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下面两个人物出来了,什么人呢?一个是贾雨村,一个是甄士隐。这两个象征性的人物,有着预言式的人物、象征性的人物又出现了。我跟大家说希望大家看第一回,大家应该看一看。第一回的时候,什么人出现?贾雨村、甄士隐对不对?
什么人呢?一个是书生,一个是道士,这是我们文化里面经常出现的两种人物。这个书生还是一个非常平凡的一个书生,也就是经过求名利、做官,在红尘中翻滚,到了高官,然后再下来又被革职,到最后还原到最后又是个凡人俗人,没有任何官职了。所以一个人的(红尘)翻滚,这个也就是,我想也就是讲,我们每个人也就是跟那个贾雨村差不多,也在求名求利,也在求这个求那个,一生中到最后还是没有觉醒过来。
另外一个甄士隐,贾雨村这是“假语村言”,“真事隐去”,本来名字就有这两个意思了。那个甄士隐是道士。一个是入世的、世俗的,一个是出世的、悟道的,这两种人。这也是我们这个小说里面一直有的,一直存在下来的。
这两个是最后又碰到一起了,开头他们两个人就已经,一开场,小说里边就有这两个人了。那个时候两个人在一起,然后甄士隐还帮了贾雨村,给他钱,让他进考,然后分道扬镳;中间两个人聚过一次,贾雨村那时候还是高高在上,所以甄士隐讲的话他也没听进去。这个时候官也丢了,人生也过了,这个时候两人再见的时候,这时候都已经经过了多少历劫,两个人都是。
最后“贾雨村归结红楼梦,甄士隐详说太虚情”。甄士隐这个人,是我们的预言师,他是成道了的。所以他对于《红楼梦》,对于宝玉这块宝玉,这个历劫的石头,他非常清楚。他非常清楚这段故事,所以他讲给贾雨村听。他讲了这个东西,他(贾雨村)就问他了,问了很多这些人的命运。贾雨村就讲了,他说“我们这族,贾家,闺秀这么多、这么好,为什么从元妃算下来,结局都这么平常呢?”
士隐叹道:“老先生莫怪拙言,贵族之女俱属从情天孽海而来。大凡古今女子,那‘淫’字固是不可犯,这‘情’字也是沾染不得的。所以崔莺苏小,无非仙子尘心;宋玉相如,大是文人口孽。凡是情思缠绵的,那结果就不可问了。”
我讲了《红楼梦》的这个世界是孽海情天,“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孽海情天”这个就是我们整个《红楼梦》的世界,也是《红楼梦》的宇宙。他当然讲了,他是预言式的,他后来讲了这个贾家“兰桂齐芳”,以后还会起来。那最后呢他自己还有一个事情没有了,什么没了呢?他就是这个他的女儿,谁呢?英莲。英莲是谁?香菱,香菱后来扶正,后来难产,产小孩子死了,所以甄士隐要去把她灵魂接来归队,在她走了以后。
那么最后,那个空空道人又来了。我们开头渺渺真人、茫茫大士把那块石头放回到青埂峰去,又经过几劫。一劫,我们说佛家的(时间单位),多少年了。经过了几劫以后,空空道人又来了看到了,看到那个石头上面,故事都写出来了,要是不把它记下来可惜掉了,怎么办呢?那就找一个人来抄吧。
一找找到,回头看到迷津急流这个茅舍旁边,有一个人睡在那个地方,好像看起来很有学问的样子,就问他说:“你肯不肯抄?”是谁啊?贾雨村在那里:“这个故事我知道了,用不着找我,你去吧,找悼红轩里面有个曹雪芹先生,你去找他好了。”让曹雪芹抄下来。
后来你看看,我们最后“那空空道人牢牢记得此言,又不知道几世几劫,果然有个悼红轩,见那曹雪芹先生正在那里翻阅历来的古史。空空道人便将贾雨村言了,方把这《石头记》示看。那雪芹先生笑道:‘果然是‘贾雨村言’了!’空空道人便问:‘先生何以认得此人,便肯替他传述?’曹雪芹先生笑道:‘说你空,原来你肚里果然空空。既是假语村言,但无鲁鱼亥豕以及背谬矛盾之处,乐得与二三同志,酒馀饭饱,雨夕灯窗之下,同消寂寞,又不必大人先生品题传世。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那空空道人听了,仰天大笑,掷下抄本,飘然而去。一面走着,口中说道:‘果然是敷衍荒唐!不但作者不知,抄者不知,并阅者也不知。不过游戏笔墨,陶冶性情而已!’”
