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们,你们好,我是演员黄志忠。《征战南极》这个故事说的是,1912年,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到达南纬90°,也就是南极点的真实历史。
20世纪初,人类的足迹几乎到达了地球上所有的角落,只剩下北极和南极两个极点。当时,极地探险实力最强的两个国家,英国和挪威,都想抢先解锁这个成就。
他们几乎同时向南极派出了探险队。挪威方面,领衔的是探险家罗阿德·阿蒙森,英国派出的是海军上校罗伯特·斯科特。
茨威格之所以给本篇取名《征战南极》,不仅指与南极洲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也暗指阿蒙森和斯科特两个团队、挪威与英国的荣誉之争。
最终的结果是,阿蒙森赢了,他的团队在1911年12月14日到达了南极点,而斯科特团队,晚到了一个多月,痛失了这个荣誉。
更悲惨的是,斯科特和他的四个同伴在归途中,因给养不足和体力不支,全部遇难。临终之前,斯科特留下了日志和信件,正是通过这些,后人才了解到他们生命旅程的最后时刻。
或许正是因为茨威格被斯科特绝笔信当中流露出的悲壮、面对死亡时高贵的从容所触动,他没有正面去写完成了“第一个到达南极点”壮举的胜利者,而是把失败的斯科特选作故事的主角,把斯科特的探险和殉难,列入了“人类群星闪耀时”。
时隔一百多年,我们今天重温这段历史,依旧深感震撼。究竟斯科特的哪些行为和品质,让他作为一个“失败者”,却依然被历史铭记呢。
茨威格向我们介绍了斯科特非常可贵的品质,他在面临失败的时候,仍然保持了风度,没有不择手段。
故事里有个细节,当斯科特和他的队员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南极点的时候,他们一直以来的担忧被证实了,果然,这里竖着帐篷,插着挪威国旗,意味着阿蒙森他们已经来过了。
而更让人难受的是,阿蒙森还在帐篷里留了一封信,请后来人转寄给挪威国王,作为他阿蒙森征服南极点的见证。
斯科特团队当时的失落和沮丧可想而知,即便是这样,面对着这封带有炫耀甚至挑衅味道的信,斯科特还是非常郑重地把信收好,准备如约寄给挪威国王,为对手的胜利作见证。
后来,这封信在斯科特的遗物中被找到,可见直到生命最后时刻,他还信守着这个承诺。
斯科特的日记里,阿蒙森的名字只出现过一次,因此没法判断他对阿蒙森是不是有一点惺惺相惜的感觉,不过从这个举动,可以看出,他对游戏规则的尊重。
这种风度,也是一种公平竞赛精神,竞争时拼尽全力,比赛结束,无论成败,坦然接受。尊重对手、规则和结果,就像我们常说的,愿赌服输,这也是一个人面对失败时最体面的表现。
但保持风度,一定程度上还是给外人看的,对自己来说,失败之后更需要的是坚守信念。从南极点失望而归之后,虽然斯科特日记里明显表现得情绪低落,但是对于南极探险这件事本身的意义,他仍然坚信不疑。
斯科特临终前,在给妻子的信里,他写道:“关于这次远征的一切,我该怎么和你说呢?它不知比坐在舒适的家中要好多少!”
归途之中,斯科特团队中有一名队员大腿冻伤,几乎丧失了行动能力。这时候斯科特的团队已经失去了全部的畜力,只能靠他们自己,拽着沉重的雪橇,在南极冰原上跋涉。
此时食物和燃料,也都所剩无几,他们每天只能吃一顿热的,可以说是饥寒交迫。但为了迁就受伤的同伴,所有人不得不放慢速度,这也意味着他们要在这种环境里耽搁更多的时间。
伤员几次要求队友们把他留下,不想成为团队的负担。但是斯科特和其他队员们,都坚决地拒绝了,他们当然明白,这种拒绝会让他们自己陷入绝境,却仍然信守着同伴之间的道义,不抛弃不放弃。
直到一天,伤员独自走出露营的帐篷,消失在风雪当中。而此时的斯科特等人,已经又冻又饿,在帐篷里几乎动弹不得,没有力气再去阻拦他了。
无论什么样的困境,都不能牺牲别人来保全自己。这种逆境中的坚守,是如此的高贵与难得。
除了保持风度和坚守信念,一个失败者能给后人带来的最大意义,或许是尽可能让自己的失败变得有价值,给后人以启示。
在斯科特最后的信件里,他列举了导致此次行程不顺的诸多客观原因,这并不是推诿[wěi]责任,而是让自己的失败成为一个路标,警示后人。
当然,人们公认的阿蒙森与斯科特的成败关键,斯科特似乎还是至死都没能想明白。研究普遍认为,阿蒙森团队的胜出,靠的是准备更充分。
他们的团队也只有5个人,然而携带的食物、燃料,各种补给物资,却比斯科特团队多了将近3倍。而斯科特团队有30人,这样一平均下来,差距就更明显了。
另外,阿蒙森的团队成员都来自挪威,挪威一半的领土都在北极圈里,挪威人更了解极地条件的严酷,所以,为了适应南极生活,他们进行的特训时间更长,也更有针对性,把可能遇见的种种风险,几乎都演练到了。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阿蒙森用来拉雪橇的,是来自北极地区的雪橇犬,而斯科特的队伍里虽然也有雪橇犬,但拉车的主力,是来自西伯利亚的矮种马。
这种小马虽然常年生活在寒带,力气也比狗更大,但它们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马会出汗,由于它们拉的雪橇载重量非常大,所以小马即便在零下40°的低温天气里,也会出一身汗。
在这样的酷寒环境里,结果可想而知,在接近极点的地方,小马们纷纷倒下,斯科特等人不得不击毙它们,帮它们结束痛苦。而阿蒙森选择的雪橇犬呢?
