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结怨于民会产生什么样的恶果?

【第七十九章】结怨于民会产生什么样的恶果?

00:00
06:36

本集文稿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吴东成,这里是“一听就懂的《道德经》”,今天是第七十九讲。这一讲我们来讲《道德经》的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这一章,老子讲不要构怨于民,也就是不要让老百姓憎恨你们。

老子写道:“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和大怨”的“和”,是化解的意思;

老子说的是,你们要化解很大的怨恨,一定会余下一些怨恨化解不了;你们积怨太深了,现在想起来要用德政来化解,怎么可能会有一个好的结果呢?

老子这是在提醒当权者,有一些伤口是愈合不了的,你怎么抚慰,它都愈合不了;这种愈合不了的伤口,就好比是火药,遇到一点火星,它就会爆炸;一旦爆炸,就是地动山摇。


老子说的“抱怨以德”,指的是用德政来化解人民的积怨,老子认为这做不到;

孔子说的“以德报怨”,指的是用恩德来报答仇人,孔子认为这样做不对,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有恩才报恩,有仇就要通过正当的途径报仇。他说,你用恩德来报答仇人,那你用什么来报答恩人呢?


老子接着写道:“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先来讲一下什么是“左契”,讲“左契”要从“井田制”说起。

古代的时候,官府把一块土地用“井”字分成九格,一格大约一百亩,外面的八格分给八家种,叫私田,收成归私人;里面的一格八家一起种,叫公田,收成归公家;这就是“井田制”。

公家和私人订有契约,契约的主要内容应该就是每年交粮多少,什么时候交等等;这份契约是一块木板,一分为二,左边归公家,右边归私人,左边的就叫“左契”。


“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说的是圣人领导下的官府,虽然手里拿着“左契”,但是在老百姓实在交不上来粮的时候,也不追讨,也不逼债,更不会上演抢人妻女,致人死命这样的悲剧。”


老子接着写道:“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司契”,就是“执左契”,就是手里握着契约,但不追讨,也不逼债;

“司彻”的“彻”,就是“彻法”,就是按照“井田制”,官府收取大约十分之一的税,所以“司彻”的本义就是收取大约十分之一的税,但在这里,“司彻”的意思跟“司契”正好相反,“司契”是不追讨,不逼债,“司彻”是追讨,逼债。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说的就是有“德”的官府,虽然手里握着契约,但不追讨,不逼债;无“德”的官府正好相反,他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他是穷追猛打,挖地三尺也要把债要回来;要不回来,那就把人抓起来、关起来,直到他交齐了为止。


老子应该目睹了很多这样的现象,他认为,种地交粮固然是老百姓的义务,但官府追讨,逼债,抓人,关人这样的行为,怎么说都是无“德”的行为,是要构怨于民的,是要让老百姓憎恨的。

相反,在老百姓实在交不上来粮的时候,官府也不追讨,也不逼债,必然会让老百姓心生感激,来年,他一定会更加努力生产,一定会把欠的债补上。这样一来,债是一定会要得回来的,民心也是一定会赢得了的。这不是两全其美吗?


其实,赢得民心远比要债重要。

孔子弟子子贡有一次问孔子,治国哪一件事比较重要,孔子说:“三件事:粮食,兵,人民的信任。”子贡又问:“三件事中一定要去掉一件的话,去哪一件?”孔子说:“去掉兵。”子贡又问:“一定要再去掉一件的话,去哪一件?”孔子说:“去掉粮食。”

孔子认为,赢得民心,取得人民的信任,比起兵和粮食,要重要的多。


老子最后写道:“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意思是天“道”不会亲什么人,不会爱什么人,他如果有亲,有爱,有关照和庇护,那一定是给善人,给那些有“德”的人。


下面,是我的《老子道》对《道德经》第七十九章的阐发,这是一段“一读就懂”的文字,我读给大家听:


当民怨积深,始幡然欲化之,已不可尽化矣。所谓善政,是恒使民无怨,而非怨积深时以“德”化之。

耕田纳粮,固然是民之责,而圣人不索其所欠。无德者则不然。丰年索,灾年亦索,必倾其家、荡其产而后已。谁善?谁不善?不亦分明乎?

天道无私亲,所亲唯善人;天道亦无私仇,所仇唯不善人。治民者,敢不善哉?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大師兄文山不泥

    把老子看作公知,公知的言论思想还能够读吗?

  • 听友200357252

    后续两集什么时候上线

    东成先生 回复 @听友200357252: 下周

  • 听友200357252

    怎么少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