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殷殷涓滳

64 殷殷涓滳

00:00
25:39


64 殷殷涓滳

上次咱们说到,盘庚打算通过迁都,来弱化旧贵族的势力,巩固自己的统治。至于盘庚新都城的位置,史学界的主流说法是,盘庚迁都到了殷这个地方。也就是“盘庚迁殷”说,这个没有太大争论,但是,关于殷这个地方的位置,历来史学家们都争论不休,有人说殷在现在的河南安阳殷墟、有人说殷在商旧都亳,还有人说殷是其他地方,那么,殷到底在哪里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咱们就需要从史料和考古成果中,进行在整理剖析。但是这类问题,往往在浩如烟海的故纸堆、旧书架里众说纷纭,于是,橙子就借鉴了数学的逻辑分析这个问题。

数学是个好东西,初中时期开始学习的代数这门学科不仅教会了我们通过数字公式表达事物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而且还教会了我们学会合理思考,比如,我们可以吧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就是合并同类项,比如,我们可以把简单问题拆解成多因素考虑,这就是因式分解,比如,我们可以采用逆向思考的过程来分析原因或结果,这就是因变量和自变量求解。这些方法看似简单,利用在我们日常分析问题的时候,就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比如这里咱们提出的盘庚迁都位置的问题,如果单从史料上,或者单从甲骨文记载中,我们就很难分析得出盘庚迁都的具体地点,因为上古资料对重大事件的描述,往往出奇地简单,仅仅从寥寥几个字上,很难找到事情发生的来龙去脉,这也就是为啥《史记》大家都喜欢看,《竹书记年》却少有人问津的原因。所以,盘庚迁都地点存在争论就成为了很麻烦很复杂的问题、

但是,如果用数学逻辑,我们可以将这个看似复杂的问题,拆解成几个相对简单的小问题,如果我们佐证了每个小问题并找到答案,那盘庚迁都的地址就呼之欲出了。

按照这个逻辑,盘庚迁都地址的问题,可以拆解成以下几个小问题:问题1——殷这个字的由来?商名字的由来?问题2——成汤的老家在哪?商的发源地在哪?问题3——史记中所说的,盘庚迁到的新都城殷,旁边的河是黄河还是其他河?问题4——殷墟和殷有没有关系?

解决了这几个问题,我们就可以知道盘庚迁都的位置了。

现在开始。

问题1——殷的由来

过去,经史学家们对殷地的考量,总是从古代典籍的记录查询,再实地考察的结果,进行论证,从而得出结论,换句话说,就是史学家们先从官方承认的正史史书中查阅,找到“盘庚迁殷”这件事情,然后就去找哪些地方地名包含“殷”这个字,然后推理论证,得出结论。

其实,史学家们这么做有几个逻辑盲区,也就是容易出错的地方,盲区1,就是任何地名都不具有排他性,也就是说很多地名都有重合重复的现象,前面咱们分析过蓝夷后代迁徙的时候就面临过这个问题,全国叫做蓝田的地方就有好几个。再比如,全国叫做张庄、李庄这种名字的乡村在百度地图上一搜就一大堆。

因为地名不具有排他性,所以就无法判断他的具体位置,这也就是盘庚迁殷这个殷不好找的原因。

盲区2,历史研究,就是要正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文环境下先去还原历史的真相,然后,再按照现代人的观点对历史事件进行解读。还原历史真相就要当时的历史条件,比如盘庚迁的殷,是否当时在盘庚时期就成为殷?还是一开始不叫殷,后来才称殷?或者是一开始叫做殷,后来名字演变不叫殷了?忽略了地名的演变过程,要知道,古人语言文字和史料记载时期的语言文字有很大区别,后来所谓汉字的通假,就是文字使用非标准化造成的,没有统一标准的文字,记录出来的一定也是多样的。

基于以上观点,要论证一个地点,就要分为几步解决,第一步,论证该名字的由来,尤其是论证看该名字是否存在通假现象,比如前面咱们论证过的蓝夷与莱夷一样,如果不知道莱通假蓝,就以为这是两个东夷部族,第二步,寻找该地是否有标志性的大江大河大山,一般情况下,大山大河,尤其是大山不会出现太大位置变化,当然有可能有名字的变化,第三步,从历史典籍和考古成果中找到佐证。通过以上三步,基本就可以确定地点。

回到正题,咱们先看看殷和商的由来

其实,在商朝时期,商王室把自己的国家只称为“商”,而不叫殷商,殷商的称呼是西周给商的。至于商为什么叫做商?那是因为商部落贵族,也就是子姓部落,最早的封地在商这个地方,也就是说,商最早是一个地名。

关于商最早是一个地名,是有史料记载的,比如《史记·殷本纪》中就载说:“长(zhang)而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翻译过来,商的最早祖先契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就分封在了商这个地方。

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来了,商这个封地在哪里呢?