养狗的朋友都知道,狗没有体表汗腺,所以不会有这个问题。这一点也非常符合本书“小细节决定大历史”的主题。
除此以外,斯科特的失败还激励了后来人。在他临终前写的一系列信件中,不仅讲述了同伴们的英雄事迹,还满怀民族自豪地写道 “我不知道,我是否算得上一个伟大的发现者。”、“但我们的结局将证明,我们的民族没有丧失耐性和英勇的精神。”
他临终前的最后一封信,是写给全体英国人的,他呼吁英国人不要因为他们的失败,而忽略他们用生命换来的遗嘱。
“我们这么做是冒险的,我们深知这点,运气没有在我们这边,这都是天意,我们没什么可抱怨,只能努力到最后一刻……
如果我们得以幸存,我将向世人讲述我的同伴的毅力、进取和勇气,并将以此激励每一个英国人。我们的遗骸和这些潦草的便条也将一定会讲述我们的故事,而且我们富强的祖国会证明,一定会证明,那些支持着我们的人的信心没有被辜负。”
失败的时候,保持应有的风度、坚守底线与信念、让自己的失败变得有价值。
可以说斯科特在经历了南极探险失败之后,做到的正是一个失败者能做到的最佳表现。或许,当我们遭遇挫折的时候,也能从这其中找到一点启示。
所以,斯科特的光芒,并没有被阿蒙森的成就掩盖,后人把他们共同作为南极点的发现者来铭记。
并且,值得欣慰的是,历史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如果说,他和阿蒙森的竞争,还带有殖民时代跑马圈地的性质,谁先发现算谁的,所以“第一名”的身份非常重要。
但是,后来先后有八九个国家对南极提出主权诉求,并最终达成协议,签署了《南极条约》,决定缔约国一律放弃对南极的领土要求,把这里建成由全人类共有的、永久和平的可靠基地。
这种进步,让斯科特和阿蒙森的探险壮举,变得更有意义。后来美国在南极点建立了永久科考站,命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这两位一时瑜亮的探险家,以这种形式,在南极共存了。
某种意义上说,斯科特堪称一个“成功的失败者”。
对南极的企鹅来说,人类就是外来者,人类为了自己的征服欲不惜破坏大自然,迟早要为自己的破坏付出代价。
MrNelson1007 回复 @我声依旧时光匆匆: 用丑陋的口舌发出圣母的语言,并不会让你成为圣母。
确实是人性的光辉
斯科特大概是轻视了征服南极的困难,以为势在必得,出发前就那么高调,收到阿蒙森的挑战信,更是没有退路了,只能前进,只能成功。明明牲畜都死了,徒步又那么慢,1.16号才到啊,算时间也知道来不及回来了。南极探险的最佳季节只有11.12.1三个月,这点他是知道的,那走到1.16就等于是赌今年冬天晚点来放他们回去。这怎么行呢?是没脸回国的窘境让他失去了理智,盲目冒进,最终导致全队人葬身雪原。补给点热量不够这种事都不算意外,作为领队每个补给点有多少东西怎会心里没数呢。唉……只能说英国人输得有点惨。但这有什么可夸耀的呢?
听雨xmly 回复 @山里有妖精: 如果要赞扬成功,茨威格就不会写斯科特了。茨威格讴歌的除了探险家的勇敢,更主要的是处于失败和将要失去生命的境地,斯科特和他的同伴所闪耀的人性的光芒。而人性的光芒是永恒闪耀的
现在的斯科特站就是纪念这个人吧
这才是人类高贵的品质!貌似如今文明世界的人们,为什么依然野蛮的自相残杀呢!
但是真正的旅途不是谁第一,而是谁能够经历更多。 南极点是怎样的?是去往南极点的路上争当第一重要,还是一路的经历与成长更为重要?斯科特海军上校用自己的南极记录回应了这样的问题。当代表英国的斯科特一行人经历各种艰辛抵达南极点的时候,挪威人已经将抵达的证据留在当下,并请后面抵达的人向挪威的国王带去一封信,在世界的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却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前往南极点的路途是艰难的,而回程更是阻力重重。最终,一行人全部葬命南极圈。后悔吗?斯科特上校在遗书中写道:关于这次远征,我能告诉你什么呢?它比舒舒服服地坐在家里不知道要好多少。
无论成功失败,都是那个时代的人的坚持,不为失败找借口,但阅读的意义,就是要去发现人性的光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未必过得多好,阅读让我看到世界了解更多,有颗宽容悲悯的心,有共情的能力。而不是言辞尖酸刻薄,用上帝主义视角去批判嘲讽成为历史的人,就是写给这本书评那些冷漠的人。
我最早从本书中了解了这段故事,很受震撼。后来看了相关的资料,有了不同的认识: 1,挪威人留下信,完全和挑衅无关。因为他们也不知道自己能否活着回去,需要留下一个自己出意外时能告知外界的后备信息。换成另一方,也会这么做,所以双方惺惺相惜。 2,英国人失败的很大原因,在于此行的目的太多,包括科学考察,他们背了很多石头和标本,到死都没有扔掉,先不评论这种行为的意义,但消耗了很多可以用来求生的能量。与之相对,挪威人更俗气,就是为了赢得头名,基于这一点来组织行程,就很精干,是项目管理的典范。 3,关于马和狗的区别,完全是事后诸葛亮。当时英国人用过狗,因为出过一些事故而以为不合适,后来也带了一些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