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唐宋八大家到底厉害在哪?让人说人话

【文学】唐宋八大家到底厉害在哪?让人说人话

00:00
17:00

前言:

到前一讲为止,开浩把四个风格迥异的唐代文学介绍了个大概,但不少听官疯狂暗示开浩,你是不是落了点什么比较重要的内容啊?比如说,大名鼎鼎的唐宋八大家之类的。

 

这么重要的课本考点,开浩怎么会拉下,这一讲不就开了个专场嘛。唐宋八大家来了,他们携着声势浩大的一场“古文运动”来了。

 

在本讲呢,我们会好好分析分析,这唐朝宋朝诗人这么多,为啥只有这八人被冠上“唐宋八大家”的高帽?这唐宋八大家参与的“古文运动”到底有什么来头?为什么会发起这场运动?这场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的“古文运动”对唐宋文坛有怎样的影响呢?

 

好的,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内容。



“古文运动”产生的原因

唐宋的“古文运动”这个名字,有点难以理解,我们可以这么认为,它在当时的唐宋就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文体改革,分两拨,一拨在中唐,一拨在北宋。

 

我们先来说一说中唐的这场“古文运动”。前几讲我们也提到,中唐经过安史之乱的暴击,往日辉煌已不再,百姓中不乏有像卖炭翁、琵琶女那样吃了上顿,愁下顿的,官场上又是宦官当道,权贵横行,乌烟瘴气的很。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科举制度走上仕途的草根知识分子,是少之又少的,而且他们的仕途之路也异常艰难。

 

说完大背景,我们再来说说当时的文学特点,文学也分阶级,上层阶级(权贵)注重形式,极其爱写骈文,这个骈文是啥呢?举个例子,就是在遵守严格的形式下(比如音律,对仗等)情况下,把一些华丽的辞藻组合在一起,乍一看,哇,看不懂!细读,大哥,打扰了,能不能说人话?你看内容无非就是今天我去哪公费玩乐了,哪里的亭台阁楼真美,哪个小酒楼的歌妓唱歌最甜,这就像极了我们在讲初唐时期提到的,那个华而不实的”宫体诗“。

 

这骈文,就连正要去洗衣服的老太太听完都想说一句,这群人啊,就是吃饱了撑的才能写出这种玩意儿。连不识字的老太太都有意见了,更别说通过科举制度考上官职的草根知识分子了,他们对于这种华而不实的骈文真的是厌恶极了。这文坛可不能被这帮权贵给带偏咯。

 

这时候,有个人终于忍不住,站出来,醒醒吧,少年们,别再学这帮权贵写这种烂文章,是时候得来一场文体改革了,口号都想好了,简单粗暴点就叫:“提倡古文,反对骈文”。这个人是谁呢?这人,你肯定不陌生,就是课本上背过的那篇叫《师说》的作者——韩愈。

 

这里开浩要顺嘴说一句,这骈文惹人嫌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早在前朝的时候,就有不少觉醒的文学家提出,这骈文不行,少写!但是声音太微小,力量有限,因此也就不了了之了。听到这,你是不是在猜,那后来韩愈发起的这场改革效果如何呢?



这个“古文”到底长啥样

这韩愈呢,在当时文坛还是有点影响力的,他这么一吆喝,自然有不少粉丝点了个关注,但是你口号是喊出来了,这喊的多写”古文“的古文到底是个啥呢?

 

别着急,韩愈亲自写了篇文章打了个样,听开浩分析完这篇文章,你就知道,他想推崇的古文到底是啥样了。

 

就以我们背的滚瓜烂熟的那篇《师说》为例,韩愈为什么突然写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样的话呢?因为“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魏晋时代到唐代,士大夫阶层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老师这个职业在唐代算是濒临物种,你就算不懂也得憋着,问了就是你无知。是的你没听错,那会的人竟然以“不耻下问”为耻。

 

针对这个社会现象,尊崇儒家思想的老韩有话说,提笔就来了一篇议论文。是的,接下来你会来到奇葩说现场,辩题是“有问题是不是应该问老师?”。首先“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抛出论点,人怎么会没有疑惑呢是不是,其次,举例子,增加说服力,“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古代的圣人,聪不聪明?当然聪明于常人啊,人家那么聪明都会像老师请教问题,而现在才智一般的人,明明满脑袋的问号,还非得憋着,以向老师提问为耻?这就是,为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讽刺完这种无知的社会现象之后,老韩还不忘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搬出了他的偶像——孔子。我偶像说过,“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所以你不要以不懂为耻,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会有不明白的事情,“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明白道理本就有先后,每个人擅长的事情也不同。