其实,这个商字最早在甲骨文中的写法和后来的写法不同,甲骨文中的商是加了一个三点水的,也念做滳,这个滳有点像今天水滴的滴字,这个滳,最早其实是一条河流的名字,古人把这条河成为滳水,后来也有叫做漳河,至于为啥滳河发音慢慢叫做漳河,这个和我国古汉语发音的演变有关系。

听到这里,有听友会问,橙子你咋知道古人他们是怎么发音的?要知道,那时候古人可没有拼音作为音标。

虽然古人没有音标拼音,但是聪明的古人却有对文字注音的办法,这个办法叫做韵书和韵图(韵母的韵字)。如我国古人写的《切韵》、《集韵》、《广韵》等著作,可以看做古人的汉语拼音教材。

教材当中,聪明的中国古人使用反切的方法,来标示汉语的读音,所谓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的读音标注一个汉字的读音,比如""这个字可以注为"德红切",表示""字的读音由""的前部发音和""的后部发音拼成。

扯回来,滳,带三点水的那个商字,《集韵》中解释为“尸羊切”,尸体的尸前半部发音加上羊羔的羊的后半部发音,就读商。但是后来,我国北方语言受到北面游民民族文化融合的影响,很多S的发音就变成了浊辅音Z,滳就慢慢成了漳,

总结一下,因为商朝子姓祖先契辅佐大禹治水有功,于是被分封在了滳水这个地方。所以这个方国就成为商国,也即是后来的商朝。

那这个滳河在哪里呢?过去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滳河在商丘,要知道,商丘里面也有个商字,这种说法一度成为历史认识的主流,并让很多人认为商部落最早就在河南北部活动了。

其实这里面有个很大的问题,商丘之所以叫商丘,不是因为有了滳水,而是商在这个地方活动过,或者说这个地方是晚商时期重要的中心区域,才叫做做商丘。

咱们都知道,商最早可是东夷部落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是到了汤成立了大商朝之后,商王室才把都城建在了现在河南中北部,加上后来咱们发现了河南安阳的晚商时期的商都城殷墟和朝歌,所以就相当然认为商发源于河南。其实,河南没有滳水,滳水另有地点。

咱们接着查找古籍,关于滳水,《水经》、《水经注》、《水经注疏》等古籍都对古滳水有详细记述,其中水经注记载说:“又东北,过杨虚县东,滳河出焉。滳河首受河水,亦漯(ta)水及泽水所潭也。渊而不流,世谓之清水。自此虽沙涨填塞,厥迹尚存。历泽而北,俗谓之落里坈,迳张公城西,又北,重源潜发,亦曰小漳河,滳、漳声相近,故字与读移耳。”大概的意思是,过了杨虚这个地方,有条河叫做滳河,他的水源有三个,一个是黄河,一个是漯河,一个是大野泽。这条河流河水很深,看不出流动,当地很多人把这个河叫做清河,现在(水经注所记载的时期,也就是南北朝时期),泥沙已经阻断了河道,形成了一个叫做落里坈的地方,水从落里坈下沉,过了张公城西北,又露出地表。露出地表的部分叫做小漳河,因为古代滳通漳,所以慢慢的,漳水就是滳水。

折按照这个记载的地名,其实我们就发现,滳水就在现在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境内,

其实,现在济南市商河县如果真是商最早封封地的话,那么商发源于九夷这件事情也就理所应当了

而且,后来我们还知道。在商取代夏管理天下的时候,商王室把都城迁到黄河中游地区,毕竟那里地形地貌更适合种植和进行国家治理,但是,商的老家商河却被蓝夷人占领了,这也就是商中期讨伐蓝夷的重要原因之一。

刚才我们搞清楚了几个问题,第一,商朝的由来,第二,滳水的位置,第三,成汤的故居。

搞清楚了这些,咱们再看殷的由来。殷这个字,出现的很早,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这个字含意很多,比如《说文解字》中就说:殷,於身切,作樂之盛稱殷。从㐆(niao)从殳(yi)。再比如,《易》(易经)说:“殷荐之上帝。”也就是说,殷的一个意思,是属于上古乐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殷最早的意思,也可以叫做原意。

但是,如果您观察殷的甲骨文金文写法,殷字的意思就发生了改变,这个字的字形在本集的插图中,他表示用一个器具对一名孕妇进行助产的情景,也就是说,殷的整个字形象用手拿着一个器具,在孕妇腹上按摩,这就表示产妇临产而旁有人助产的情形。

要知道,后来的殷字,在古籍中往往表示两个含义,第一表示众多盛大的意思,第二表示病患忧愁的意思,其实这些都和甲骨文中的殷的含义有关系,也就是都由孕妇产子引申出来。

咱们都知道,生子则人丁旺盛,所以可以表示盛大众多的意思,同时又因为生孩子会给孕妇来带烈疼痛,甚至导致产妇死亡,所以还可以表示疾病忧伤。另外,因为古代产科技术低下,产妇产子的时候往往流出大量污血,所以殷又可表示为赤黑色,并且后来多用来形容血的颜色。比如有个词叫制作殷(yan)红。

