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潘金莲的爱情观:失望后的放纵

06.潘金莲的爱情观:失望后的放纵

00:00
20:01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随富随贫看通透 开口能笑是安康

 

大家好,我是作家林遥,《金瓶梅》里的潘金莲是非常漂亮的。不要说西门庆这样的男人,就是吴月娘这个女人,在第九回第一次见她,也感到“从头看到脚,风流往下跑。从脚看到头,风流往上流”,心里也赞:“果然生的标致。”


第十八回,西门庆不在家,吴月娘请管着盖房工程的女婿陈经济吃饭,书中写到月娘以为陈经济是个志诚的女婿,却不知道他也是个见惯了风月的浪荡公子。陈经济很正经的看月娘、孟玉楼、大姐、丫鬟玉箫玩牌,潘金莲一进屋,书中写到陈经济“不觉心荡目摇,精魂已失”,也就是说“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

 

不过,正如常言说的,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潘金莲拥有了美丽的外貌,同时也有着卑微的出身和冷酷的心。

 

潘金莲出身一个普通裁缝家,父亲死后,九岁被母亲“卖在王招宣府里”,开始了学艺生涯。

 

所谓学艺,其实是培养女孩子取悦男性的才艺,这些官僚家庭,通过这些女孩学成才艺后,既能为自己的府邸彰显声势,也可以送出去,攀附更有权势、更有财富的势力,相互间谋取更多的利益关联。

 

小小年纪的潘金莲,学会了填词唱曲,学会了描眉画脸,穿戴妆饰。这些虽是生存的不得已,但无疑,潘金莲心灵成长是畸形的。学艺第六年时,王招宣战死,招宣府显赫的家势没有了,十五岁的潘金莲被母亲从招宣府“抢”出来后,又卖给了房地产商张大户,专一学习琵琶弹唱。潘金莲聪明机灵,很多技艺,一学就会。

 

这样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孩儿,没有受过正常的教育,又是家奴身份,厄运随之。今天我们重点谈一谈潘金莲经历了人生怎样的三个转折,如何由善转恶,一颗心越发冷酷。

 

一、生命中第一个转折:成长经历,扭曲了少女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张大户趁老婆外出之机,占有了潘金莲,给予潘金莲一些小恩小惠的照顾。可事情终究败露了,张大户的老婆以“苦打”的方式拿潘金莲出气。

 

潘金莲在张大户家的悲惨遭遇,成了她生命途程中的第一个转折点,使她从心理上产生了质的变化。

 

她第一次知道,自己的美色可以带来生活变化,也就让她明白自身可利用的价值是什么。

 

糟老头张大户惹不起老婆,又舍不得潘金莲,最好的解套之法,就是有一个既能给潘金莲名分,使她摆脱家奴卑微的地位,又可提供自己“鸳梦重温”机会的人。

 

这样两全其美的人真给张大户找到了,就是人称“三寸丁,谷树皮”的武大。

 

张大户陪了嫁妆,把潘金莲嫁给了又矮又丑的武大做了填房。《金瓶梅》小说中武大原来有妻子,后来死了。潘金莲嫁过来,还算是妻。

 

张大户还给武大一笔做买卖的本钱,给武大的住房,还不收房租。武大白得一个媳妇,又得本钱,住房还不用交租,心里对张大户是感激不尽。所以,武大日后撞见自己老婆和张大户私会,就装聋作哑,当没这事发生。

 

从这件事上,我们其实可以想到,倘若西门庆不是和潘金莲偷情,而是大大方方地向武大买人,或者西门庆在被武大捉奸后,不是打人逃跑,而是和武大讨价还价讲条件,恐怕就不会发生后面的流血事件了。

 

可惜,生活从不会让人去设计它的轨迹。聪明漂亮的潘金莲的成长岁月,教会了她对人情事物的察言观色,机敏快速的思维反应,以及事事争上风头的强硬性格。

 

这些对潘金莲的一生造成了全面的影响。

 

把婴儿拋进狼群,结果只能是两个:或者被狼咬死,或者变成狼孩儿。

 

生活对潘金莲是残酷的。她出生在一个穷裁缝家里,两度被亲妈卖掉,穷街陋巷的生活经历,不允许她有太多的温情和谦让。她被卖到王昭宣府,虽然也受到文化的启蒙、技艺的训练,但这种培养原本就是出于“卖弄色相”的需要。从后面的情节可知,这座府第中弥漫着污浊空气,潘金莲也绝不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以至被卖给老朽荒淫的张大户,又因为不容于张家大娘子,张大户为继续满足自身欲望,将她转嫁给丑陋窝囊的武大郎。

 

在遇到西门庆之前,25岁的潘金莲已趟过太多的污泥浊水,积聚了太多的委屈与怨恨。她非常了解底层社会,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明白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混沌世界中出人头地。

