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偓《观斗鸡偶作》

韩偓《观斗鸡偶作》

00:00
15:38

在淘宝里搜:“秋语荷塘好听”,抽618大红包。


关注我的公众号:秋语荷塘


韩偓的《观斗鸡偶作》

何曾解报稻粱恩?金距花冠气遏云。


白日枭鸣无意问,惟将芥羽害同群。


金距:装在斗鸡距上的金属假距

鸡距:主要义项是:(1).雄鸡的后爪。借指短锋的毛笔。(2).为毛笔名。


芥羽  “介,甲也,为鸡著甲。”《史记·鲁周公世家》作“季氏 芥鸡羽”。 裴駰 集解引 服虔 曰:“擣芥子播其鸡羽,可以坌 郈氏 鸡目。”后因以“芥羽”指用以角斗的鸡。

通“介” [knot]。如:芥羽(指用以角斗的鸡。斗鸡之时,把芥末播撒在鸡的羽毛上,迷蒙对方鸡的眼而取胜)


:它们哪里想过报答喂养人的恩情,金色的脚趾花哨的头冠气势大得要挡住飘动的云彩了。

杜甫《杜工部草堂诗笺》卷六《同诸公登慈恩寺塔》:“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黄鹄不停地一个个远走高飞,哀哀鸣叫不止,不知前去投向何方。你们看那些追阳逐暖的群雁,各自有着谋取稻梁的术算。

正由于玄宗把政事交给李林甫,李排抑贤能,所以“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贤能的人才一个接一个地受到排斥,只好离开朝廷,像黄鹄那样哀叫而无处可以投奔。最后,诗人愤慨地写道:“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指斥那样趋炎附势的人,就像随着太阳温暖转徙的候鸟,只顾自我谋生,追逐私利。

“稻粱谋”原以鸟觅食,比喻人谋求衣食生计,又引申喻无所作为贪恋禄位。


首句“何曾解报稻粱恩?”严正地向毫无人性的藩镇势力发出质疑,说明人民以血汗换来的劳动成果养活了他们,但是他们却根本不思、也不“解”报恩,写出了藩镇势力的忘恩负义。次句“金距花冠气遏云”是极写藩镇势力的好斗性。


当代诗人艾青曾说过:“象征是事物的影射,是事物互相间的借喻,是真理的暗示和譬比。”这首绝句通篇用相斗之鸡来象征割据一方的藩镇军阀,尖锐而辛辣地嘲讽和鞭挞了他们只知对内争权夺利、残民逞强,对外却不思抵抗异族侵扰。首句“何曾解报稻粱恩?”落笔便严正地向毫无人性的藩镇势力发出质疑,说明人民以血汗换来的劳动成果养活了他们,但是他们却根本不思、也不“解”报恩,这就写出了藩镇势力的忘恩负义。次句“金距花冠气遏云”是极写藩镇势力的好斗性。为了争权夺利,他们不惜在最大限度上以“金距”、芥羽”伤人;为了压倒政敌,他们往往会因些须小事而争得面红耳赤,宛若“花冠”,趾高气扬,不可一世。


这里可以看出,诗的前两句主要描写的是藩镇势力对内的表现。诗的后两句则着重写这些藩镇军阀对待外来侵略者的态度。对内,他们是寸土不让,寸权必夺;然而,当外部敌人“枭鸣”于国土之上、危及社稷时,他们却“无意”过问。他们惟一的本事,就是处心积虑地用“芥羽”等暗算手段去伤害对方。总之,这首诗实际上是从两个不同的侧面对藩镇势力的气焰和心灵进行了雕镂。由于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所以,所托之物物象鲜明,所言之志情激语愤,显得内涵颇深,耐人回味。


这首诗在题材的选择、构思立意、意境创造等方面都别具一格,它在历代咏鸡诗中,成为“百鸡图”中之佳作,广为传诵。


何必羞为稻粱谋

程应峰

  龚自珍有一名句:“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该诗句出现在“提及文字狱,就面有异色,谈虎色变”的年代。清前期,有大批知识分子因文字获“莫须有”罪名而丧失宝贵生命。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提笔“捉字”,最朴实的理念也就只能是糊口求生存。那个时候,追求真理,直抒己见,又有几人敢为?如此一来,落笔“捉字为稻粱谋”也就实至名归了。


  所谓“读书不为稻粱谋”“捉字不为稻粱谋”,要看在什么情况下。如果无生活之忧,有房,有车,有称心的工作,能有几人真正倾心于“捉字”的苦役?也许,一个靠“捉字”谋生的人,“捉字”本身正是他立身存世的最优资本,却有人偏偏提点他,让他“不为稻粱谋”。就像一头牛,只挤奶,不吃草,最后只有倒毙甚至任人宰割的份儿一样。如此这般,将情何以堪?


  “肉食者鄙”,极易在富贵显赫的群体中存在;也有肉食者不鄙的,因为他们的内心是朴素的。这两类人,都有大量的存在。大抵文人,天生拥有悲天悯人之心,不会奢求自己有怎样怎样的生活享受,但也希望基本的生活能得到保障。在有生活保障的前提下,就算“捉字”是苦役,也会殚精竭虑,无怨无悔。


  我们不能说“捉字当为稻粱谋”,但“捉字羞为稻粱谋”却是一种不健康心态。生而为人,先要“活下去”,然后才能考虑“怎么活下去”。可以说,对于一个为保障正常生活而呕心“捉字”的人,“为稻粱谋”是情理中最正常不过的事情。无关私欲,无关名利,无关品行。


  万事都只宜一分为二地去看,不宜说得太绝对。读书写文章,彰显的是一个人的才气智慧,是一个人思维捕捉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集中体现。那些有果腹之忧的文人,通过“捉字”谋生,自食其力,就像农民工靠自己艰辛的劳动来养家糊口一样,又哪来的羞愧可言?时代在发展,类似“捉字不为稻粱谋”的理念也该适时更新一下了。


  文人“捉字”,呕心沥血,在无我之境里,捕捉着源于心灵的得与失,思和悟,情与爱,美和好,然后展示给这个繁复的世界,该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捉字”的过程无关“高、大、上”,但绝对是一个延续人类历史,创造不可小视的价值的过程。


  那些陷在生活困扰中的文人,一边“捉字”为稻粱谋,让自己不至于立身于生活的悬崖;一边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在方块之间营造奇思妙境,创设万千气象,传播美丽情怀、思想智慧,既提点他人,又造福社会,有何羞惭、有何不好?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