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方舟。欢迎来到《小学应学必背75首古诗词》的学习课堂。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清朝诗人袁枚的古诗《所见》,现在我们来学习同样生活在清朝的诗人高鼎写的这首《村居》。
关于高鼎这个诗人,史书记载并不多,流传下来的诗也是寥寥无几。我们只知道他是生活在清朝末年的诗人,经历了鸦片战争。但从今天学习的这首诗中,没有在他的诗里看到战争的惨痛,人民的悲哀。反而他的诗里有乡村美景,有日常琐碎,所以我猜想:这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诗人吧!现在我们请朗诵艺术家、央视主持人詹泽老师示范朗读这首《村居》,和诗人共同感受远离战乱后的一片宁静。
村居
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草长莺飞二月天: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鸟身姿优雅地在天上飞来飞去。拂堤杨柳醉春烟:杨柳垂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草丛和泥沼之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缭绕,杨柳仿佛都陶醉在这美丽的景色中。这里的“拂”和“醉”都是人才能有的动作,所以高鼎把静止的杨柳拟人化,表现出杨柳动态的美。“草长莺飞”,“杨柳春烟”,都是动态的景象,却透着春的优雅,所有的生机与活力,都在慢慢地破土而出。诗的前两句写景,大自然的春天,阳光明媚,一片美好祥和的景色,生机勃勃。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到了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这里的“纸鸢”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风筝。别看一个小小的风筝,发展历史还挺长。传说风筝是由墨子发明的,他画了三年时间造出了第一个风筝。但那个风筝是木材做的,叫“鹞”。后来大家觉得那风筝太笨重,所以换成了纸风筝,叫“纸鸢”。一开始,风筝是用于军事的,可以传递消息。再后来,人们在风筝上加了哨子,风一吹就能发出声音,深受小孩子们的喜爱。所以,在唐朝,放风筝逐渐成了人们的娱乐活动。南宋开始,人们发明了“斗风筝”这种比赛,就是看谁能把被人的风筝从天空中弄下来,这种游戏方式还真是奇特,而且难度系数也很高吧。
在后两句中,高鼎把目光转向了孩子,如果体验生命生长之意,还有谁能比得上孩子们呢,高鼎的这个选材还真是巧妙用心。孩子们早早就放了学,这一定是让大家羡慕的!他们放学之后不做繁多的作业,不用上课外辅导班,不打游戏,不刷抖音,急忙拿出自己的风筝跑到院子里、田野里快活地放起来,欢声笑语充满了乡村。“忙”和前面优雅的“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健康、积极,贴近自然,真是幸福啊。
高鼎先写景,后写人,动静结合,早春二月的生机勃勃就展现在我们眼前。所以我觉得高鼎一定对生活非常的热爱和对春天也非常的喜爱。
现在我们来看看这首诗在朗读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吧。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朗读节奏可以划分为223。这首诗节奏明快,朗朗上口,语气可以读得轻松活泼,诗的开篇:草长莺飞二月天,“草长”是指草木生长,所以“长”在这里读zhǎng ,这是一个多音字,还读cháng ,长度。“草长莺飞”边读边想象画面,“长”和“飞”读出这种动态的感觉。拂堤杨柳醉春烟。把每个字音发饱满,更容易读出美感。下来两句是描写孩子们放学之后的娱乐活动,从写景到写人,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两句啊,要读得轻松活泼,突出儿童生活的乐趣。同学们,你学会了吗?
好了,这节课就讲到这吧!赶紧去课程图文里做做我为你准备的试题吧!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村居》这首诗,你是不是也想放风筝了呢?快和爸爸妈妈一起体验放风筝的乐趣吧!下节课我们要学的是75首必背古诗的最后一首《己亥杂诗》,大家也可以先预习再来听课,我们不见不散!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