 

三言两语就给了那些碍于面子,羞于提问的人一个台阶下了。听开浩说到这,你是不是多少了解了韩愈提倡的古文是啥,其实就是“文道合一”(文学工具应该为思想内容服务),就是说人话,别整那些虚的,你有好的文笔,更要有好的内容。用大家小书系列丛书作者,吴小如教授在《古典诗文述略》里的话来说,韩愈发起的这次古文运动,提倡写文章一定要有独创性,文章要反映现实,“不平则鸣”。

 

韩愈这种公然叫板权贵阶级的行为,在开浩看来,其实很勇敢,毕竟权贵阶级势力多大啊,这就相当于你公然叫板自己职场的领导啊!抛开真的看不下去骈体文不说人话,其实韩愈还想为来自底层的知识分子多争取上位途径,毕竟在唐代,考公必考的就是写诗,如果考官都喜欢骈体文,那来自非贵族阶级的知识分子是很难胜出的。

 

韩愈发起古文运动后,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有不少文坛大佬帮忙点赞转发,积极响应,还有不少有为官梦的知识分子纷纷加入反对骈文的队伍中。这场”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运动,在中唐进行的如火如荼。

 

当时有位韩愈的老铁,在这场运动中相当的给力,吴小如教授在《古典诗文述略》中是这么评价这位的,他所写的反映和揭露现实的文章比韩愈还要多,战斗的火力比韩愈还要猛。那么这人是谁呢?



第一拨古文运动的战况如何?

这人正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在韩愈刚发声完,他马上转评赞,并且写了大量范文,将“古文运动”送上热搜。而且柳宗元在讽刺现实上,火力要比韩愈猛的多,韩愈的毒舌在柳宗元这,都算温柔极了。

 

比如说柳宗元十分擅长写寓言,比如成语“黔(qián)驴技穷”、“庞然大物”就是出自柳宗元写的《黔之驴》,故事大概就是,一只老虎下山觅食,被一头驴的叫声给吓到了,以为是什么厉害的王者,结果观察了半天,发现这头驴也就只是嗓门比较大,武力值几乎为零,于是就把这头驴给吃了。听到这,你以为这是什么睡前读物,其实柳宗元是在用驴隐射那些外强中干的权贵阶级,只会吹牛,没什么本事。

 

这样讽刺的文章,小柳写的还不少,后世在研究小柳的成就时,发现小柳在文上的造诣要高过于诗,毕竟他是用生命在进行古文运动啊,和权贵阶级抗衡到底。

 

那么韩柳身体力行的文体改革,成效如何呢?实际上,这场“古文运动”并没有根除掉自东汉以来遗留的骈体文,毕竟权贵阶级不是那么好对付的,但是至少已经开始扭转了数百年的文坛陋习,人们开始说人话了。并且这场运动也成为了,接下来要讲的北宋古文运动的参考模板。

 

那么北宋的这场古文运动又是因何而起?这次的发起人又是谁呢?我们接着往下说。

第二波古文运动:北宋

我们在晚唐文学的部分,有提到过,这晚唐时期的画风简直颓废极了,不管是诗还是词,无非就是男女之情,灯红酒绿的那些事,搞创作不是来谈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而是娱乐消遣,逃避现实。因此华而不实的骈体文又卷土重来了。

 

这时候北宋的古文运动马上就要登场了,这次的文体改革,有了韩柳的模板,开展的也顺利多了。

 

而且这次古文运动的发起者,可比韩愈有来头多了,北宋的古文运动之所以能进展的这么顺利,多亏了他这个官当的巧。这人就是欧阳修,他呢,在当时就任的岗位是知贡举(科举考试的主考官),这改卷、出卷,他都有话语权的呀。那主考官说,你要想拿高分,切记,写文章的时候,满足两个要求就行:首先语言要平淡朴素,喜欢写骈体文的,我劝你别考了,在我这肯定过不了;其次,你写的文章一定要通顺流畅,逻辑一定要清楚,别唧唧歪歪半天,说不出一个理来。

 