 

当人们以鄙薄的口气谈起潘金莲的淫荡时,也许没人想过,经济困窘是这个事事争强女人的“软肋”,而“色相”则是这个穷裁缝女儿唯一的武器和优势。一个人儿童、少年时期的生活状况,会影响他一生的观点,已被现代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给予了科学证实。小女子潘金莲,当然不会例外。

 

张大户后来死了,结束了潘金莲既为人妻又兼情妇的混乱生活。

 

此时的潘金莲,虽对自己的婚姻不满,但愿意守着空虚自主的安静生活度日。所以,她住在紫石街时,虽然不免天天打扮光鲜,人前显摆,但真有一些轻薄少年相扰,她又不予理睬。

 

为了能够堵住他人的闲言碎语,潘金莲拿出自己的首饰交给武大去典当,凑钱搬离是非之地,另租新房。

 

对于酷爱打扮的潘金莲而言,把自己的首饰拿出来典当租房,我们可以看到,潘金莲表现出了一个女人、一个主妇、一个人妻应有的自尊。此时的潘金莲尚能自爱,尚有自尊,也够自强。她不满意甚至憎恶丈夫,但这个时候,她心中的未来,虽然不美好,主观上还是希望开始新的、平静的生活。

 

只可惜读者们往往忽略了这个细节。

 

二、生命中第二个转折:不恰当的表白对象,破灭了潘金莲对爱情美好的期望

 

武松的出现是潘金莲的第二个重大转折。

 

这位身材雄健、威风凛凛的打虎英雄,是潘金莲生平第一次见识到一种雄性力量。

 

武松是潘金莲生命里出现的,唯一的,一身正气、充满阳刚的异性。

 

潘金莲看到武松,立刻激起了她内心深处的欣赏与占有欲望。潘金莲激动得甚至忘了自己已经嫁人,竟然胡想:“奴若嫁得这个,胡乱也罢了。”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对比一母同胞的两兄弟,潘金莲嫁武大的各种委屈一股脑地涌上心头。

 

潘金莲对武松的喜爱,激活了她作为一个女人的天性,好似换了个人,一扫往日的慵懒、无聊,她变得热情、体贴、殷勤。她为武松早起烧水,拿肥皂,递手巾,叮嘱要早些回家吃饭,武松要带士兵使唤,潘金莲不用,亲手精心准备饭菜,做得整整齐齐,就连饭后的茶也亲手端到武松的面前。

 

这样的家庭主妇,这样的潘金莲,多么贤惠,多么持家。

 

但是问题出现了。

 

潘金莲在遇见武松之前,对男女之事已十分了然,但对男女爱情却是无知的。在潘金莲的认知领域里,两性关系就是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和她平时的社会认知一样,都是弱肉强食,她不知道男女的爱情,还有真挚和圣洁。

 

潘金莲学习的是取悦男性的技能,却没人教她如何去爱别人,更不懂得什么人值得爱。至于为什么,我们下节课将会详细解读。

 

她以为凭她的热情,凭她的美貌,凭她擅长的“讨好”小手段,一定能赢得武松的心。她一定能为自己的命运做一次选择,平复现有的所有委屈,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和幸福。

 

但是潘金莲并不明白武松,更加理解不了,世界上有像武松这样,不为美女所诱惑的男人。

 

在潘金莲既有的生活经验里,像武松这样做人行事讲究原则,为了原则,可以不要利益,为了理想和信仰,可以牺牲自己生命的人,是不可能存在的。

 

武松这样具有人格魅力的人,对潘金莲而言,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

 

这时的潘金莲,起码在她的下意识里,应该有过给自己真情寻找寄托的想法。

 

但是潘金莲万万没有想到,她的“撩拨”技巧,竟使武松勃然大怒。面对此情此景的潘金莲,羞愧气恼在所难免,她先为自己解嘲,说武松把开玩笑当了真,表示武松做人太较真,太小气,继而回到房中,却真正地伤心哭泣。

 

此时潘金莲的心绪,可能如同《白雪公主》里那位邪恶皇后,当她从魔镜里,听到自己已不再是世间最美丽的女人时,那种失落、悲伤和恼怒。

 

潘金莲生平第一次被男人鄙视,所以她能想到的就是一定要报复。

 

潘金莲先把污水泼向武松,然后把怒气撒到武大身上。面对潘金莲的撒泼行为,武松却表现出一种毫不理会的淡然,并断然采取搬离武大家的措施,这让潘金莲更加感到羞辱难当,耿耿于怀。

 

武松接受公差,去向哥哥武大告别,潘金莲一见之下,又情难自禁。

 

她自己既定的惯性思维,居然幻想是武松回心转意,可武松对她的临别赠言却是:“嫂嫂是个精细的人,不必要武松多说。我的哥哥为人质朴,全靠嫂嫂做主。常言表壮不如里壮。嫂嫂把得家定,我哥哥烦恼做什么!岂不闻古人云:篱牢犬不入!”

