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丨“大九州”与“一尺之棰”

第2讲丨“大九州”与“一尺之棰”

00:00
15:29

本节概述 

        战国时代产生了“大九州”的概念,邹衍认为儒家所谓“九州”不过是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九大州中各有九州,各州是大海隔绝的大陆。虽出于想像,却较符合地球实际。庄子称“一尺之棰,百取其半,万世不竭”,完全出于逻辑推理。学者辩“白马非马”。并非依靠生产发达或物质丰富,却需要思想自由。


本节内容 

        中国历史上有些概念,它延用的时间很长,可实际上并没有成为现实,比如很有名的“九州”。现在一般的说法,特别是根据儒家的经典,九州就是大禹治水完成以后,把天下划分为九个州,便于统治管理。但实际上,根据现有的史料以及考古的发现来分析,在大禹时代不可能直接治理、管理那么大的地方,所以这是个概念。

        一般认为这个概念,从战国的时候逐步形成,然后应该说是当时一些学者,他们看到了天下要逐步统一的趋势,为未来的统一政权作出的规划、蓝图。但实际上,这个蓝图从来没有实施过。到了汉朝的时候,实行州制,但是也没有真正划分过九州。


图:大禹划九州

        但这个概念一直沿用,比如我们知道,陆游的诗里面“但悲不见九州同”,这个九州就是全国,就是中国,就是这么个概念,一直到现在我们往往还用“九州”这个概念。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面有些概念,它其实是始终停留在一个思想阶段,或者慢慢的把这个思想就当做一个现实概念,它同样起到积极的作用,那么这些概念怎么来的呢?当然多数是有它存在的现实的,但是还有一些,确实处于学者们的一种逻辑推理想象,但它同样可以起解决(问题)的作用,同样有它的历史上的甚至科学上的一些(作用)。

        比如说,史记里面记载了齐国的学者邹衍,他生活在孟子以后,他曾经作过这样一个判断,他说,儒家所谓的中国实际上只有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中国可以称为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有九州,那就是大禹划分的九州,但是其实这还不是真正的州的数目,因为中国以外,像赤县神州这样的单位,还有九个,这就是九州。意思是,大禹划分的九州是小的九州,真正的九州,他说是大九州,像中国赤县神州这种单位还有九个。

        那么,他说在这个州的周围都是海洋,把它包围了,所以各州之间人跟动物是没有办法相互联通的,这样才是一个大州。而这样的大州有九个,在这个九州的外面,那就是一望无际的海,这才到了天地的边缘。这个概念真可谓胆子很大。实际上邹衍,根据我们现有的史料来看,他的足迹没有离开过齐国这一带,不要说大九州,还有更大的九州,他连小九州都没有能够都到。但他为什么会提出这么概念来?其实这纯粹是一种想象和推理。


图:世界地图

        但是我们今天看看地球的现实,他这个想象推理,还是比较符合事实的。地球上面一个洲,周围都是海洋包围的。我们现在讲的七大洲、五大洲的概念,实际上都是在海洋包围下的一个个的大陆。但是他(邹衍)并不是实地考察的结果,他是凭他的想象,凭他的推理,但这个概念往往比其他那些只从实际的考察出发,或者只描述自己到过的地方,应该讲有更加积极的意义。

        其实我们看西方的地理学家也是如此。你看当初他们思想的世界,最早有人思想,地球应该是圆形的或者球形的。他们也不是建立在实地考察基础上,可以说在大航海以前,真正能够了解今天这个世界,不要说世界的这些偏远地方就是了解自己大洲的人都还没有,但他们怎么会确立一个大的地理概念的,其实很多也是出于想象跟推理。所以我们注意到,在春秋战国这样一个时代,中国已有的各种思想,在那个时候都已经开始出现,有的甚至发展到比较高的水平,原因就是在一个思想自由的时代,或者说在统治者还来不及、还不可能干预到思想跟学术的时代,一些天才的人物,他们可以凭自己的丰富的想象,严密的逻辑推理,同样可以有非常重大的发现。

        一个很有名的例子,就是我们到今天都引为自豪的,那就是庄子所说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你看当时并没有什么科学实验的手段,更没有今天可以看微观世界的电子显微镜、加速器,这些都没有,根本影子都没有,那么他为什么敢说一尺长的一个木棒,你每天取它一半,万世不竭,永远取不完。他实际上把物质可以无限的分割,这样一个基本的原理,用这几个字把它说明的。

        什么原因呢?其实这就一种自由思想的结果。他说这个话并不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上,并不通过什么科学实验,而是完全是严密的推理。你说一天取它一半,那么剩下二分之一,再取它一半,那么(剩下)二分之一的二分之一,如果你说到了哪一天没有了,那么请问(另外)这一半到哪里去了呢?所以它可以万世不竭。

        又比如当初那些学者还辩了一个命题,就是“白马非马”。看来好像诡辩,其实它是形式逻辑上一个正确的命题,对吧?