在这个悲剧最后,来了这么道家的反讽的这种嘲笑的语气,讲的是什么呢,最后写的是什么呢?我们看了记得吗?我们记得前面我们第一回的时候是什么东西呢?“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想大家现在都解了。念到这个的时候是个什么时候了呢?“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大家想想看,那我们再回头看到我们这个整个小说,别忘了主题是什么,大家都知道这个。我想大家再我们温习一遍,温习一遍我们的《好了歌》,《好了歌》你看:“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讲了神仙,也就是悟道了,“道”字;“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事无常,变幻不定。“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名,利。“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道家很狠的,把人生非常无情地给他讲出来。“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儿孙孝顺怎么比得起痴心父母来,那总是比不上的了。
这个是我们的《好了歌》,《好了歌》也就是我们的主题,“好”就是“了”,“了”就是“好”,不了就不好,越好就要了,所以好便是了——这是道家的看法。那我们这个《红楼梦》讲到这里呢,我想今天是“白先勇归结红楼梦”。
但是这本书,为什么要看这本书?第一它是中国文学中最伟大的一本小说,也可能是——至少我这么觉得——可能是以它的内容的丰富,以它的文字的这种绚丽,可能也是我们的文学作品来说也是第一吧。当然我们很了不起,有杜诗、有楚辞、有诗经,要是把整本诗经、整本楚辞、杜诗全集可能才跟这个《红楼梦》比得上。
以一本文学作品来说,《红楼梦》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小说,它在十八世纪的,如果我们把十八世纪横着拉开来看,西方小说,至少我念过的西方小说,在十九世纪以前的十八世纪的西方小说,可能没有一部比得上《红楼梦》的。
它的好、它的伟大在哪里?第一它的架构,它的vision、它的视野之高超之宽阔,比同辈的同时的这些文学作品要深刻得多。但是很重要的一点,它的小说技巧实在了不得,在那个时候,当然它继承了我们《三国》、《水浒》、《金瓶(梅)》这么下来的,但是它远远超过前面的这些作品。
它的小说技巧第一,人物的刻画。这么多人物,没有两个是相同的,即使很近,晴雯跟黛玉,晴雯就是晴雯、黛玉就是黛玉,两个人又能合起来的,它了不得就这一点。这么多的人物,这么丰富的character relation(人物关系)不得了,怎么刻画呢?对话。它的对话之精彩,每个人的讲话,他的身份语气,完全个人化的。平儿是平儿,莺儿是莺儿,甚至什么金钏儿、玉钏儿那些小丫头,小红,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个性。从上到下,最高的这些贾母、贾政……他们所使用的语言,每个人合乎每个人的身份,不容易。
人物刻画鲜明,文字之丰富,当然它的散文、叙述文非常丰富华丽,诗词歌赋,用各种不同的文体合在一起的时候,能够这样子的合为一体,这个也不得了;而且小说各种的技巧,我们现在看还是非常现代的。
它的观点的运用随时转换,刘姥姥进大观园用刘姥姥的看法,黛玉进大观园(用)林黛玉的看法,贾政领了一批清客游大观园又是一种看法,每一个人的point of view(观点)用得非常灵活。怎么写大观园,如何写大观园?你客观的描写写不清,非要用刘姥姥的眼睛,所以刘姥姥进大观园变那个经典之作。因为她的观点,用刘姥姥看,我们都变成刘姥姥了,都看了这些大观园,好像Disneyland(迪士尼乐园),这么的新鲜;换一个人,不是刘姥姥来写,换一个人来写,大观园写不到那么活。刘姥姥大观园,我们听得一阵一阵的笑声从大观园里面洋溢出来。所以我讲point of view用得好,(这是)第一个。
