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百年前的京城,也展露未来的一角

重现百年前的京城,也展露未来的一角

00:00
05:20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最近,一段“百年前老北京街景”的视频引起不少人的关注。这个由加拿大摄影师于1920-1929年间拍摄的黑白片段,在“人工智能上色+帧数修复”的帮助下,以“当代VLOG”的面貌重新与网友相见。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人工智能与历史影像碰撞会发生什么?最直观的恐怕就是丰富肉眼容易忽视的细节、捕捉黑白影像下隐藏的信息。对比原视频的单调色彩、模糊轮廓,修复后的片段提高的是清晰度,也是信息的密度,甚至能辨别出“每个人脸上都是新奇却又不敢接近的表情”。比如一个镜头里,有个人躲在树的后面“暗中观察”;另一个画面中,一个憨厚小哥呆呆地在角落伫立。如果没有色彩的还原、帧数的修补,这群真实的人们,和他们生动的表情、饱满的状态,可能就永远沉寂在看不真切的历史雾霭中。

 

草木一秋,人生一世。每一段历史,都曾是一代人的鲜活时光。人来人往的街头,举手投足间都是生活的烟火、时代的味道。“城门口真的有骆驼”“那时候逛街的大多是男的”“街上的人穿的都是斜襟盘扣的衣服”……单就镜头里出现的见面打招呼礼仪,就囊括了晚清满人专用的“打千礼”、汉人男子之间的“作揖”、古代女子通用的“万福礼”;后期配上的音效,也来自京韵大鼓名家闫秋霞和骆玉笙的作品。正是透过这些真实的历史镜像,人们更加理解了《城南旧事》小英子眼里“顶热闹”的齐化门儿,也就读懂了《骆驼祥子》“讨生活”的时代底色。从最初的猎奇,到后续的考究,与其说人工智能上的是色,不如说填的是知识、补的是缺憾。难怪有网友看过后,觉得“自己穿越了”。

 

当然,逝者如斯,人工智能也不是无所不能。尽管视频修复的效果惊艳,但是历史的考证尤需谨慎。据视频发布的博主透露,他所使用的人工智能AI是欧美网友开发训练的,“对蓝天绿草这些常规颜色的识别没问题,但对北京的传统服饰和墙的颜色并不了解”。这就不难理解,有人看完整个视频也没有分辨出衣服的颜色。相比去年一段十几分钟的彩色《开国大典》,足足需要600个艺术家奋战40天的“浩大工程”,这段只有一人耗时7天左右的“兴趣创作”,模型还稍显粗糙,对中国历史元素也有些陌生,这也导致了无法做到历史性的准确。从“欧美范儿”到“中国味儿”,从“模棱两可”到“锱铢必较”,人工智能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然而瑕不掩瑜。这场古今相遇的时空之旅,让人惊诧于技术的威力。正如博主所说,“AI好玩的地方在于,可以让很多想象变成现实,把很多不可言说的东西具象化。”这些年,从影片修复到围棋制霸,从人脸识别到智能家居,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一次次打破人类的想象边界,带来各种各样的惊喜。但有一点尚需清醒,惊喜与惊吓之间,可能只有一步之遥。事实上,单就AI在图像方面的应用,就有AI换脸、PS搞怪等诸多争议,一些伦理让人纠结,一些隐私令人担忧。应当看到,“百年老北京街景”的走红,观众为技术的创造性应用所震撼,也为百年间的沧桑巨变而感慨。科技与人文犹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任何基于历史的创作和创造,都应该蕴含对历史的反思和总结。由此更能理解,博主为什么会在视频开头写上这样一句话:“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技术可以用来实现公益的、对社会有意义,同时又很有趣的事情”。

 

而答案,或许一直都在我们自己手上。

 

这正是:

前见古人,后见来者。

天地悠悠,怆然涕下。

 

(文 | 程雨田   主播 | 殷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