图:白马

        因为白马它是两个概念,一个马一个白,那么白不一定跟马连在一起,白本身还可以跟其他连在一起,所以严格的讲白马这个概念,只有这两个概念都连在一起都才存在。这个你白可以变,你可以变黑马、黄马,但是马也可以变,比如白云。这个看来我们一般有些人认为很没有毫无意义的事,在当时学者们已经把它从严格的逻辑推理上面来进行辩论。所以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学术思想不受到干预的情况下面,那些人的聪明才智,特别其中一些天才人物,他们可以充分地运用发挥。

        当然了,要把这些思想、这些概念用到实际中间去,那还是要有一个非常好的条件,甚至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这个就不是在中国历史上都存在的这样的条件了。而且当时还有一个条件呢,那就是人口,特别(是)人才,相对自由的流动。

        我们知道在战国期间,更不要在更早的春秋时期,面对着这样一种残酷的兼并的过程,统治者如果想保全自己,或者想进一步实现称霸扩张的愿望的话,他就离不开特殊的人才。所以当时,(统治者)往往千方百计地吸引外面的人才。而对这些人才本身,他有相对自由的选择条件,往往在这个国受不到重视,或者甚至认为重视不够,待遇不够,他就可以跑到另一国去。

        擅于吸收各类人才,也就是各类杰出的移民,那么这个政权就有可能迅速的发展、扩张、巩固。所以这里面我们可以比较一下看,吸引人才最多的、最有效的,比较下来还是秦国。

        我们看看秦国在历史上面为它作出重大的贡献,使它国力迅速强大,使它某种做到推行的,几乎都是外来的移民。我们知道商鞅变法,商鞅是谁?商鞅本身是卫国的人。在商鞅以前对秦国起重要作用那些人,我们看一看,都不是秦国土产的。到了秦始皇的时候,你看李斯是上蔡人,也是外来的;蒙典,也是外来的;赵高,也是外来的。所以这些外来的移民,他们在秦国得到了发挥的机会。但是这是不是说秦国就一定很自觉地吸收移民呢,那也还需要一个现实的需要,另外也需要它的君主做出正确的决断。

        我们知道秦始皇,在扫除了吕不韦集团,把它清除以后,曾经下过逐客令。吕不韦呢曾经吸引了大批的门客,从各国吸引来,秦始皇在清除了他的势力以后,曾经下了逐客令,要把这些客就是移民,都统统都赶走。

        在这个情况下,李斯他就提出意见,现在很有名的谏逐客令”,他跟秦始皇就提意见,其中讲得很简单,你秦国这么重视那些外来的一些特产,但是那些人呢?你怎么能够不重视外来的优秀的移民、杰出的人才呢?而且他讲了秦国历史上面,都是靠外来的移民,靠那些流动的人才,才有了今天。那么这样,使秦始皇改变主意,撤销了这套驱逐令,这些人留下来,包括李斯在内。

        我们回顾比较这个过程,我们就可以看到人才的流动,谁能够吸收优秀的移民,并且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那么这个国家就能够兴盛。而秦国,一直到秦始皇,都不断的吸收了各个国家那些人才,那其他国家或者留不住,或者没有充分的发挥他们的作用,所以最后秦国在这里生存!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一禅小师父

    葛教授如果把专业水平全亮出来,你估计又会说讲的“云山雾罩不知所云了”吧!

  • 闲云流月

    讲得太浅,不象一个深知考证之学的历史学者。

    围炉Talk 回复 @闲云流月: 本课程是为了普通的历史爱好者来制作的,如果您需要高深的历史知识,建议您可以报考各大学府

  • 陈玉宝000

    不可能战国时期还没有九州的说话,那周王朝的九鼎是怎么来的?

    V提醒幸福 回复 @陈玉宝000: 关于“九鼎”,有的说法是“九鼎”是一个鼎,但秦武王攻打洛邑,看见王城宗庙里的“九鼎”中的“雍鼎”(古代秦地属于大禹分九州中雍州),他要把“雍鼎”拉回秦国去,于是要举此鼎,结果把脚给砸了,受伤很快死去,后来秦灭周之后,把“九鼎”拉回咸阳,秦始皇东巡,把“九鼎”也一路带着,结果在渡过徐水时,船翻鼎掉入徐水不见了。“九鼎”与“传国玉玺”是至今未发现的国宝。

  • 科学风暴storm

    讲得太浅,不象一个深知考证之学的历史学者。

    Min9476 回复 @科学风暴storm: 这是普及知识,想深入学习可以报考葛老师的博士,不故作高深是更高的本事。

  • 岑镇辛

    还真是乱世出英雄啊,乱世不仅出帝王将相,也出思想巨匠,远者如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近者如民国时期的文化大咖。 究其原因,一种可能是乱世之际统治者自顾不暇,对人民思想的控制减弱,给了天才人物发挥的空间

  • 匪绿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永世不竭和微积分中lim(1/2)n,n趋向正无穷等于0,哪个更有智慧,见仁见智吧

  • 刚好_d3

    讲得好

  • 瓶瓶罐罐_sg

    白马非马的解释有待商榷

  • 岑镇辛

    有很多重要的词语,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指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它们,习以为常;陌生是指真要追问它们的来历,我们却往往一无所知,无言以对。“中国”就是这样的一个词语。 直到今天听了这一讲,我才真正搞清楚了“中国”这个对我们极为重要的词语的来龙去脉。谢谢葛教授!

  • cctaQQ

    葛老师讲得非常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