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尽心知性知天是格物致知吗?

075.尽心知性知天是格物致知吗?

00:00
17:46

顾东桥第五次来信,认为阳明先生主张的“致知是致其本体之知”符合孟子尽心章的主旨,这个见解其实与朱熹差不多,但“尽心”由于“知性”,“致知”在于“格物”,言语间对阳明先生的学问有质疑之意。先生看出他受到朱子学说影响而误会了圣贤讲尽心知性的本意,遂引经据典为其详细解说。原来,尽心知性知天本是第一等圣人之事,朱子却将其等同于格物致知的层次,如此胡乱拼凑,怎能逃得过圣贤慧眼!

1、孟子【尽心章】里讲到修行有三等人,是哪三等?

2、对我们凡夫来说如何能做到【尽心】?

《答顾东桥书》

(五)

来书云:所释《大学》古本,谓“致其本体之知”,此固孟子尽心之旨,朱子亦以虚灵知觉为此心之量。然“尽心”由于“知性”,“致知”在于“格物。”

“尽心”由于“知性”,“致知”在于“格物”,此语然矣。然而推本吾子之意,则其所以为是语者,尚有未明也。朱子以“尽心、知性、知天”为“物格、知致”,以“存心、养性、事天”为“诚意、正心、修身”,以“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为“知至、仁尽”,圣人之事若鄙人之见,则与朱子正相反矣。夫“尽心、知性、知天”者,“生知、安行”,圣人之事也;“存心、养性、事天”者,“学知、利行”,贤人之事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者,“困知、勉行”,学者之事也。岂可专以“尽心、知性”为知,“存心、养性”为行乎?吾子骤闻此言,必又以为大骇矣。然其间实无可疑者,一为吾子言之。夫心之体,性也;性之原,天也。能尽其心,是能尽其性矣。《中庸》云,“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又云:“知天地之化育,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此惟圣人而后能然,故曰:“此生知、安行,圣人之事也“。存其心者,未能尽其心者也,故须加存之之功;必存之既久,不待于存而自无不存,然后可以进而言尽。盖“知天”之“知”,如“知州”“知县”之“知”,“知州”则一州之事皆己事也,“知县”则一县之事皆己事也,是与天为一者也。“事天”则如子之事父,臣之事君。犹与天为二也。天之所以命于我者,心也、性也,吾但存之而不敢失,养之而不敢害,如“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者也;故曰:此学知、利行,贤人之事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晓梦蝴蝶啊

    请问,有本辑声音的文字出版吗?想购买

    梦里寻欢_y5 回复 @晓梦蝴蝶啊: 前两年,有文档,不知怎么回事没有了

  • 桃之夭夭_5tu

    道生万物,亘古亘今。日月轮转,万物生生灭灭,生生不息。人之渺小,苍海一粟,七情六欲,欲欲难平,一生难安,生老病死,如秋风落叶,看潮起潮落,无欲无刚。私欲不克,本心难立,立得本心,生死何忧俱,任运自然随游于于天地万物,自是安心处。

  • 樊召

    夭寿不贰,修身以俟,困知勉行,学者之事也。需存养之功,必存之既久,不待于存,而自无不存,然后可以进而言尽其心。

  • Zr定心驰骋

    存好心,久之,使自然。再迈至尽心之层面。

  • 茗茗_40

    。。。

  • arfa

    这是一个修炼自我的根本学问

  • 言观观言

    感恩!202103070804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20210605再来

  • A冯尚志

    尽信师,不如无师。一切圣贤,因有为法而有差别,存疑

  • 阿李_李伟健

    有文字讲解,看文字听书,才明白呢!

  • 十曰十三

    我居然认为朱子说的是对的,而且很好理解。但觉得王阳明说的更对,虽然不太理解,但还是会觉得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