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讲 | 金玉良缘的文明缓冲带——天山峡谷的文明雅量

第十三讲 | 金玉良缘的文明缓冲带——天山峡谷的文明雅量

00:00
13:59

良渚人从东南往西北迁徙,就像播种机,一路播下了文化中国的种子。它们有龙山文化、庙底沟文化、陶寺文化、石峁文化,还有最西部的齐家文化,一路开花,形成了良渚化世界。当良渚人走到天山峡谷这一带,遇上了由西往东来的青铜文化。我们前面已经谈了玉文化是什么样的,现在再来看看青铜文化。


青铜文化从西亚两河流域发端,两河流域自然也就成了世界文明的中心。青铜文化从它的兴起到世界体系的形成,有这样一种说法:大约五千年前,青铜文化的浪潮兴起于西亚,然后泛滥到北非、中亚;大约四千年前,青铜文化经由中亚游牧文化波及东亚;约三千年前时,青铜文化向东向西,分别发展,遍及整个欧亚。


在青铜时代,那些天然的好日子都已过去,文明褪去了初曙时的梦幻。为了生存,艺术让位于技术,灵性让位于理性,从“人为万物之灵”向“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转型。如果说彩陶之路、玉石之路是一条可以自由迁徙、随遇而安的通途,那么青铜之路就是一条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的路,成为一条王权走向世界的路。


青铜文化向东,玉文化向西,它们就这样相会了。在哪里相会的呢?天山峡谷。青铜文化从西边到来,天山峡谷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什么这么说?


这和天山峡谷天然的环境有关系。


天山,是在欧亚大陆中部地壳隆起形成的大褶皱。这条东西向的大褶皱,长达2500多公里,分布在四个国家:东段主要在中国境内,西段位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三个国家境内。由南、北、中三条山脊,构成大致平行的纬向山系,山体最宽处可达800公里。这样的环境,足可以造就一个文明的摇篮地。


现在看来,它们不过是被沙漠簇拥着的群山,可是在大暖期时,那些沙漠可都是草原和绿洲。大暖期的绿色浪漫,持续了一千多年。


除了天山峡谷,新疆还有其他两个通道型山系,那就是昆仑山和阿尔泰山。为什么只有天山峡谷担当了东西文明通道的角色呢?因为天山峡谷多盆地和谷地,有水草保障,不同的文明在这里可以小憩,还能生息,更何况这里山高地阔,容得下异质文明,不同的文明在此冲突与融合。


占据如此独特的地理位置,天山南北,其实还有很多文明从此经过,在此传播,其中最重要的是雅利安人带来的青铜文化与中国玉文化的相遇。


雅利安人向东发展的一支,在进入天山南北以后,就在绿洲和草原之间,建立起自己的安乐窝,从扩张主义的雅利安,变成了重商主义的吐火罗,享受着东西方贸易往来和文化传播的成果。


从西方进入天山峡谷的青铜文明体系,与来源于中国的玉文明体系进行对话,它们各自与世界的另一部分结合了。玉文明带了玉琮过去,带回了青铜刀;带去了猪、狗、鸡,带回马、牛、羊;带去了文化认同的良渚化世界,带回了权力认同的王权国家。这样一来,青铜文化在中国就完成了它的使命,反倒在中国形成了一个更加完备的世界体系,中国成了青铜文化的集大成者。大家在商代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中可以看到这个集大成者的辉煌。


青铜文明与玉文明融合的结果便是,西化的小麦,加上本土的稻、粟、黍、豆四谷,就成了“五谷丰登”;本土的猪、狗、鸡三畜,加上西化牛、马、羊,就“六畜兴旺”了;玉器时代碰到了青铜时代,也就有了一种“金声玉振”的效果,两个时代的力发生共振,就出现了“金玉良缘”的结合,这种结合便产生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立国之本了。“祀”就是祭祀,“戎”就是战争,所以在商代,除了祭祀就是战争。


