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盘庚迁都

63 盘庚迁都

00:00
16:00


63 盘庚迁都

上次咱们说到,身处逆境的盘庚,要解决自身统治力不强的问题,就要依靠通过西征丹山戎不断壮大的应国。

《竹书记年》中就说:盘庚七年,应侯来朝。十四年,自奄迁于北蒙,曰殷。也就是说,在盘庚在位的第七年,逐渐壮大起来的应国,终于站出来成为盘庚大帝的坚强后盾,应候用按时朝贡盘庚表达了对盘庚的支持,这对于很久没哟接受诸侯方国朝贡的盘庚来说,无疑是一阵强心剂。

同时,作为回报,盘庚也给了应国应候极高的政治地位。“应候来朝”四个字就说明,此时的应国国君的爵位已经是侯爵了,此外,把应候来朝这件看似普通的记录在惜字如金的竹书记年中,也足以说明盘庚对应候的重视。同时,通过前面夏商的历史记载咱们不难发现,竹书记年所记载的看似孤立的事件之间往往存在着某种联系,按照这个逻辑,竹书记年中记载的盘庚七年应候来朝,和后面紧接着记载的盘庚十四年的迁都,必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应候来朝给盘庚迁都提供了一定的政治基础和物质基础。

其实,按照咱们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应候来朝不仅仅是种仪式或者活动,二更多是一种政治信号,应候之所以能够来朝,不仅仅说明了应国逐渐壮大,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在位七年的盘庚,已经理顺了此刻的商朝堂的关系,最起码,在位七年的盘庚可以像一个帝王一样参与决策和施政了。至于这七年经历了什么,我们无从而知,橙子翻遍了这一段时期的几乎所有史料,甚至查阅了甲骨文的考古成果,但是没有记载。

其实,整理夏商等上古史料的工作,是一件比较繁琐和烧脑的过程。我也很想像当年明月老师那样,给朋友们提供一个丰富的、有血肉、有场景的夏商历史,可是无奈与史料的限制和历史年代的久远,为了能够说服大家相信,我还需要引入古籍原文,这样,这个节目就少了几分画面,多了几分逻辑,少了几分描写,多了几分辩证,少了几分噱头,多了几分严肃。好在朋友们很是支持。让橙子能在和上古历史的较劲中获得能量。感谢大家。

扯回来,根据我做这个节目的经历,我发现,所有久远的历史的还原,总是需要从细枝末节的各种资料中,去伪存真抽丝剥茧,然后按照一般历史的逻辑拼接起来,至于那些目前是在无法拼接的历史空白,我们暂且可以历史逻辑的方式加以弥补,可能这种弥补,会随着未来考古成果的不断发现而被推翻,但在没有足够的证据面前,逻辑的补充不失为还原历史的最好办法。比如没有竹书记年、清华简等被发现之前,史记等儒家经典史学巨著对西周之前的上古历史的记载就相当权威。

这里所说的所谓历史逻辑,橙子看来就是“以后推先”的逻辑,所谓以后推先,就是用后世的历史经验,推测推断以前历史缺失的片段。之所以我们使用这种历史逻辑,是因为如果您喜欢历史、经常阅读历史。听取历史节目,您会发现,中国几千年的古代文明,历朝历代的演变和兴旺都有着惊人的相似,您总能在一个朝代的某个事件的解读中找到它在其他时期的另外一个事件的影子,那个模糊的影子让人们觉得这个事件的发生发展总是在陌生中透出几分熟悉。从这个角度来说,研读历史的目的不是看热闹,而是总结历史的逻辑,当您有了大量的历史逻辑,您就有了丰富的生活阅历和二手经验,这些阅历和经验可以让我们在未来的逆境困苦中坚持不懈、在富贵权力来临时不迷失自我、在生活中不忘初心。

所以,对于目前史料中缺少记载的盘庚最初在位的这七年,咱们也可以用类似的逻辑加以补充。对于初登大宝、年纪弱小、权臣当道的盘庚来说,这七年,就如同后世的越王勾践、唐宣宗李忱一样,盘庚在忍耐顺从和装傻充楞中蛰伏了七年。这七年,在盘庚看来,方国国君们傲慢的眼神、朝堂贵族权臣们轻蔑的举止,不是对他和对商王室统治力的侮辱,而是他庞大迁都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条件没有成熟之前,蛰伏和暗中准备才是最好的办法。

盘庚的准备工作主要有两个:第一就是壮大自己的政治同盟——应国,这一点他做到了,他充分利用西方戎狄、鬼方的侵扰,派应国作为西方的守卫,保护商西边境的安全,并以此为理由不断给应国物质和政治资本。其他方国和权臣们也乐意看到应国作为商西方的保安。既然有人愿意出面做这个冤大头,何乐不为呢?此刻的应国确实也起到了西边境保卫的作用,不过应国此刻最大的任务并不是消灭赶走戎狄和鬼方,而是要发展站做自己的势力,所以,应候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增强自己的能力上,对于戎狄和鬼方,应国只是采用了防御的办法。攘外必先安内,内部矛盾才是根本;

