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讲 | 夏是西化派——文化大联合终止于青铜时代

第十五讲 | 夏是西化派——文化大联合终止于青铜时代

00:00
16:14

在中国,青铜时代的到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经历了漫长岁月,从马家窑遗址出土的那把孤立的青铜刀开始,中国的青铜时代就已萌芽了。但是,因为没有发现更多的青铜器,以及与之配套的青铜作坊,只能判断这把青铜刀是舶来品。


从这把青铜刀到商代早期的二里岗文化遗址出土的、具有开国气象的青铜鼎,这中间大概经历了一千多年。从西往东数的话,其间,兴起了齐家文化、石峁文化、陶寺文化,还有二里头文化,在这些文化遗址里,都有青铜器或者青铜器作坊的遗迹出土,考古学界称这个时代为“大龙山文化时期”,也就是我们说的良渚化世界时期。


这个良渚化世界,是以“文化大联合”为基础,以“合众国为一国”的联邦方式,形成的早期的“文化中国”,占主导地位的,还是玉文化,也就是说这个“文化大联合”的“合众国”,他们统一于对玉文化的认同。


青铜文化从西亚进入东土,连接欧亚大陆,形成了上古时期一个“西化”的世界体系,而这个“西化”的“世界化体系”,就在“大龙山文化时期”的良渚化世界里,即青铜文化进入玉文化中,在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中,它们结成了“金玉良缘”,在文明进程中表现为青铜文化对“礼玉”制度文化的继承、发扬和取代。


这也表明“文化中国”,第一次接受了西方文明送来的一个大包裹,那里有一整套完整的“西化”文明体系:如青铜、小麦、牛、马、羊,都是这个包裹里的东西。为什么说这是一套的文明体系呢?我们不要小看这几样东西。小麦代表农业,牛、马、羊代表畜牧业,而青铜则代表了一种新型的最高技术含量的工业制造,同时也代表了新型的王权。在西亚,这种新型王权,表现为以青铜为国力基础的、世袭制的专制王朝国家。接受了这样的王权国家,中国的国家性质就从玉的属性转向青铜属性,开始走向武力统一和打天下。


看来,青铜文化带来了一个最重要的的东西,就是新的国家观念,也就是王朝国家的观念。新兴的王权,代表了青铜时代的权威特征,在中国,就叫作“夏”,就是我们常说的“夏朝”的“夏”。从“夏”开始,中国就从文化中国的“合众国”走向王朝集权国家,从原来尚贤制的禅让方式,过渡到了家天下的世袭制。为什么管这种新兴的王权叫“夏”呢?


青铜时代的到来撕裂了良渚化世界里的“龙山文化大联合”的联合体。联合体分裂为“夷”和“夏”,开始了文化中国向王朝中国的转化。


那么谁是“夷”呢?“夷”就是我们常说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夷”字,但是我们要清楚,在四千年前,“夷”字的意义与现在完全不同。“夷”字在四千年前指的是“本土派”,属于从东南往西北开辟良渚化世界的那一支,也就是我们传统所称呼的“东夷”,从东或东南向西迁徙的这一支,主要是从山东出发的那一支。他们是捍卫玉器时代、守望天下观的一个群。什么是天下观呢?天下观的第一要义,就是自由迁徙。当年那些本土派沿着玉石之路,从东南往西北走,过了一段自由迁徙的好日子,而国家观念中,首先要限制的就是自由迁徙,自从天下变成了一个个的国家,国与国之间便有了边界,不同族群之间便有了利益的分别,自由迁徙就终结了。


“夷”作为本土派越往西北走,道路就越艰难,不光是山高路险的自然险阻,更有新型的国家观念带来的政治隔离和文化屏障。当他们到达了几乎最西边的齐家文化时,就很难再往前走了。原来,仰韶文化时期曾经敞开的可以自由迁徙的彩陶之路,如今已不再畅通了,横亘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个拥有地域、划分边界、宣示主权的“国家”。两个不同的时代和两种不同的文化,在此不期而遇,温润的白玉碰到了冷酷的青铜,来自青铜的剑影刀光,砸碎了玉的温情与梦想,终结了玉时代的“诗与远方”,接踵而来的,便是那个全球一体化的青铜世界了。


青铜时代世界体系的形成,不同于彩陶时代。彩陶时代的世界,是自由迁徙带来的文明成果,而青铜时代形成的世界体系,则是王朝国家历史发展的产物。中国作为文明古国,能赶上青铜时代的末班车,没有被世界历史的进程落下,这应该归功于从龙山文化里成长起来的“夏”。相比于恪守本土传统的“夷”,也就是本土派,“夏”更是开放的“西化派”。


那么“西化派”的夏是从哪里开始的呢?有一本书,书名叫《夷夏先后说》,是专门研究“夏人”的来源的,作者易华谈到“夏与夏文化”时说,“齐家文化集夷夏文化之大成,又正处于夏代纪年之内,最有可能是夏文化”。他认为“齐家文化”是“夏”,他还提到了作为夏文化的一个西化标志,就是农耕文明的“五谷丰登,六畜齐备”。原来东方本土,“五谷”中缺了小麦,“六畜”中少了牛、马、羊,南方或许有水牛,但北方之牛,都是从西方来的。夏文化的这一西化标志开始于齐家文化,在齐家文化遗址里,不仅出土了小麦淀粉粒,还有羊骨架。


