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福利
同学们,吴晓波频道出品,3w人都在学习的《7天小白理财训练营》限量招募中
只要9.9元,轻松增加“睡后”收入:
【0基础】极简课程,小白也能听懂
【时间短】每天10分钟,上班族也能学
【能赚钱】终生受用的投资技巧,轻松学,用得上
【可复用】4招选出好基金,赚取更多收益
如果你想学理财,想增加收入,想改变自己
用50本书构筑你的商业知识图谱。大家好,我是吴晓波,今天我们讲我创作的《激荡三十年》。
《激荡三十年》描述的是1978年以后30年的中国经济改革历程,是以企业和企业家为主角的一本通识类历史读本。
中国在1978年以后的这一轮改革,在中国的经济变革史上、在全球的社会主义运动史上,乃至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发展图景下,都带有巨大的陌生感——它是如何发生的?它在发生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和戏剧性,以及它走到今天以后,面向未来又带有怎样的不确定性?
这些话题是生活在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都非常关心的话题,也是全世界对中国关心的读者都很希望了解的话题。
一、《激荡三十年》的创作背景
我是1990年参加工作的,我记得我参加工作的第一份职业是当一个工业记者。我当时拿到的第一个采访选题特别大,叫《中国百家大中型企业自主权落实调查报告》。
在1990年的时候,我一个人背着背包,在三个月时间里,大江南北跑了100家国有企业,所以那是我第一次面对面用脚来丈量中国企业的一个过程。
在1990年以后的很长时间里面,我是中国产业经济界最近距离的观察者之一,甚至我后来自己也开始做企业,成为商业从业者。
从1990年以后的30年里面,我几乎见过改革开放以后所有著名的企业家,比如年广久、吴仁宝、鲁冠球、王石、柳传志,到最近的马化腾、马云、王兴等。
所以我既是一个观察者,同时也是一个亲历者和参与者。
在很长时间里面,我对企业的研究是以案例写作的方式进行的。到了2000年的时候,我曾经出过一本销售额(销售册数)过一百万的书,叫《大败局》,那是一个以案例式的方式来描写中国企业的图书。
到2003年底的时候,我离开了原来服务的通讯社,然后拿到了一个offer——是美国的福特基金会,它在全国找一个人,希望他能够到哈佛大学的肯尼迪学院去做一个关于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课题。
我在哈佛待了半年时间,去做这个访问学者,写一篇关于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报告。在这个期间,我跟美国的一些学者和在美的一些中国学者来研究中国的企业发展问题,我发觉一件非常让我吃惊的事,就是:在当时,中国的改革已经有20多年了,但是很多的美国学者对中国经济的理解都还停留在毛泽东时期,他们对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有巨大的陌生感。
然后他们会问我一个问题说:“我们看一些新闻,一些企业家比如吴仁宝、鲁冠球,他们都是农民,那么他们有没有上过商学院呢?他们的技术从哪里来的?他们怎么获得生产线、技术和原材料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这些中国的民营企业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今天,它最基本的理论架构到底是什么?有没有一本关于理论的书可以来解读中国的经济?”
每当面临这样的交流和拷问的时候,我的内心都有巨大的不安。有一个经济学家叫熊彼特,他曾经说:“我们研究一国之经济,有三种方式:一种是理论的方式,第二是数据的方式,第三是历史的方式。”
我作为一个长期在一线做企业研究的企业史写作者,我觉得我大概没有能力去为中国的二三十年经济改革发展建构一个理论模型,这是另外一些宏观经济学家们应该干的事。并且,数据本身也无法来解释过去几十年经济的发展。我是一个做案例研究的人,我想,我大概有机会用历史的方式来描述这个进程。
2004年的时候,中国是全球的第5大经济体,那么到2008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应该会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而且还有可能在那个时间前后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那么,到2008年的时候,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咱们中国人讲“三十而立”,同时这个国家将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成为全球的第三大乃至第二大经济体,这个时候就应该有一本书来描写这个30年来中国企业的变革历史。
二、《激荡三十年》:以人为叙述的基本框架
2004年以后我就开始着力于写这本书。这本书一方面利用了我1990年以后作为一个企业观察者和写作者的很多原始资料。同时,我查阅了大量的一手的历史性报刊杂志资料,比如说国内的《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参考消息》《经济观察报》以及国际上的《时代》《新闻周刊》《经济学人》等杂志和一些研究报告。
同时,我去拜访了一些1980年代成名的,现在已经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的老一辈创业者,比如年广久、马胜利、步鑫生等这些人,我花了4年时间来创作这本书。
这本书在2008年出版以后,到今天已经发行了200多万册,可以说是中国企业实录作品中发行量最大的一本,一直到最近这几年,它每年还能卖10多万册。