还有一个,它的伏笔太厉害了,“草蛇灰线,伏笔千里”。你看看两个汗巾子,一红一绿,到了最后一下子又合到一起,这么早就已经埋伏在那个地方了,你看那个伏笔多要紧啊!这样子前后才对照得起来。宝玉的几块旧手帕赠给黛玉了,几次地出现,到最后的时候,前面黛玉看到的时候,泪珠掉落这个手帕上面,最后她死的时候把这个手帕烧掉。老早已经埋伏在那个地方,到最后才依着火焰烧起来发展它的功用。焦大开头的时候出来的时候,把那几个(以及)贾珍骂了一顿,是这些不争气的后代。到了最后抄家又出来了,这前后一对这个力量就出来了。太厉害了他的伏笔,每一个小节它都有用的。
当然不用说,它还还很厉害(在)它的神话的架构跟写实的架构。太虚幻境跟大观园的互相对照,多么象征意义、多么丰富。太虚幻境里边,你看对于人生、人的命运,那些十二支红楼梦的曲子,唱出了十二首挽歌,对这些人物老早已经定了。写得它整个的架构那种恢宏。
它更重要还有一点,它以这样动人的故事,这么鲜明的这些人物,把我们中国三种哲学:儒家、道家、佛家表现得这样的生动。它不是在写哲学论文,它是写小说,以非常生动现实的这种故事,把我们这三个——中国人逃不了这三种,也是我们三种生活的态度。我们常常讲,中国人年轻的时候都是儒家,我们都是自己愤发念书,然后再求功名;然后到了中年大概受了一些打击,有所超脱了,是道家;到了晚年的时候,到了真正悟的时候,这是佛家来了。
看看我们以前那些有名的文人,大概都是如此。王维、苏东坡、汤显祖……他们的过程大致都是,都是这样子的过程。儒、道、释,儒家道家,但是它以这么动人的故事,这种铺成架构把这三种的哲学的源流,说得这样的动人。而且它也不偏不倚,不是说好像劝大家出家,可是看到宝玉最后在雪地上的时候,大家都有一种超脱解脱的一种感受、感应。可能开始的时候我们觉得有所失,有哀伤悲伤;但是再转过来的时候,“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那种境界是超脱的境界,使得我们人生的了悟、感悟又高了一层。
这本书不仅是作为小说来看,它也是我们中国文化到第十八世纪一个结晶、一个总结。我说这本书也是写尽了乾隆的时候的盛世,也暗伏着乾隆的、我们这个中国文化“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接近了崩溃的,最后十九世纪如大厦倾、走下坡。我想那个时候,我说过这本书可能是我们中国文化的“天鹅之歌”,把我们的乾隆盛世写尽了。
它是一个百科全书,讲穿的、讲吃的、讲用的……我们看出来十八世纪的贵族生活,在这本书里面写尽了。曹雪芹可以说无所不能,风筝他也会写,他自己会做风筝据说;他又能画、又能写。这本书也是百科全书,写尽了我们中国人的人情世故,读这个《红楼梦》跟没有读《红楼梦》的人,我想有所区别。看了《红楼梦》,我想你们对于中国的人情世故、对中国文化,我想是要多一层了解的。
头一次看这个小说,可能有些地方还有些隔,没有一下子抓住的时候。我想大家过十年看一次,过十年看一次。你二十多岁时候看一次,三十多岁看一次,四十多岁看一次,看到我在七十多岁再看一次。那对这本小说,我想渐渐——它是本天书,要去完全了解它实在是不容易,可能要自己经过一些人生的成长,才真正的了解它。
《红楼梦》红楼一梦做到今天,也应该醒的时候了。最后有一个,大家看看这个对联,是张掖的一个古寺,张掖是在甘肃,一个古寺里头。张掖,大家知道,是一个古城,很有文化的古城,西夏在那边留过文化的。这个古寺的对联,它说:“天地同流,眼底群生皆赤子;古今一梦,人间几度续黄粱。”《红楼梦》到最后的时候,曹雪芹他看的时候,他以大悲之心来看人间事,所以他这本书非常的宽容。
在曹雪芹的心中,天地同流,这么大个宇宙,“眼底群生皆赤子”,他看到的都是一些赤子。我们讲了的,没有嗔贪痴爱的一些。他说古今一梦,好像大家都在黄粱一梦,“人间几度续黄粱”,做了多少次的黄粱之梦。我们的黄粱梦,今天也该醒来了。好,谢谢大家。
注:
“白先勇:一个人的文艺复兴”系列节目由看理想授权方所文化FM发布。
欢迎对全本感兴趣的听众,移至看理想APP收听。
若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及出处。
草蛇灰线,浮脉千里 。
721人,人物之众多,人物之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