你看,主考官都发话了,高分秘籍都给你提示到这了,那想要考高分的,有为官梦的小伙们,自然就会避免华而不实的骈体文,在内容上上点心了。不仅是考生积极的加入了古文运动,欧阳修门下的几个弟子,也纷纷加入了“古文运动”的行动中。

 

这里开浩不得不提一嘴,为啥开浩之前说欧阳修是个有来头的人呢?唐宋八大家一共八位,这里考点来了啊,除了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剩下的六个名额就被欧阳修和他的五位得意门生全占啦,著名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没想到吧,这五位文坛上响当当的大佬竟然都是欧阳修的学生。

 

那说了这么多,欧阳修除了规范考试要求,让考生别写骈体文外,他和他的学生们都干了些啥呀?如果说韩柳的文体改革是希望大家写文章的时候,说人话,有点灵魂,从生活中取材。那么欧阳修和他的这帮学生们,则致力于让文学更加接地气,让文学家走下神坛,拉近和百姓之间的距离。

 

读《醉翁亭记》的时候,不难发现,背这篇可真顺利,因为通篇读下来,除了生字,几乎不用记翻译,因为文章十分的白话,在语言上就浅显易懂,比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我沉醉在这片美丽的山水里了。通篇读下来,欧阳修携着一家老小,上山踏青,走累了就歇一歇喝个小酒,整体画风明亮欢快,没有什么大起大落的情绪变化,也没有思考什么高深的哲学问题,读起来没有负担感。

 

再来看他的学生,苏轼,一个放荡不羁的诗人,笔风豪放洒脱极了,而且你翻他的文章,会发现文风再丧也不过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被贬途中经过赤壁,来了个忆往昔,你以为会来个什么借古讽今,结果苏轼上来就是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没有劝诫式的说理,没有复杂的人生哲学,没有阴阳怪气的讽刺,他们笔下的文章十分的友好和善,平易近人。



总结:

说到这,你是不是能把古文运动和唐宋八大家之间的关系联系上了,这唐宋八大家原来是这么来的呀,这八位都是对文体改革有着重要贡献的人啊!

 

韩柳二人发起的古文运动,在政治上来看,是向权贵发起挑战,希望能有更多来自贫寒家庭的文人能在官场有施展拳脚的空间;在文学上来看,这是一次文体革新运动,探索文学的多样化,让笔下的文字更有力量,受众度更广。而北宋以欧阳修为首的其他几位大家们,他们承上启下,将文章从雅到俗,参考前人的基础上,再加以改进,在文章通俗化的程度上有了更多的进展。

 

这两场古文运动发生的时间不同,参与者不同,但是目的都是一样,都是希望文章能接地气,大众都能读懂、接受的文章才是好文章。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文人不顾一切的抗争,不断的创新摸索各个文体的写作模式,才有了眼前这些优秀的课本读物。

 

好了本期的节目,到这里就要跟大家说再见了。下期节目更精彩,开浩先来跟大家剧透一波,下期我们会来唠唠宋朝文坛的两大流派,闷骚极了的“婉约派”和直男式的“豪放派”,这两个互相不对付的流派到底如何区分呢?直男式的“豪放派”又有怎样的特点呢?宋代文坛的直男代表都有谁呢?我们下期来一探究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开浩御书房

    今天从上海飞奔回家…半夜开麦给大家录出来,怕耽误追听的伙伴,半夜抢更,欢迎来挑读音错误的人呀!

    开浩御书房 回复 @震天撼地: 100

  • 1865600leka

    主修《新唐书》和独修《新五代史》,专门百度

  • 37f0j54scvu2oz3rntl4

    欧阳修主修二十四史中的《新唐书》 独修《新五代史》

    开浩御书房 回复 @37f0j54scvu2oz3rntl4: Nice

  • 迪亚兔萝

    唐宋八大家是八大散文家。不是诗人哦~

  • 我轻轻地走了

    希望您能越讲越不要钱😂😁

  • 求学者_2p

    开浩可以讲一下岳飞吗

  • 熏香诱惑

    在二十四史里的《新唐书》.《新五代史》是欧阳修主修的。

  • 光影脉脉

    主修《新唐诗》;主编《新五代史》

  • 几蓑烟雨任平生

    主播能把分和风这二个字的读音分清楚读吗?每次听您讲风的发音听到的都是前鼻音而不是后鼻音

  • 梁欣朝

    很喜欢开浩的解说,支持支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