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详解】《论语》第十篇第八章

【论语详解】《论语》第十篇第八章

00:00
05:13

大家好欢迎收听水滴语文,我是高老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分享论语篇的第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ài),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è),不食。臭恶(è),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sì)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这章是写孔子的饮食。“是指粮食,是指粮食得精细中国古代粮食一定用一个大瓮,用杵在不停捣,这种捣米的方式叫舂。粮食,越细可能就越好吃,所以孔子说:“粮食,我不嫌(弃)不满足于舂得非常精细。”“是指鱼和肉鸿门宴当中有这样一个成语,叫做“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个鱼肉就是指脍,“不满足于切得精细是满足的意思,也就是说孔子的饮食是非常讲究的。


食饐(yì)而餲(ài),鱼馁而肉败,不食”,“”和“,就是指食物放长久它臭了我们今天的食物有很多保鲜的方式,比如说我们吃不了的菜,可以放到冰箱里,没有问题,而孔子那个时代没有冰箱食物放长了它就坏了就臭了所以说叫“食饐(yì)而餲(ài)鱼馁而肉败”,“”和“”,就是指鱼和肉它也臭了。怎么办?我不吃。这不是废话吗?就这个东西臭了怎么吃但是在中国古代,特别像食物,包括鱼、肉,有很多时候根本就没有有的人虽说臭的烂的他也吃,当然吃了之后他可能有的时候就会产生很多的疾病,但孔子是不吃的我们一定不能以今天的标准来看待那个时代的很多事儿。色恶(è),不食”,颜色不好他不吃,因为颜色不好就说明这个东西坏了。臭恶(è),不食”,味道不好也不吃。”,在中国古代是指气味,我们现在是专指臭味我们前面讲过“朱门酒肉臭”,大家可以往前翻一翻那一章,味道不好不吃。“失饪,不食”,所谓的失饪,就是指食物没做好就不吃了。时,不食不时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就是孔子不吃不是时令的食物,比如说冬天,北方就没有西瓜,孔子就不吃,但是我们说在孔子那个时代,不可能有那种非时令的食品,没有那种技术,所以还是第二种解释,就是不到该吃饭的时候不吃饭。中国古代的老百姓一天是两顿饭,贵族一天是四顿饭,孔子一定是按时进食,不是想吃就吃的。不得其酱,不食”,“是指调味料,吃饭时没有调味料不吃。肉虽多,不使胜食(sì)气”,“是指主食吃饭的时候虽然有很多肉,能不能只吃肉,不吃饭了呢不可以,而且肉一定不能超过主食的量。“唯酒无量,不及乱”。孔子是喝酒的,而且喝酒的不限量,但是他一定不喝多虽然说不限量,但是不喝多,不及乱就是不喝多。“沽酒市脯,不食”,“是买的意思,也是买。买的酒,买的脯,“是指的肉干


中国古代也有很多保鲜的方式,最好的一种保鲜方式就是制作那种干肉,腊肉。我们前面也讲过中国古代的肉干有三个词,大家可以往前翻一翻买的酒买的肉干,孔子是不吃的,他一定要自己做用我们今天话来说,孔子坚决不点外卖,不到外边饭店去吃饭。当然孔子那个时代几乎是没有什么饭店的。“不撤姜食,不多食”,姜,在那个时期是一个很重要的调味品在饭桌上姜吃完之后它是不撤去的,但是孔子吃也不多这是写孔子的一种饮食。


通过这一章我们能看到一个问题,孔子既可以过一种很艰苦的生活,“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吃粗糙的食物喝凉水没有枕头,用胳膊来当枕头他可以过这种生活,另一方面他也能过一种高级的优雅的很讲究的生活,这才是一个真实的孔子。1461

 

课程录音:高政锐(微信15164529901

音频处理:苏丹 邢春宇

文字转换:陈妍竹妈妈

文字一校:王元序

文字二校:杜玉芹

工作协调:朱明英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小宝mom

    割不正,不食。跳过了

    高政锐 回复 @小宝mom: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