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我们吃啥1.mp3

夏天我们吃啥1.mp3

00:00
01:00:41

这周作业主题:夏日食品

诗词要求:体裁不限

交作业前麻烦自查符合格律要求。

每人限交两首。

写明:作业、题目、作者。

出题人:上九用六

截止时间:6月20日中午        

1,七绝·夏日美食(中国通韵)

(出手简·庚子仲夏于泉城)

自古荔枝天下鲜,不辞苏轼守天南,

俺娘独品地瓜味,快马贵妃千里传!

(某年,老母首次吃荔枝,一口下去,品曰“烂地瓜味儿!”吾为之绝倒!)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出自宋代苏轼的《惠州一绝 / 食荔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不辞 一作:不妨)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
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注释
罗浮山:在广东博罗、增城、龙门三县交界处,长达百余公里,峰峦四百多,风景秀丽,为岭南名山。
卢橘:橘的一种,因其色黑,故名(卢:黑色)。但在东坡诗中指枇杷。《冷斋夜话》 卷一载:“东坡诗:‘客来茶罢无所有,卢橘杨梅尚带酸。’张嘉甫曰:‘卢橘何种果类? ’答曰:‘枇杷是也。’”
岭南:古代被称为南蛮之地,中原人士闻之生畏,不愿到广东来。此句有三个版本。本诗为“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全集》:“不妨长作岭南人。”、《锦绣中华历代诗词选》:“总教长作岭南人” 

有用没用完善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创作背景


  绍圣三年(1096)作于惠州,此题下有两首,这里选第二首。岭南两广一带在宋时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迁客逐臣到这里,往往颇多哀怨嗟叹之辞,而东坡则不然,他在这首七绝中表现出他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同时还表达了他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之情。

 



2,一剪梅

----康妮

6月初,沈城疫情二度爆发,顶风聚餐。喝得太快 都来不及醉了....

 

良夜华灯上九霄  

才灌老酒 又劝新烧

暗中太子换狸猫* (备注)

醒亦摇摇 醉亦飘飘          

 

离恨满杯终未消

调侃樱桃 戏弄芭蕉

郎家秦水几多桥

风正潇潇 路正迢迢

 

*是谁将我杯中的五粮液换成白水?准备查明然后 以参相许,66元一棵,太贵的买不起.

 

3,七绝 网购红薯干

文/伊~喵巫

忽念儿时红薯干,顺丰淘宝寄欣欢。

邀来姐妹品甘味,谈到乡情鼻一酸!

 

4,荔枝

过客

岭南烟雨荔枝陀,晶莹剔透玛瑙红

曾经飞马轻尘后,贵妃一笑吃口中

 

5,夏日的瓜

作者;空谷幽兰

夏日太阳火辣辣,地上西瓜滚哒哒。

塘里青蛙叫呱呱,架上黄瓜密匝匝。

山间流水哗哗哗,田里院里瓜瓜瓜。

树上知了知啦啦,娃娃吃瓜笑嘎嘎。

 

6,古风·东坡肉

 文/拈花狼

 一朝做得黄州客,子瞻炼成老东坡。

贱价好肉无人煮,临皋亭里吟颂歌。

虚火煨铛少着水,早起再尝味若何?

雪堂老饕孤鸿影,任它雨打六尺蓑。

20200615于恩施

 

7,西瓜

文/蓝姐姐

消暑解喝只有它,珠圆玉润地中趴。

成熟正是好时候,冰浸切开大伙夸。

 

8,端午,江南味道

文/余正好

酒入雄黄角粽青,枇杷熟了赛舟横

穿莲逐伴群鱼戏,叶底红菱暗暗生

 

9,尕面片

文/贤善

调和添水万般揉,玉手轻揪海锅入

青菜红椒来远迎,神仙下界为尤物

——2020.6.16

尕面片:青海的一种美食。

尕(ga):小的意思。

 

10,古风.荔枝

秘书、拈花狼

洁白如冰玉,香甜似露荷。

日啖三百粒,常为岭南歌。

儿时多游戏,荔核变陀螺。

少年不再见,光阴莫蹉跎

注:此诗由拈花狼帮忙创作!

"荔核变陀螺"指:把荔枝核的头切掉一点,插上牙签,比谁转的久!


杳杳寒山道

唐代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江南曲 [唐]李益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qī)。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ér)。

 

在这首诗里,"期"和"儿"是押韵的;按今天普通话去读,qī和ér就不能算押韵了。如果按照上海的白话音念"儿"字,念像ní音(这个音正是接近古音的),那就谐和了。今天我们当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读古人的诗;不过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纔不至于怀疑古人所押的韵是不谐和的。

 

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古人所谓"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上一致是;依照韵书押韵,也是比较合理的。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那就变为不合理的了。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不过,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却又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在第二章里。我们还要回到这个问题上来讲。

 

【第二节四声】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积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共月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1)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3)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4)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个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从湖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这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甚么字归甚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动词的时候解作"做",就读平声(阳平);用作介词的时候解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怀。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弄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叹","看"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直到近代律诗中,往往也还读平声(读如刊)。在现代汉语里,除"看守"的看读平声以外,"看"字总是读去声了。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时有平去两读,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一节我们就讨论平仄问题。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愿为西南风_赵

    康妮真乃侠女也!

    v婵娟 回复 @愿为西南风_赵: 你好好!我怎么才能找到老师的直播间呢?

  • 愿为西南风_赵

    拈花狼文采斐然,好!

    秋语荷塘 回复 @愿为西南风_赵: 是啊

  • 愿为西南风_赵

    那首诗第一句 长安回望绣成堆

  • 再生缘_x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