盘庚迁都准备的第二个工作就是对新都城的选址,要早知道,迁都工程的成败在于新都城的选址,盘庚要想迁都成功,就必须选择一个既能说服方国大臣,同时又能靠近自己政治盟友的地方。

在盘庚看来,迁都的方案大概有两种:第一种,就是选择旧都城,毕竟经过早商和中商两个时期,商现在分别有了东亳、西亳、嚣等旧都城,可选择则还是很多的,这种方案的好处就是不需要进行大量的都城建设,省时省力,所谓投资少见效快,毕竟此刻盘庚迁都的最重要目的不是为了躲避水患,而是为了政治统治,商代的都城虽然不断的变换迁徙,但是所有旧都城并没有被荒废,而是仍然保留它们独特的政治位置,这些旧都城的政治地位有点像现在的直辖市,或者是省会城市,或者是国家中心城市。所以,每当迁都的时候,商王们都会选择任命一部分子姓贵族,留守在旧都城,把旧都城及其附近的地方分封给他们,从而保证了商王室对旧都城的绝对统治,这种做法也是后来我国封建制的基本雏形。所以,盘庚迁都到旧都城,不会存在太大的困难。

迁到旧都城方案的缺点,就是要解决或者接受旧都城存在的弊端,无论是亳还是嚣还是庇,都或多或少的存在水患,因为商在定都的时候,为了生存需要,一般选择临水而居,所谓水火无情,那个时候,老天降水是无法预测和防范的,如果迁都到旧都城,可能仍然面临着过去的水患威胁。如果没有足够的办法和理由,就无法说服大臣们迁都。

第二种迁都的方案就是建设新都城,这种方案的好处:建设新都城,一切从头开始,可以选择一个水患威胁较小的地方,而且可以根据盘庚自己的医院进行都城建设。这种方案的缺点是,新都城的建设费时费力,消耗巨大,这些对于公里严重下滑的商帝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开销。这种做法不仅不能说服那些不想迁都的权臣,即便都城的老百姓也不答应。

方案一有风险,方案二有困难,摆在盘庚面前的压力不小。那么他是如何做的呢?

关于盘庚迁都,历来成为史学家争论不休的话题,这些争论都是从史料古籍中关于盘庚迁都内容分歧开始的。橙子通过整理,发现关于盘庚迁都的早期文献记载主要有以下几则:古本《竹书纪年》记载说:“盘庚旬自奄迁于北蒙,曰殷。,也就是说盘庚子旬从奄都迁到了北蒙这个地方,也叫作殷。《尚书·盘庚序》中记载说:“盘庚五迁,将治亳殷,民咨胥怨,作《盘庚》三篇。就是说,盘庚进行了五次迁都,迁都到了亳殷这个地方,为了安抚民众,做了《盘庚》上中下三篇诰书。《史记·殷本纪》:“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乃五迁,无定处。殷民咨胥皆怨,不欲徙。盘庚乃告谕诸侯大臣曰…乃遂涉河南,治亳,行汤之政。”翻译过来,盘庚在位的时候,把河北的殷作为都城,而后他渡河到了他的先王成汤故地居住,这期间经过了多次迁移,导致老百姓没有定居的地点,于是老百姓怨声载道,不愿意再迁都,于是盘庚做了诰书安抚朝臣百姓,最终迁到了河南,到了亳这个地方作为都城。

总结起来,关于盘庚迁都的记载主要集中在两个结论上:第一种结论是说盘庚把都城迁到了殷这个地方,咱们姑且称之为“迁殷论”,第二种就是盘庚把都城经过反复迁徙最终迁都到亳这个地方,咱们称这个观点为“治亳论”。

那到底哪种结论是正确的呢?前面咱门说过,有关盘庚迁都史迹的记述,主要见于《尚书》、古本《竹书纪年》、《书序》、《史记》等早期文献。这四本书记载不同,从西汉开始一直到清朝,我国的经史学家对于盘庚迁都一直在争论不休,直到近代,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尤其是王国维先生对盘庚迁都地点的考证——《说殷》篇,通过对甲骨文的分析,他认为河南省安阳市西北洹水南岸的小屯殷墟就是盘庚迁都的殷地,从此以后,治亳论逐渐被抛弃,然而近年来,随着商代考古发现成果和甲骨文研究进展,有学者对盘庚“迁殷”说提出质疑[2],同时围绕迁殷”、“治亳”问题又出现不少新的理论。

那么盘庚迁都到底去了哪?殷就是现在考古发现的殷墟么?

欢迎收听下一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了万卷书

    吃橙子的呆鹅 回复 @听了万卷书: 感谢您的支持!

  • 寒湘H

    终于等到老师更新了!老师辛苦了!

    吃橙子的呆鹅 回复 @寒湘H: 感谢长期支持!

  • 小马哥的眼

    真心不错。客观,有细节

  • a立逵

    我喜欢真实的历史,谢谢主播的认真考证,辛苦了

  • 听友304778481

    已经很详细了,为你点赞。

  • Z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橙子老师加油,我们支持你

  • 1365827xsof

    橙子哥总结分析夏商周,这工程量,烧脑程度,比写明朝那些事可要大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