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历史故事,长人生见识,这里是秦汉胡同出品的《伍老师说历史》~
上一集,伍老师给大家留了一个小问题: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哪些影响后世的发明呢?在那个时候,有一个人将农业的技术与经验,编撰成了一本书,这本书就是中国最早的农书,齐民要术。今天,我们就来听一下这个故事:贾思勰(xié)与齐民要术。
农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关于农业方面的研究,很早就受到了重视。春秋战国时期,甚至还出现了农学一派,在百家争鸣时期,农学也享有很高的地位。
北魏时期,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贾思勰(xié),编撰了一部综合性农书《齐民要术》,它是我国古代五大农书之首,总结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知识,覆盖的行业非常广泛,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等方面。
贾思勰,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他的祖父和父亲善于经营农业,有着丰富的务农经验,非常重视农业技术方面的学习和研究。
贾思勰自幼在农田长大,受到家人的熏陶,对很多农作物都非常熟悉。他身体力行,跟随父亲参加各种农业劳动,学习掌握了大量的农业知识。他家中的农业藏书汗牛充栋,这使得他从小就有机会博览群书,为以后编撰《齐民要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鲜卑族的拓跋氏(tuò bá),建立了北魏政权,并逐步统一了北方地区,社会秩序由此逐渐稳定,社会经济也从萧条景象中逐渐恢复过来。
在这种政治局面稳定的情况下,北魏几代皇帝格外重视农业的发展,由于游牧民族的融入,畜牧业和养殖业逐渐繁荣起来,它们和汉民族的种植业互相渗透,使得农业日新月异,蒸蒸日上。
贾思勰担任高阳郡太守时,每到一个地方,都会认真考察和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向各地推广先进的技术。有一次,他到山东地区视察情况,那时正值春分,他来到田间,看见一个老农正在耕作,而旁边却有很多地荒在那里。
他感到非常的不解,走上前去问他:“老人家,为什么要把地荒在那里不种呢?”
老农摘下帽子,对贾思勰鞠了一躬说道:“大人,这叫养田,要保持土地的肥沃,就要懂得轮作的道理。轮作就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轮换着种植不同的农作物。比如在种植完大豆后,土壤中的肥料能滋养玉米,就可以将这两种农作物轮流耕种。”
贾思勰听完后,连连点头,表示赞许,他明白了轮作可以减少农民拓荒的压力,深深的被他们的智慧所折服了。
一年之后,贾思勰经过一个村庄,看见一个农民伏着身子,在庭院里认真的捡着麦粒,他觉得很是奇怪,就走进去询问:“老人家,你在做什么?”
老农回答说:“我在挑选麦种。”
“为什么要挑选麦种呢?”
“这些种子要经过长时间的暴晒,直到用牙齿咬后会发出响声才算好,这时再把它们种到田里,就能长出新的小麦了。”
贾思勰聚精会神地 听着农民讲述着耕种的经验,心想:“如果把这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经验编撰成书,向全国推广的话,不就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了吗?”
贾思勰就这样不断寻找机会和农民接触,或是向他们虚心请教,或是通过自己细心的观察,不断的积累农业方面的知识。
贾思勰为了编写农书,广泛的收集各种农业信息和先进的技术,以至于在山东的各个地方,都留下了他考察的足迹。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收集的材料越来越多,农书的编写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后来,他辞去了官职,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亲自下地从事农牧业,参加生产和放牧活动,获得了不少农业方面的亲身体验。
他还到一些牧民的家中,一边观察牧民养殖家畜,一边勤奋的撰写农书。通过亲身实践与体验,认真分析和系统整理,贾思勰终于在十年后,著成了传世之作——《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是一部 总结我国古代 农业生产经验的 杰出著作,全书共有十卷,共九十二篇,十一万字。书中引用古籍近两百种,内容相当丰富,涉及面极广,收录了一千五百年前中国农作、园艺、造林、蚕桑、畜牧、兽医、酿造、烹饪以及开荒的方法。这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农业百科全书。它的价值得到了古往今来的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的高度评价。此书问世后,长期受到中国历朝政府的重视,传遍海外许多国家,被誉为研究古物变化的经典之作。
好啦,“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的故事,今天就讲到这里啦。亲爱的小朋友,你有没有 见过农民伯伯在土地里劳作呢?你知道庄稼是怎么种的吗?把你知道的写在留言板上,和其他的小朋友们一起分享分享吧。
南北朝是一个国家分裂,局势混乱的历史时期,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刘宋王朝没落时,齐公萧道成找到了机会,建立了南齐,取代了刘宋。
小朋友,想知道萧道成是如何登基称帝的呢?别着急,我们下集接着说。
太好听了,太好听了,太好听了。
硗同学,你真惨,我家就挺好,只顺从我哩
太棒啦
😍😍😍😍😍😘😘😘😘😘好听好听太棒了太好了🤗🤗🤗🤗🤗🤗
真好听
我已经在秦汉胡同微信公众号购买了伍老师说历史第二季,可是孩子不想在微信上听,非得要在喜玛拉雅上听,唉……
太好了
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
不错,不错,很好听一直听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