扯回来,因为甲骨文是商的文字,所以在咱们有理由相信,盘庚时期的殷字一定用的就是和助产有关的意思。以上的三个意思中,只有盛大是好的,所以,殷就表示盛大的意思。

《竹书记年》记载说:十四年,自奄迁于北蒙,曰殷,意思是,盘庚在位的第十四年,把都城从旧都城奄迁到了新都城——北蒙,并且把北蒙重新命名一个新名字——殷,

为啥要起这个名字?要知道,商贵族历来有生殖崇拜的传统,商王朝习惯利用龟甲进行占卜等习俗就说明了这一点,在商甚至更早的时代,能活的像乌龟一样长久的必然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再比如,有关商之始祖诞生的传说,就有着浓厚的生殖崇拜的色彩。《诗·商颂·玄鸟》就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种生殖崇拜形成的文化衍生就是繁衍生息、种族旺盛。之所以把都城不叫北蒙叫殷,其实就是寄托了盘庚对商王朝后代繁衍旺盛,大商朝延绵不绝的期望。

总结一下,殷最早从生子衍生到茂盛,再到盘庚迁都的地名。这也就是说,在盘庚之前,殷只是表达本意,到了盘庚之后,才出现殷表示地名的现象,那什么时候开始,殷表示商朝呢?

在西周初的周公旦平定“三监之乱”之后,殷这个字慢慢特指商朝。也就是说,商人从未把自己的朝代与国都称为殷。只有周人,也就是西周东周王室,才把商朝称之为殷。

那么,周人为什么把商朝称为殷呢?

史料表明,在周公旦为讨伐武庚叛乱而发布《大诰》之前,甲骨文卜辞中的商王朝一律都称为“商”,而商的都城则往往被称为“商”、或“大邑商”、“天邑商”、或“中商”,也称为“京”、“兹邑”等。也就是周灭商后,作于周武王时期的、被看作西周伐商战檄文的,《牧誓》、《洪范》、《金藤》等文章,也没有一个“殷”字出现。比如《金藤》中凡商王朝都写作“商”,《牧誓》中称商都为“商邑”,商都外围为“商郊”,称商王辛受为“商王受”等。即便是《尚书周书》中被认为是后人伪作的《泰誓》、《成武》等篇中也没有“殷”字出现。

但是,后来,武庚勾结“三监”等发动叛乱,周公旦为讨伐叛乱,以成王名义发表了讨伐商纣的《大诘》,出于对武庚叛乱的敌视与僧恶,《大诘》中竟无一“商”字出现,却有了“殷小腆”、“天唯丧殷”、“于伐殷捕播臣”等以商都城殷代商的称呼。

此后,周朝文字中但凡说到商王朝与商封王时,就多称其为“殷”与“殷王”。但是对商都,西周官方仍称其为“商邑”或“天邑商”,再没有“殷邑”这样的称呼。这也就是说,整个西周时期,周公旦之后,为了表达对武庚叛乱的愤怒,于是拒绝使用商的国号,只是代称为殷,殷是商的地望,所谓地望,也就是发迹地方,用发迹之地指代一个朝代,就是对这个朝代的不认同,比如满人入关进军中原成立清朝时,中原人并不认同这个朝代,甚至贯穿整个清朝,很多人把清政府成为满清。韩国有段时间被我们成为南朝鲜,也是这个道理。

虽然西周时期不再称呼商为商,而是为殷,但是对于商的都城,还是保留原来的称谓的,但大约从春秋时期开始,人们开始把已成废墟的商都称为“殷墟”,如成书于春秋末期的《左传》中就有“命以康浩,而封于殷墟”的说法。在史书《竹书纪年》中把商都称为殷,已经是个普遍现象,如商王小辛、小乙、祖甲、冯辛、庚丁等继位后,一律曰“居殷”。因为《竹书记年》成书于战国时代,这种以殷代称商和商都的做法已经非常普遍,从这以后,殷、殷商、殷墟、殷封王等便成了对商的普遍称呼。

接下来,盘庚迁到的新都城殷就是咱们平时说的殷墟么?

欢迎收听下一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寒湘H

    老师讲的太棒了!

    吃橙子的呆鹅 回复 @寒湘H: 感谢感谢!

  • Mysoul_1k

    到底更新不 大哥

  • 听友230627521

    还更不更新

  • 听友230627521

    还更新吗

  • Mysoul_1k

    啥时候更新那

  • Mysoul_1k

    咋还不更新呢

    吃橙子的呆鹅 回复 @Mysoul_1k: 正在忙升级版,尽快问世,感谢您的关注收听!

  • 戴进_Allen

    橙子老师端午安康

    吃橙子的呆鹅 回复 @戴进_Allen: 感谢打架的关注,近期出来升级版。最近正在重新创作。谢谢支持!

  • 放下手机立帝成佛

    慢慢等下一集

  • 听友230627521

    说话说话

  • 听友230627521

    还更不更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