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年复一年,他们用智慧和双手同洪水搏斗着…

少儿|年复一年,他们用智慧和双手同洪水搏斗着…

00:00
26:05

2018年度“中国好书”大水》解读



       听众朋友您好,欢迎收听书香江苏精品听书。



撰文:张海丽    朗读:仓盐 




       今天向大家推荐一本长篇儿童小说《大水》,作者是青年作家赵菱。


       这本书获得了2018年度“中国好书”的荣誉。“中国好书”是中国出版六大奖项中的一项,它的评选活动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主办,从2013年第一次评选以来,每年选出的年度好书都只有30本左右,含金量很高。除此之外,《大水》还拿下了桂冠童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等重量级大奖,被全国多地的图书馆、学校、阅读推广机构等,列为必读书目和推荐书目。可以说,《大水》这部小说从2018年6月出版以来,受到了各方读者和专家的高度认可。


       《大水》的作者赵菱,从十三岁就开始发表作品,十八岁获得了“第六届新概念作文大赛”成人组一等奖,至今已经发表作品数百万字,获得过冰心儿童图书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大奖、紫金山文学奖等奖项。《父亲变成星星的日子》入选中宣部“2015优秀儿童文学出版工程”,荣获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优秀畅销书奖等。《南飞的苜蓿》入选2017年5月“中国好书”。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和欣赏《大水》这部小说。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在黄河南岸的河南东部平原上,有一个叫黄凤阔的地方,兰儿一家生活在这里。兰儿十岁那年,洪水突如其来,席卷了整个村庄。在漫天遍地的大水中,爷爷带领人们扎木筏、织渔网、做船,在洪水中开船捕鱼,顽强地生活着。


       在大水中,兰儿亲眼见到了一幕幕令她终身难忘的场景:土房子被洪水冲塌了,人们把泥土垫在水里,重新搭起一个家;在洪水中救起从上游村庄漂过来的男孩,全村人都关注着他,爱护着他,照顾着他;洪水下去后,人们脚上绑着木板,在到处都是裂缝的土地上,把麦子撒到田野里,再用扫帚把麦子扫到裂缝里,等待麦子发芽生长……


       虽然洪水是残酷的,但是人们对生存的渴望和平静生活的向往,比什么都强烈。他们从不屈服,从不绝望,一年又一年,顽强地和洪水搏斗着。后来,爷爷带领全村人齐心协力,筑起高大的寨墙,阻挡住了洪水的侵袭。在大水中,人性的高贵、坚强展现出灿烂温暖的光辉,谱写出一曲震撼人心的生命之歌。


       其次,来看看这本书的写作缘起和成书过程。


       国际安徒生奖得主曹文轩曾经写到过:“也许,我们谁也无法走出自己的童年……”赵菱是听着她奶奶讲述的发大水的故事长大的。她的奶奶不识字,却能讲出非常引人入胜的故事。只要是她经历过的事情,总能讲得细致入微,让听故事的人感觉自己身临其境。小时候,赵菱听奶奶讲过很多遍关于发大水的故事,即使到现在,每隔一段时间,她还会请求奶奶再讲一遍发大水的故事。


       奶奶告诉赵菱,在她小时候,也就是上世纪中叶,她们那里常常发大水。大水一夜之间涌来,第二天醒来后,家里很多东西都被水冲走了。有一天夜里,大水夹杂着暴雨席卷而来,因为担心房子会倒塌,一家人顶着一张席子,紧紧靠在一起,在雨中整整坐了一夜。小时候的赵菱听奶奶讲大水的故事,最感兴趣的是大水给孩子们带来的新鲜事儿:水里会有捉不尽的鱼,有很多是以前从没见过的大鱼,她奶奶就捡到过一条比她胳膊还长的大鱼。


       长大后,赵菱开始从不一样的角度思考发大水的故事,她很想知道在那样苦难的年代,人们的心态是怎么样的。可能一般人都和赵菱一样,认为那个时候的人应该会忧心忡忡,哭天喊地,活不下去,甚至有人想不开要轻生。可是奶奶却说,发愁没用,“这日子比树叶还稠,活一天,就要好好活着,高高兴兴地活着。遇到什么事都别发愁,该想着怎么迈过这个坎儿。”赵菱逐渐意识到,不识字的奶奶,用自己最朴实、最积极、最乐观的生活态度,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孙女的性格。那个在大水中顽强地活下来的小女孩,不会再畏惧世界上的一切艰难。而对这个故事最有感情的赵菱,也因为汲取了故事的力量,变得更乐观、更坚强。


