分的思想吗?也许这一思想启迪了孔子。不管怎么说,孔子看了葬礼,不禁叹为观止:季子真是精通周礼的人啊!


季子举行葬礼时,他哪会注意到身边还有个少年孔子?可孔子在一旁,却看得很细,将当时的情景,都记录下来,这事载入《礼记·檀弓》里。


孔子称赞季子懂礼,其实是基于两个向度:一个是操作性向度,也就是仪式的角度,他认为整个葬礼仪式都彬彬有礼,合乎礼的程序;另一个是精神向度,他认为季子把灵和肉分开来看,这种灵肉二分的思想是懂礼。因为礼从根本上说,就是用仪式安顿肉体,用精神和情义安顿灵魂。


季子的这次中原之行,可以说是一次文化之旅,他的政治理想和文化诉求震惊了中原各国,他让吴国去掉了“蛮夷”的标签。不仅季子本人的学养让中原人士叹服,他还让中原各国诚心接纳了吴国,使吴国加入“文化中国”之林。


除了展示文化,季子还向中原各国人士展示了吴国的生产技术。


当时,最能代表吴国技术水平的,一是青铜技术,一是丝绸工艺。吴国青铜技术很高,这个有出土的吴王金戈和佩剑为证。但季子没有向各国展示带着杀气的青铜器,而是展示了象征和平的丝绸工艺。他把白锦赤尾丝织缟带作为国礼赠送给中原各国,令中原人士赞叹不已。在郑国,季子赠予改革家子产的,就是这种丝织缟带,而子产回赠给他的,则是郑国产的纻麻。缟和纻在当时都是珍品,南来北往,做了“玉帛之国”的象征。


晋大夫叔向与郑国的子产、齐国的晏婴齐名,叔向出使吴国,当他要返回晋之时,吴王让数百人身穿锦绣织衣,缤纷而至,为叔向送行。那是怎样一种美的场景啊!吴国人的文雅和财力,广示天下,有化干戈为玉帛之意。


春秋时期,一国拥有丝绸多少,可以作为考察该国综合国力的一项指标。一座锦绣江山,既能反映该国财力状况,还能反映该国民生状况。


春秋争霸,先礼后兵。“先礼”,就是先展示自己拥有的玉帛,“后兵”,然后再大动干戈。能用“礼”解决最好,“礼”解决不了的,再用“兵”解决。“礼”是文化中国的样子,“兵”则是一副王朝中国的架势。“先礼后兵”,看上去是文化中国优先,但实际上,最重要的并非谁优先,而是谁能守住底线,“兵”就是王朝中国的底线。“先礼”,就是首先打文化中国这张牌,最好以文化中国不战而胜。


太湖边上的吴国丝绸业最发达,吴王“先礼”,广示玉帛,以表示他有足以争霸的财力,当然还有与之相应的兵器和兵力,吴王金戈是有名的,干将莫邪铸剑千古流传,但是如果我们把眼光放长远一点,那时,中国能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一笔的,可不是那些青铜器,那些青铜器在王朝史观里神乎其神,可在西方却早已司空见惯。能让世界刮目相看的,还是中国文化里美轮美奂的玉帛气质。


为了得到丝绸,西方不惜花费巨大代价,不远万里跑到东方来寻找。丝绸若有若无的线条,被地中海纯净的阳光和空气赋予了神的气息,命运女神把它披在身上,连雕刻女神的、坚硬的大理石也变得温润飘柔。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生活的年代,恰好是中国的春秋末年、战国初期,他在《历史》这本书中,谈起西方和东方进行的丝绸贸易,说游牧民族斯基泰人曾经绕着里海、咸海往北而行,越过中亚,进入天山以北、阿尔泰以南地区,从事丝绸贸易。另外,考古学家在德国南部斯图加特的霍克杜夫村也发现了这一时期中国丝绸的几缕残丝。也许古希腊人说的“赛里斯”,就出自中国太湖流域,不知经过多少中间环节,这些丝绸才到古希腊人的手里。


兵器是国之利器,美也是国之利器,具有战略意义。以此来看锦绣之美,就不是看丝织品的产品附加值,而是看它的文化价值。美术加技术,造就了丝织品。美是它的灵魂,技术是它的骨肉。美是创造力的源泉,是自信心的表现,是国魂的展示。一定要懂美。


吴国以丝绸之美,造就了锦绣江山,但其立国之本,还在于季子的美的理念。


《孙子兵法》是最美的兵法,它以简约的美,使战争的本质透明化,像织丝绸一样,把战争的规律一丝一缕地梳理出来,让兵法有条理有秩序,即使兵不厌诈,也是一种美。古今中外,能以诗性写兵法的,恐怕绝无仅有,只有中国的孙子!孙子当时效忠于吴国,吴王带着美的兵法去争霸,以青铜之美、锦绣之美,还有兵法之美,纵横天下。


从季子之叹,到孙子练兵,吴国以美的理念立国,缔造锦绣江山。吴王阖闾,终于接受了孙子兵法的斩杀,以美的兵法为吴王开创霸业。吴越争霸、范蠡与西施的故事,让我们体会到了一种历史的情怀。历史性的美,多是悲剧,所谓丰功伟绩,有时并不足取,反倒是悲剧能让我们从人性的根底,拾起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


好啦,听众朋友们,这就是“锦绣江山与美的儿女”。关于这一讲你有什么疑问,欢迎在评论区中与我交流,下一讲,我们谈谈“‘中国’的来历”,我们下次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neutrino20000

    请问召(shao/zhao)公,读法有讲究吗?

  • 美丽的鄂尔多斯

    刘老师和李老师是吴人吧?

  • 听友195378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