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山很陡,却怎么也拍不出来?-摄影早自习第1362天

明明山很陡,却怎么也拍不出来?-摄影早自习第1362天

00:00
05:44

【加入摄影早自习群】
加叶梓私人微信:katoyezi09(暗号:喜马拉雅)

【加入以下同城摄影群】  
北京 成都 重庆 长沙
广州 杭州 闽南 南京 
上海 苏州 深圳 天津
武汉 西安 郑州 山东
加叶梓私人微信:katoyezi09(暗号:城市名)

【摄影课程咨询微信】hello-kato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362天。



“十里”同学提问时发的照片


  今天我想回答一位叫做“十里”的同学的提问,他的问题还不是问我的,问的是宇子——就是你们的师娘的,我就抢答一下。他的问题是这样子的,他发了一个图片和一小段视频,七八秒钟,大概就是他在一个挺高的地方,有一个山上面,这个山体是直上直下的很巍峨,走到上边心惊肉跳,但是他想拍出来,却发现了怎么拍都没有那种很高的感觉,他想问问拍摄思路。

  这里我想先给你一个坏消息,就是我也没有拍摄思路,我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我拍出来也看不出那种很高的感觉。为什么呀?因为你一旦把三维的、立体的世界拍成照片变成一个平面的图形以后,它距离感就不是那么明显了。你要凸显它的这个高度,凸显你和下边山谷的距离,就得绞尽脑汁,要想很多办法才行。



Photo by Yeshi Kangrang on Unsplash


  有一种很简单的办法就是大小对比。比如说你的画面里边站着一个人,然后山谷里头还有一个人,画面里近处的这个人很大,远处那个人特别小,这样一来我们就能看出这个山谷的深度了。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个画面,登山队员、攀岩的那些队员拿着绳子往上爬,上面这个人顺着绳子往下方拍摄,画面里面有自己的粗壮的大腿,再往下一根线指向下边一抠抠、一丁点大的其他队员,大概就是这么个感觉,这是可以表达深度的,是通过近大远小的透视感来表达的。



Photo by Denys Nevozhai on Unsplash


  第二种我能想到的表达方法就是从侧面拍摄,就是说用第二人称视角来拍摄而不是第一人称视角。这种拍法就需要你站在整个悬崖峭壁的一侧,另一个山头上,然后来拍这个悬崖峭壁。我们常常可以在网上见到类似的图片,在一个非常陡峭的峭壁顶上站着一个人物,这个人物有可能就是站在那,背个大包,看着远方的风光,有可能有人喜欢把它拍成一个星空的照片(在晚上拍),然后这个人拿个手电筒指向星空等等。因为你构图里边人物只占很小的面积,而且大部分的面积都可以用来描述山的山体本身,所以一眼就能看出这个山有多高。但是构图的时候要注意一点,就是人要偏上,下方要多留空间,要花大量的篇幅来描述山的高度,整个画面的重心一定要是往上走才行。重心靠上还有一个额外的好处就是它会显得摇摇欲坠,增加了一种危险的感觉,刺激的感觉。



Photo by Matt Duncan on Unsplash


  那么我能想到的第三种拍法不是拍这种悬崖峭壁的,而是拍那种很陡峭的路。比如说这里有一条笔直的戈壁上的公路,它本来是平的,然后到远方的时候突然就开始上坡,这个坡还挺大、挺长、挺陡峭。那么这种时候我们就常常会想到一种拍法,就是站在整个马路的平的这一段远处,一定要是远处,然后使用一个长焦甚至超长焦镜头来拍摄这整段路。在这种镜头里面空间会被压缩,透视感会消失。就是说这段路本来从这头到坡顶有个5公里、10公里长,但在画面里看起来就好像只有100米、200米长一样。路的长度被大大的缩短了,但是高度没变,落差没变,那你想它是不是就变得更陡峭了,在画面里就会变成一条按照七八十度的角度直入云霄的这么一条路,有点像是汽车在上面开着开着速度快一点就变成火箭发射的那种感觉。这个是利用超长焦镜头压缩空间来做到的,但是这个也是第二人称视角,你站在那个坡上是没法拍的。我以前也试过很多次,当你站在一个很陡峭的一条路的顶端,你想往下来拍的时候,你会发现特别尴尬,因为你平着往前拍的时候吧,你拍不到自己这端这个路的下坡,你沿下坡往下俯拍的话,在画面里看它就是个平的路,一点都不陡峭,没点意思。所以我就说有时候站在第一任视角来拍这个陡峭(的感觉)是有点无解的。

  我能想到的就这么多,如果大家有更好的主意,也可以给这位同学说一说、留个言,我们一起来讨论。如果你们有更多摄影问题也欢迎在底部向我留言,我一定会尽力的为你解答,更多摄影好课请见“阅读原文”。

  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362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不见不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