       赵菱在小时候就答应过奶奶,以后要写出她的故事。为此她酝酿了很多年。2013年,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陈文瑛向赵菱约稿,希望她能写一部现实题材的长篇小说。2016年,赵菱交了一篇中篇童话,并向编辑提到了这个发大水的故事,表示正在酝酿中。从此,两个人只要一碰面,就会说这个书稿的事。到了2017年,曹文轩儿童文学奖问世,开始面向社会征稿。编辑借着这个机会,再次郑重地向赵菱约稿。8月1日,赵菱向曹文轩儿童文学奖邮箱投稿,投的正是这部长篇小说《大水》。直到10月底,曹文轩儿童文学奖终评结果出来后,编辑陈文瑛才得以第一次读到这部书稿。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出版社的社长和本书的责任编辑都向赵菱提出了修改意见,建议她关注时空背景、人物命运,把作品修改得更加厚实、有力。赵菱后来为这部小说写了一篇后记,深情地讲述了自己从这个永远听不厌的故事中获得的精神力量。正如她所说:“写完这个故事时,我多么庆幸我识字,我能描述,我能记录,我能替不识字的老人发出她想发出的声音。这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的故事不会被时间无声地淹没,人性的美好会像星辰一样,永远在世间熠熠生辉。”


       最后,我们谈谈很多读者津津乐道的《大水》的一些魅力。


       《大水》是赵菱向中国孩子讲述的“有着中国元素、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的中国故事”。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发大水的故事,还是一个灾难年代里人们日常生活的生动讲述。这本书自从出版上市以来,全国很多阅读机构和小学,都组织过孩子阅读和赏析。我们了解到,相当多的读者都注意到了这样一个情况:小说中到处可见河南地方的各色美食、小调和曲艺。可以说,这些有意思的中国元素,在洪水时期构成了人们的生活来源和精神支柱。


       故事的发生地名叫黄凤阔,是个水土丰饶的好地方,小说的主人公兰儿一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自足自乐。这里隔天逢一次集,集市上的各类商品,让人眼花缭乱。黄凤阔的南边是一望无际的麦田,北边是一条大河,名叫黄凤河,它是黄河的一条支流。春天时,河边生长着大片的芦苇,芦苇脚下到处都是能吃的的野芦蒿、水芹、嫩芦笋。芦苇深处有漂亮的水鸟,还能捡到鸟蛋。麦田里既有好看的花花草草,也有好吃的各种野菜。所以,黄凤阔就像兰儿的爷爷自编自唱的短歌一样美好:

 

千顷地,良田多,

不胜一个黄凤阔。

有钱跑个小买卖,

坐在店里真乐呵。

没钱走到黄凤河,

野鸭野鸡有几多,

捡到鸭蛋吃鸭蛋,

捡到鸡蛋打汤喝,

掺上一点麻耳菜,

神仙也没咱快活!

 

       这样美好的一方水土,就像一只宝葫芦,保护着黄凤阔,滋养着这一方人。养育出来的是一群心灵手巧、坚强乐观的人,能在苦难岁月里扎扎实实生活的人,他们勤劳、仁义、坚韧,充满智慧,身上拥有中国人传统的美德力量。假如你问:他们的手有多巧呢?就拿兰儿的爷爷来说吧。他是黄凤阔一带有名的精明人,他能做木匠、漆匠、瓦匠,会结网打鱼,建房雕花,侍弄庄稼更是方圆几十里难得一见的好手。兰儿家过得那么好,全凭爷爷当家,指挥一家人干出来的。爷爷爱唱豫剧,看到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随时都能编成顺口的豫剧唱出来。他会看云识天气,会做结实又美观的木船。每年过年之前,爷爷都会下酱豆子,即使是发大水的时候也不例外,他早就准备好了八种食材,给家人下八宝口味的酱豆子:用芝麻、花生、黑豆,再加上芝麻叶、青辣椒、韭菜花、白菜心和黄豆调味。豆类先炒香炒脆了再放,芝麻叶要先晒干。


       立夏了,黄凤阔人有吃立夏馍的传统。过年了,黄凤阔人还必须在农历腊月二十二蒸大馍枣山。大枣山用来敬天地,中枣山敬厨房里的灶王爷灶王奶奶,小枣山是给来送大馍的闺女家的回礼。遇到灾年,没有那么多细粮做大馍了,手巧的女人也要在用杂粮做好的面团外面,再细心地包上一层白面,让大馍看起来排排场场的,让人看了舒心。这个时候,大馍枣山是一种文化符号:是黄凤阔人们对自然天地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对亲人的祝福。


       美食说完,我们来了解一下小调和曲艺带给人们的精神力量。我们刚刚提到,兰儿的爷爷会唱豫剧,还会编豫剧唱词,他自编自唱的那段“黄凤阔之歌”,是整部小说中热度最高的一段小曲,兰儿也多次唱过。爷爷的拿手好戏还有大鼓书,书中出现的有《小黑驴》《五鼠闹东京》和《刘公案》等等。除了爷爷,黄凤阔能唱的人可不少。“辣椒花婶”是黄凤阔鼎鼎有名的人物,她的一张嘴巴说起话来又快又辣,唱起戏来也是自带气场。书中让人印象深刻的一个情节是,“辣椒花婶”在茫茫大水中踩着两根高跷一样的木踏板,手拄一根长竹竿,一边蹚水,一边响亮地唱起豫剧选段——《花木兰》。