这本书跟其他财经作品最大的一个区别是什么?我认为很多财经类作品会把理论、逻辑作为整个叙述的最基本的框架。但是我在写《激荡三十年》的时候,我就有一个认知,我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它最大的推动力是谁呢?是人,是每一个血肉,每一个人的生命投入到了商业世界,投入到了这个国家变革中的过程,所以人的故事、人的生命,人所经历的所有的悲痛、呐喊、欣喜、苦闷……是30年经济变革最重要的部分。
1. 柳传志的创业故事
读过《激荡三十年》的人,大家都有个印象,在这本书上下卷、60多万字中,写的第一个场景是什么?是1978年,有一个30多岁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的一个助理研究员,他叫柳传志。他每天上下班进中科院的时候,门口有个传达室,传达室里面有一个格子,上面写着“柳传志”三个字,他从那里面拿报纸出来,看报纸。有一天,他打开《人民日报》的时候突然发觉,有一篇新闻是教大家如何养牛的。
在1978年以前的很长时间里面,《人民日报》上面全部都是关于阶级斗争,关于社会主义教育,关于意识形态方面的文章,突然间出现了一篇如何养牛的文章。
柳传志心里一咯噔,他突然意识到这个时代可能需要变了。几个月以后,在北京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了1984年的时候,城市体制改革,柳传志成为了中科院第一个下海经商的人,而他创业的地方就是几年前他拿报纸的那个传达室。
我记得2018年的时候,我去北京做一个节目叫《十年二十人》,我去采访柳传志。站在我面前的那个人,由一个当年30多岁、拿报纸的助理研究员,已经成为了一个中国非常著名的企业家,也已经进入到了生命的暮年。在这个人的生命过程中,你可以凝聚地看到这个时代所有的戏剧性,人的进步和时代对人的挑战。
我记得我们俩站在中关村的联想大厦的顶层,我跟他分手的时候,柳传志突然把我叫住,他说:“晓波,你过来。”我跟他到了一个玻璃边,他指着下面跟我说:“晓波,你往左边看,那边有片绿荫,绿荫里面有个小房子,你看到没有,那就是我当年创业的那个传达室,现在还保留在那里。”那一瞬间,我就觉得历史好像非常生动地展现在了我的面前。
2. 年广久的创业故事
在《激荡三十年》里面,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柳传志这样,从1978年那个瞬间一直延续到2008年乃至到2018年,可以延续到整个历史的脉络。有的人只是在这个舞台上跳了3分钟、8分钟的舞,但是他们的出现和存在都代表了这个时代所有的戏剧性。
1978年以后的中国企业史上,第一个被称为企业家的人,是一个没有文化的文盲,安徽芜湖一个卖瓜子的人,他叫年广久,他的产品叫傻子瓜子。
为什么年广久会成为1978年以后的第一个被称为企业家的人呢?因为他炒瓜子,当瓜子质量非常好的时候,一个人就不够了,他就要雇工。一二三四五六七……当他雇到第八个人的时候,根据原教旨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七下八上,雇工在七人以下叫合作劳动,雇工到第八人以上产生剥削,所以他就成为了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一个资本家。
3.步鑫生的创业故事
我还见过另外一个1980年代非常著名的企业家,叫步鑫生。他是浙江海盐衬衫总厂的一个厂长。他在1980年代初干了一件事——他把计时工资制变成了计件工资制,就是,大家都是8小时工作,做3件衬衫和做5件衬衫,你们的收入是不一样的。
这在今天可能是所有从事商业的人认为天经地义的事,但是在1982年和1983年,这是一个破天荒的事,因为它打破了大锅饭,打破了平均主义,所以他是1980年代一个非常著名的企业家。
但是到了1980年代中后期以后,他的海盐衬衫总厂就破产了。然后他心里就有股怨气,步鑫生认为说,我企业破产是因为什么?是因为政府把我抬得太高了,政府给了我很多的荣誉,占用了我很多的时间,然后我的企业突然非常膨胀化。
在2008年出版《激荡三十年》的时候,我专门邀请他进演播室,我说:“你能不能把你的故事讲给我听一遍?我把它录下来,作为一个历史的资料。”
那天步鑫生就到了我的摄影棚,他带了另外一个记者,他跟我说:“这个记者,周记者,他知道我所有的故事,如果你要录的话,我就让周记者把我的故事全部讲一遍,我就不进这个演播室了。”
后来我就采访了这个周老记者,跟他做了一个交流,然后我们录制拍摄以后,步鑫生就一直在门口的一辆桑塔纳车里面不停地抽烟、抽烟、抽烟……然后拍摄完成,他跟我匆匆握了个手就离开了。
望着他的背影,我就在想一件事:并不是每一个人在时代的进步发展过程中都是获益者,都觉得这个时代给了自己很大的能力,甚至会出现像步鑫生这样的人,他会有很多的抱怨,他觉得这个时代亏欠了他。
所以《激荡三十年》中描写了很多这样的小人物,他非常偶然地、戏剧性地被推到了镁光灯下,成为了一个主角,然后跳了3分钟到5分钟的舞。
这一节先讲到这里,下一节继续《激荡三十年》。
激荡三十年和大败局都看过了,受益匪浅,感谢吴老师!期待本书面市。
激荡三十年可是晓波老师的成名作
长道道道道 回复 @长道道道道: 吴晓波近三十年来最优秀的财经作家之一,成名作有激荡十年,激荡三十年,跌宕一百年,浩荡两千年,大败局等。。但是现在吴帅眼里只有钱了,不是以前的那个吴晓波了好心痛
晓波老师对我国改革开放几十年很宝贵的记录和总结,不忘历史,后事之师。50本商业经典令我们开阔了视野,非常感谢!
原来是福特基金会培养出来的。
小波老师的激荡30年可以拍一个电视剧了,结合一些艺术手段,这个情怀绝对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还是自己亲身经历的讲的最精彩。吴老师的讲座为世界经济理论梳理出了一条比较清晰的线,这些经典有的看过,有的是在这个讲座里第一次听到。其中经济管理理论,企业家精神方面的几本书印象最深。还会再听再看。继续吸收营养,为迷茫困惑找到新的希望
好书,谢谢吴老师的讲解
反复听,谢谢分享,
好听书,听好书。站在巨人肩膀上领略商业世界。
之前没有文字,现在有文字了记笔记都方便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