西方的国家起源走的是青铜文化的路,中国的国家起源走的是玉文化的路。不同的国家反映出不同的物质属性。青铜文化产生的国家,反映的是青铜的物质属性。青铜的物质属性是什么呢?青铜的物质属性主要有两种,一个是功利性,一个是暴力性。所以西方的政治学教科书对国家所做的定义是,国家是暴力机器,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从更深层次来看,从起源上来说,这是因为青铜文化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斗争的博弈。玉文化形成的国家,要反映玉文化的物质属性。玉有什么用?实际上玉没有什么用,玉没什么功利属性,但它给人一种审美。玉的第一属性是审美的属性。第二属性是什么?表达信仰,所以玉和灵魂有关。所以,通过审美活动、通过人的信仰形成的国家,是一个基于文化认同、精神共识的国家。文化认同和暴力认同当然是不一样的。


西方的青铜文明和东方的玉文明结合,文明的样式更加丰富多彩,玉器上的很多纹饰、形制都反映在青铜器上,这个我们在博物馆里都能看到,青铜器上的纹饰基本上都来自于玉纹饰,两者结合起来,我们把它叫作“金玉良缘”——金是青铜,玉是玉石。比如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兽面纹镶嵌绿松石铜牌饰,可以看到典型的良渚神徽纹饰在上面,不过已经被抽象化了。铜牌饰长14.2厘米,宽9.8厘米,它可是当时人用在衣物上的装饰品。由绿松石小片黏贴镶嵌成兽面纹就是良渚神徽兽面纹简化而来的。简化之后突出的是两个眼睛——双目圆睁,但在青铜器上与在玉器上的文化暗示已经不同了,在“金玉良缘”中,它张扬一种狞厉之美,青铜的冷峻和宣示权威的追求与玉的温润以及玉本身的神性张力的结合,表现出来的,就是这种狞厉之美。这便是青铜文化对“礼玉”制度的继承和发扬的过渡期。西方的青铜文化主要体现在工具、兵器、雕塑上,是功利性的,到了东方,青铜和玉器融合在一起,青铜器就不单单是工具性和功利性的东西了,它走向了非功利性,走向了审美的,走向信仰,它也开始承载新时代的人的精神生活,比如青铜器到了东方就成为祭器,到了商代又成为礼器。


天山峡谷最早见证了青铜时代的到来和世界体系的形成,成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山谷。文化融合,使天山峡谷形成了文明冲突的缓冲地带,文明融合的大熔炉,一个新的世界体系,就在天山南北展开。它多样化的地理格局,为不同的小国寡民的政治文明,提供了多种生态背景。大家知道,当时的天山峡谷有很多很多的小国,而且这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宜农宜牧——农有绿洲,牧有草原;能行能居,行有行国,居有城国,行就是贸易,居就是安居下来。有贸易往来,还有文化传播,更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在这里和平共处,都有安顿之所。


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这三个宗教,在它们起源的地方打得不可开交,打了几千年,宗教战争至今未断,可到了天山南北,便各做各的祈祷,把那青铜时代的杀气收敛了,将那文明冲突的锐角打磨平。印度教和佛教也是如此,在本土水火不容,到了中国的西域,血与火的气质都变得如丝如玉了——丝是丝绸,玉是玉石。青铜时代遇到了玉时代,也舍不得将那玉器都打碎,宁愿接受礼玉文化,宁愿被礼玉文化打磨变得温润起来。


记得当年有人问汤因比:“如果让你选一个地方,一个时代,你最愿意在哪里生存和发展?”汤因比毫不犹豫地回答:“我选大唐时代的西域。”


好啦,听众朋友们,这就是金玉良缘的文明缓冲带——天山峡谷的文明雅量的故事。关于这一讲你有什么疑问,欢迎在评论区中与我交流,下一讲,我们谈谈“最早的中国”,我们下次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小汽轮机

    天山峡谷如此重要啊!大唐时代的西域,是什么样子呢?

  • 洋洋_kF6

    我觉得,不单单是器物本身使人和历史得以温和或暴力这样简单,关键在于自然是否能满足人的需求。

  • 听友195378008

  • 轩辕86

    地qiao第四声

  • 老汪_ai

    视角很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