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流浪,也不要流量,“大师殉网”为哪般?

不想流浪,也不要流量,“大师殉网”为哪般?

00:00
06:13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你好。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去年初火遍网络的“流浪大师”沈巍?最近,成为主播的他决心“殉网”明志,宣布无限期停播并清空所有视频。据他所说,网络暴力使自己备受凌辱、心如刀割。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都说“人红是非多”,对于沈巍而言,不如说是“网红是非多”。从接触网络的那一刻起,沈巍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不单单是指他从流浪汉变为网络主播后的身份变化,也不单单是说从破衣烂衫、蓬头垢面到条件优渥、衣冠楚楚的生活巨变。更为关键的是,身为流浪汉的他,还可以通过关门闭户挡住携“长枪短炮”慕名前来的粉丝。但是,当他成为主播时,种种隐私被暴露在网络空间中,生活彻底失去了原有的节奏。

对于“触网”,沈巍一开始是被动的。之所以被人冠以“流浪大师”之名,正是因为他在街巷拾荒却又能引经据典的“扫地僧”形象,具有足够的反差感与话题度。哪怕与他并不熟识,也并不妨碍网文作者通过添油加醋的叙事、怀才不遇的臆想、民间大师的标签替沈巍“发声”,为自己谋利。然而当沈巍成为一名拥有百万粉丝的主播时,不实评价愈演愈烈。美化魔化者有之,自说自话者有之,沈巍无法左右如潮水般袭来的网络评价。

成为主播后的沈巍,完全失去了对生活的控制。禁止剃胡子,因为这是大师的标签;奔波各地,连看报纸的时间都没有;请题字、约吃饭甚至拜干爹,线下空间被挤占殆尽。在网络推手和观众粉丝的裹挟下,沈巍身不由己。直播温情关注少了,真诚讨教少了,蹭热度多了,被消费多了,他成为这场直播游戏中的最大商品。卖人设、夺眼球的网络营销策略,附着于直播产业之上的一整套生产流程,使得真实的人格让位于预定的人设,使得自由的选择成为被迫的行动,让沈巍深感“肉体不再流浪,精神开始流浪”。

正如沈巍所说:我明明是抱着善意进入网络却被整得遍体鳞伤粉丝称为“网亲”,希望大家成为相互关爱的亲人但事与愿违,从私人聊天记录被发到网上,再到被人偷拍诬陷“私下分赃”,再到任何行为都可能无端被“喷”,网络暴力使得初涉主播的他备受打击。他试图用同样的善意与生活逻辑来应付崭新的事物,没想到网络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差距浇灭了他的热情。屏幕背后的不友好、不真诚,比身体的劳顿更令他难堪。

有人认为:欲戴皇冠,必承其重。说直白一些就是:你既然挣了钱,身不由己就是必要的付出。但应该看到,在网络世界,随意虚构、给他人泼脏水、泄露他人隐私,在任何时候都不是一件光彩的事。进一步说,网红明星不能因为工作具有公共属性就需要让渡所有的隐私权、安宁权。无论是沈巍,还是大衣哥、跳舞夫妻,他们生活中与公共利益无关的部分,理应得到尊重。忽略“大师”“网红”的人设,真正将他们当做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设身处地理解他们的个人选择,这恐怕也应该成为观众和网友的基本共识。

沈巍至今仍记得一位老奶奶,她经常和当时还是流浪汉的他聊天,在孙子生日时端来一碗面条与他分享。而成为主播后,身边的人来来往往,却几乎没有人像这位老人一样真心把沈巍当朋友。从这个角度看,尽管我们不知道沈巍当初选择“触网”的初衷,但他急流勇退的勇气令人钦佩。回归生活,找回自我,去感受美好,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流浪汉被捧上神坛,是因为特立独行的选择被人解释为反对世俗的精神,是因为“流浪大师”成为一些人拒绝奋斗、远离都市的情绪出口。与其将似是而非的愿望投射在沈巍身上,不如将他当作一面自我反思的镜子,想想如何在虚拟空间保持一贯的生活逻辑,如何面对他人的期许与潮流的裹挟,如何在网络世界中保持自我……这或许比消费“流浪大师”更有价值。

这正是:身在陋巷,不改其乐;知进知退,方为智者。

(文|石羚)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