 

从这番话里,潘金莲知道了自己在武松心目中是个什么东西,她感到委屈,感到一种绝望后的恼怒。

 

武松的话深深刺痛了潘金莲的自尊,因为她对武松卖弄风情,不是她此前诱惑男性的行为,而是她的深情表白。但是她所有的深情,在武松的眼里却是如此不堪的。

 

潘金莲又羞又气,脸红到脖子,她不由咬牙切齿地为自己辩白:“我是个不戴头巾的男子汉,堂堂正正的媳妇,不是随便谁就能欺负了老娘的。自从我嫁给武大,蚂蚁都不敢进屋里,什么扎牢了篱笆狗不进来?没根没据的话,就少跟我这里胡说八道。”

 

潘金莲话语里的铿锵有力,我觉得不用特别的解释,也能感受到其中透着特别强烈的回击性。

 

可见潘金莲在说这番话时,再次表现出了她不认怂、不服输的个性,这倒让武松领略到了一点巾帼女子的“英雄气概”。

 

武松走了。

 

潘金莲虽在武松面前着实卖力地表现了她的自尊和自爱,但已经形成的生活习惯,让她感到寂寞,让她感到不开心。

 

武松,使潘金莲失去了她以为可以驾驭天下男人的自信,她被武松刺伤的自尊心,随着时光的推移,越来越深地感到了阵阵痛楚。

 

三、生命中第三次转折:沉溺欲海,完成从美女到毒蛇的转变

 

当然,再强烈的痛,时间也会抚平,但是,生活中有偶然,也有必然。

 

按照潘金莲的性格,没有了西门庆,也会有东门庆。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就在潘金莲心境渐趋平静,欲望日渐沉息之时,她偶然失手掉落的竿子,竟然把一个叫西门庆的人“砸”入了自己的生活。

 

西门庆通过王婆,一步一步,把潘金莲拉到了自己的身边。

 

潘金莲与西门庆的偷情生活,使她在心理与生理两方面都得到很大的刺激和满足。但就在这激情高涨的生活中,潘金莲逐渐使自己一步步堕落,满足自己对欲望追求,逐渐成为她生活的唯一目的,成为她人生的终极追求。

 

就在潘金莲沉溺欲海,享受西门庆带给她的激情生活时,发生了武大捉奸的事。

 

在这个时候,潘金莲有过选择的余地,她可以停止自己行为,及时止损,因为武大没有想继续追究。

 

武大这样说:“我兄弟武二,你须知他性格,倘或早晚归来,他肯干休?你若肯可怜我,早早扶得我好了,他归来时,我都不提起。”武大的话,其实已经是恳求。

 

这个时候,潘金莲对欲望不可遏止的追求,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她直接选择了罪恶,丧失了心底里最后的善良,与王婆、西门庆合谋,并亲自动手,鸩杀了丈夫武大,永远地堕入了罪恶的深渊。

 

杀过一次人的潘金莲,完成了她人生的第三次转折,而且又是一次质的突变。她身上已没有了廉耻,淡漠了善良,也远离了属于人,本应具备的情感和人性。

 

此时的潘金莲,美女变毒蛇,终成为情欲的化身、人性恶的典型,以及后来社会中荡妇的代名词。

 

潘金莲让一己的私欲无限膨胀,直至与人性的善与美相背离,把欲望变成了“恶的原则和恶本身”,这是潘金莲至死也没有对毒死武大表示过一点点的不安和愧疚的原因。

 

潘金莲的故事,读来常常让人后背发冷。

 

原生家庭、少年经历的伤害,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人性的善意,需要在美好的环境下培养:而人性的恶意,则很容易在暴力的环境下生根发芽。为人父母在督促孩子学习的时候,更应该关心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告诉他们正确的价值观。

 

当我们长大成人,有了稳定的工作和生活,更加不能贪图安逸,放纵自己对欲望的追求,而是要坚持不停地读书和学习,开阔视野,增长智慧,从别人的经历中,去学习如何让自己拥有时时纠偏、更好把握生活的能力,拥有跳出自己的惯性思维、站到更高处、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回望和审视自己的能力,从而在正常的人生轨迹上纵横驰骋。

 

潘金莲是可恶可恨的,纵观她一生的故事,我们又忍不住觉得她是如此可悲可怜。即使没有读过《金瓶梅》的读者,也明确地知道潘金莲的结局:被武松杀死。可是,潘金莲不能逃脱被杀的命运,到底是因为不可更改的命运推动还是自身愚蠢的选择?且听下回分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596465dxjk

    一共31集收79元,价格有点高

    听友411278570 回复 @1596465dxjk: '

  • 溜肥肠5i

    潘上过女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