       这些都是说得上名字的曲艺,而书中没有具体学名的民间小调,更是比比皆是。别看小主人公兰儿平时柔柔弱弱的,她唱起歌来,可是脆生生,甜亮亮的。爷爷烤白膜,她就在一旁看着,一边给爷爷唱小调——《十二月瞧娘》。兰儿的二姐梨儿,继承了爷爷爱唱的本事。梨儿爱说爱笑,一张嘴巧得像鹦哥,整天叽叽呱呱地说个不停。她最拿手的就是即兴编一个曲子,自己欢快地唱起来,不受约束。一到腊月,黄凤阔的孩子们就遍地乱跑,一边跑一边大声唱着他们的《过年歌》:

 

二十三,祭灶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炖只鸡;

二十八,蒸枣花;

二十九,去打酒;

年三十,包饺子;

大年初一,撅着屁股乱作揖……

 

       赵菱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这样说过:

 

       在听奶奶讲述发大水的往事时,我听到奶奶所说的一段“黑驴调”,唱词非常生动,描写非常精彩,我感觉很熟悉,好像在哪儿听到过“黑驴调”这三个字似的。后来忽然想起《老残游记》中描写的山东梨花大鼓艺人王小玉就擅长唱《黑驴段》,它讲述的是学童在街头看到一个新媳妇骑着黑驴走娘家的情景,是梨花大鼓中的经典唱段。我感到很惊奇,奶奶并不识字,她怎么能说出这么生动的唱词呢?


       他们还懂得看云识天气,懂得二十四节气与庄稼的关系,懂得天空中星辰的名字。唯一的解释就是,这些优秀的饱含智慧的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地流淌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生命之中的,即使在不识字的老人之中,它也顽强地凭借生活传统和生活经验,一代代口口相传,从而成就了我们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

 

       这个发现让赵菱欣喜不已。她觉得,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有无数值得关注和挖掘的宝藏。大到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小到我们小时候耳熟能详的童谣、传说、戏曲,都蕴含着传统文化特有的魅力。所以,在《大水》这本书,她熟练地运用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其中就包括我们刚刚提到的这些民间小调和各种曲艺。曾经有小读者问过赵菱:《大水》里的歌曲、童谣,都是真的吗?赵菱回答说,这些都是真的。奶奶在讲述时,她都会用一个本子记下这些歌谣。后来她真的在网上查到了这些歌谣,有的曲子甚至都流传一百多年了。她非常感慨,奶奶他们不识字,他们一代代人就是口口相传,记下这些歌谣的,它们源远流长地流淌在人们的生命之中。赵菱从这些歌谣中明白了,不管艺术形式是怎么样的,人们对这些作品中传达出来的真善美,都是无比喜爱和津津乐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值得她用一生去探索,去研究,去传承,去弘扬。


       于是,赵菱在《大水》中尝试探索“有根的写作”。这个根,是传统文化的根,是中国现实的根,是中国精神的根。她写《大水》就是牢牢扎根在这些土壤里写出的地道的、本土化的、乡土化的中国故事。这些故事的原型人物,是生活在这片厚重土地上的中国人,他们勤劳、仁义、坚韧,充满智慧,身上拥有中国人传统的美德力量。


       黄凤阔的这群人,在不断来袭的大水中,一年又一年地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同洪水搏斗着。有读者曾经说过,读《大水》,读出了海明威《老人与海》的感觉。的确,这些人就像《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桑提亚哥,灾难也许会夺走他们的生命,但是不可能打败他们,不可能击垮他们,他们的意志永远不会被摧毁。即便有短暂的动摇,他们也会在兰儿爷爷的感染下,坚定地、日复一日地筑着高高的寨墙,播种明媚的希望。正如赵菱所说的:“故事中蕴含的人性之美令我感动和震撼,这种顽强不屈、团结互助、永不绝望、永不放弃的精神,正是可贵的中国精神。”


       赵菱在写作儿童文学作品时,一直关注现实,关注新时代孩子的成长。她经常会思考这样的问题:今天的孩子们拥有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看似无忧无虑。但其实,这并不表明他们不需要积极阳光、乐观坚毅的精神品质。在他们感到迷茫的时候,怎么才能帮助他们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怎么才能帮助他们认识自己、认识大自然、认识这个世界,懂得尊重自己、关爱他人、珍惜生命?《大水》尝试着给出一些答案。


       赵菱通过兰儿爷爷,通过兰儿,通过黄凤阔坚强的人们,告诉孩子们:不管是什么困难,在为了“活下去”而做的各种努力面前,都太微不足道了。好好生活着,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一个个磨难和挫折。“我们不止是童年、少年时需要成长,终其一生都在成长。如何乐观、智慧地成长,是我们一生都要做的功课。”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