齐家文化的主要遗址,在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它的文化范围,西起湟水,东至渭水,南达白龙江武都地区,北部进入到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在这个方圆内,分布有350多处遗址,出土陶器、玉器、骨器等近万件。


青铜时代的金文化的标志,最早也出现在齐家文化里。金文化,是指包括金银器和青铜器在内的金属类型的文化形态。青铜时代的金文化,当然以青铜器为主体。如果说,新石器时代是人与自然做斗争而成为万物之灵的时代,那么接踵而来的青铜时代,就开启了人与人之间国家形态的战争,战争是国家的本能,也是国家的本质,国家的形成,原本就开始于对内保卫自己和对外掠夺资源的战争。


当青铜文化到了河西走廊时,青铜时代的历史使命,就由齐家文化担待了。但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并不是齐家人打造的,在甘肃东乡族马家窑遗址,发现的那把青铜短刀,是迄今所知的我国最早的青铜器,距今约五千年。但由于它的孤立性,所以不能说明青铜文化已经传到了中国,也不能证明青铜器已经本土化了。还有一件位于青海省的马家窑文化类型的马厂文化类型遗址里,也出土一把青铜刀,时间比甘肃东乡发现的那把短刀晚近千年,形制与这件相比有所改进,但是也同样没有发现开矿或冶炼的蛛丝马迹,也就不排除外来的可能性。直到齐家文化,青铜种类渐多,遗址里还发现了青铜作坊、遗迹等配套完整的工艺体系,齐家人有了自觉和自主意识,他们要加工自己需要的青铜器,形成了本土制造体系。


青铜时代在齐家文化,可以说是一个开始,像青铜兵器,如刀、矛、斧、匕或箭簇,还都是从中亚传来的样式,他们采取了直接拿来主义。同时,我们在齐家文化遗址里,还看到了很多玉器,表现为青铜与玉器融合的时态。遗址里出土的“绿松石嵌青铜牌”,是典型的青铜和玉的合体,是“金玉良缘”的典型代表。虽然它的玉已经碎了,只剩下了“金”,也就是青铜,但它和二里头出土的青铜镶嵌绿松石铜牌饰或许是一样的。二里头的或许就是从齐家文化传来的。


从出土实物来看,齐家文化的礼器还是以玉器为主。齐家人的玉器仍带有良渚文化的气质。易华指出,齐家文化在吸收西方金文化的同时,保留了东方玉文化的传统,各种玉器,有三十多种,尤其是来源于良渚的、作为文化认同标志的玉琮有不少,大小不等,形制各异,有竹节纹琮、弦纹琮、兽面纹琮、人面纹琮等。这些玉琮虽不及良渚玉琮的精致与神秘,却也简明大气,自带质朴的精神气韵。还有作为国民身份标志的玉璧以及作为公共权力和公共财产标志的玉斧、玉铲等,在这里都有了。总之,作为礼玉之国的一个完整体系,在玉石之路的尽头、西部的齐家文化里表现得相当成熟,而且用了最高贵的和田玉的玉料来加工,它们就是用这样的玉去迎接青铜时代的到来。


在接受了青铜文化之后,齐家文化一路向东,带着青铜器反哺中原,它成为中国青铜时代的先锋。齐家文化也率先吹响了“夷夏东西”的集结号,为中国青铜时代的到来开了一个“金玉良缘”的好头。青铜文化和玉文化,对于齐家人来说,都不是土生土长的,都是次生文化。玉文化原生于东方,金文化来源于西方,齐家文化在金文化与玉文化之间两手抓,在“王权国家”与“合众国”之间两手抓——一手抓跟着青铜时代西来的王朝国家,一手抓基于文化认同的东来的“合众国”,把两者融合,就变成了“夏”。


好,答案有了,“夏”来源于“齐家文化”,因为“齐家文化”地处西方的前沿,并接受了西方传来的青铜文化,所以我们说“夏是西化派”。


好啦,听众朋友们,这就是“夏是西化派——文化大联合终止于青铜时代”的故事。关于这一讲你有什么疑问,欢迎在评论区中与我交流,下一讲,我们聊聊“夏是一个世界而非一代王朝”,我们下次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山石_u0

    东夷西迁的故事让我想起颛顼之后从山东一路迁徙到甘肃发展成秦人祖先的故事。感觉时间点上也有重合。那么是否秦人先祖是不是也是这个东夷西迁的一支力量?

  • 1898877tdvz

    这种表达方式有中国文化西来说的嫌疑

  • 小汽轮机

    东夷为何要西迁? 为啥叫“夏”没听清楚,“夏”当时是啥意思?

  • 听友195378008

  • 1898877tdvz

    从原始民主进入王权国家阶段,不考虑本土经济生活自身发展的因素?有过分强调西方文化因素的影响。

  • 山石_u0

    所以夷是拥有青铜的强势西北的文化对东南的玉文化的蔑称?

  • 聪聪妈h

    期待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