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道德经》里藏着怎样的太平景象?

【第八十章】《道德经》里藏着怎样的太平景象?

00:00
07:44

本集文稿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吴东成,这里是“一听就懂的《道德经》”,今天是第八十讲。这一讲我们来讲《道德经》的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一章,老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太平胜景、太平景象。


老子写道:“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老子的话可以分这么几层来理解:


第一层,分封诸侯的时候,国一定要小,人民一定要少;这样一来,谁都没有能力组织起庞大的军队来打仗;


第二层,就算打,也只能是打群架,大规模的攻城仗,阵地战,打不起来;因为什么呢?因为人太少,所以“有什伯之器而不用”,那些需要几十个人、上百个人才能用得了的大型设备,比如云梯啊,投石机啊,攻城锤啊等等,它都用不了;还是因为人太少,所以“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虽然有几个戴着盔甲的士兵,但列不出来像样的军阵;


第三层,不打仗了,人民生活就安定了,他就不愿意轻易地去死,就算死,他也要死在家乡,死在埋葬父母、祖先的土地上,所以,他就不会迁徙,不会移民,那些车啊船啊,也就没什么用了。


这就是老子的理想,在他的理想中,没有战争;他痛恨战争,他觉得只有消灭了战争,人民才能享受和平幸福的生活。而要消灭战争,他提出了两个办法,一个是要求君王不要贪得无厌,另一个就是“小国寡民”。


老子继续写道:“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


什么叫“结绳”呢?《易经》里面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意思是说上古的时候,没有文字,人们就用“结绳”来记事,到后来,圣人创造了文字,才改用文字来记事。


按照汉代大儒郑玄的说法,“结绳”就是“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大事情就打一个大结,小事情就打一个小结。至于那么多的大结小结,究竟代表哪一件大事小事,这个话题不在我们今天谈论的范围里面,我们暂且不去管它。


那么,老子为什么要人们回复到结绳记事的时代去呢?这不是倒退吗?


你知道这是倒退,老子不会不知道;你知道这是不可能的,老子也不会不知道;老子的意思是,如果人们能像结绳记事时代那样淳朴,那样简单,那样没有强烈的欲望,那样不懂得大兵团作战,那该多好啊,那真的是天下大治了。


老子最后写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意思很简单,让老百姓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美滋滋地享受自己的风俗习惯;邻国之间,鸡叫声也听得见,狗叫声也听得见,但大家各过各的,谁也不来打谁。


大家有没有觉得“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几句有点眼熟;没错,我们在第三章就见过类似的句子,那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我在第三讲讲过:

“虚其心”,说的是一颗心如同清清静静的虚空一般,纯洁无瑕,天真烂漫,没有一丝一毫的杂念;

“实其腹”,说的是衣食无忧,根本不用为钱发愁;

“弱其志”,说的是无需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地追求成功,追求名利地位,因为生活已经很满足;

“强其骨”,说的是筋骨强健,无病无灾,绝不会因为一个人生病,就拖垮一家人;


现在,在“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之上,还有“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是一个多么平静,安祥,富足而又温暖的社会啊?


所以, 这样的小国寡民”,还有“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正是老子为我们描绘的一幅太平胜景、太平景象。它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相比,丝毫不见逊色。


下面,是我的《老子道》对《道德经》第八十章的阐发,这是一段“一读就懂”的文字,我读给大家听:


国宜小,民宜寡;王侯无力相兼并,则天下无战事矣。

攻城之具无城可攻,披甲之士无地用武。民乃得以安其居、耕其田、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恋其生;乃无意于远迁,而将其舟车弃置。于是顺日月作息、以结绳记事,无机无巧、无讼无争,一境恬然和睦而边庭宁定。于是邻国之间,炊烟相望,鸡犬相闻,民至老死相安而不相扰矣。

天下如此,如此天下,不亦生灵之福乎?不亦尽善尽美之治乎?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宽容是福_a2

    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