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丨历史】茶禅一味:日本人对中国茶的学习和发展

【音频丨历史】茶禅一味:日本人对中国茶的学习和发展

00:00
16:56

主讲人 

郑培凯 


本集文稿 

我们讲宋朝喝茶的方式基本上是点茶拉花,那么喝的是末茶,这个过程到南宋的时候还依然如此。宋高宗赵构他逃到杭州以后,大体上能够定下来之后,北方反正是被金人占去了,那么南方他喝茶的习惯呢也没断掉,因为反正产茶大多数的地方都在南方。倒是有趣的是北方,它因为受到中原文化影响,北方金人的喝茶,也其实是继承了北宋的喝茶的方法。所以我们看到北方的这一些窑口做茶碗的做了很多北方的黑釉的碗,那么这些山西河北也都做这种像建州窑一样的建窑黑釉碗类似的东西,也是用来点茶的。那么南宋寺院里面茶仪基本上继承下来,从唐朝一直过来。那么在宋代规矩越来越清楚,所以我们就发现我们讲到说是在唐朝开始的寺院茶道在宋代的时候,特别是在南宋的时候,运作的过程是非常的清楚,而且规矩也比以前严。


日本僧人到南宋学习的是寺院茶

那么我们讲的日本人在学茶的整个过程,很有趣的一件事情是,唐朝的时候,日本有遣唐使遣唐僧到中国来,带回了茶带到日本,而且日本皇室也喝茶,跟唐朝的人学,可是没有继续下去就断掉了。断掉之后一直要到南宋的时候,荣西禅师到南宋来学茶,才带回去。所以这个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我以前讲到过的日本人学茶跟带茶具茶器带回到日本呢,是把建窑黑釉带回日本,以为它是天目山所产,所以就叫建窑黑釉碗,叫天目碗。而且把这个延伸到所有他见到的黑釉碗,他都叫天目碗。那么他有他自己的一个分别,他其实是一开始是搞错了,可是他错一直错下去,他也有他自己一个传统,我时常说日本这个错,算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因为他一错错了八百年,错到今天他还是错的。


可是有一些中国人,特别是台湾的朋友,我每次都说你们不要再叫建窑黑釉叫它天目碗,你们也不要叫,就是说是北方的金代的黑釉的不同的窑口出的黑釉碗,叫它天目,天目山不会飞来飞去的。它有它自己的一个名称,我们自己有自己的一个传统,你不要跟着日本人随便随便叫,日本人可以这么叫,因为他主要这些东西还是从中国学来,那么然后他跟中国是有一定的隔绝的。所以天目碗是跟他学点茶是有关的连在一起。


可是我们还要记得一件事情,大多数日本僧人到南宋来学茶的时候,他去的这一些五山十刹基本上学的是有宗教超脱性的寺院茶道。所以我们也发现日本茶道后来的发展,继承了这一点,他的宗教礼仪性很强,所以我们发现这个现象很有趣,因为在中国喝茶,从一开始我们比如我们讲开始普遍是隋唐,一直到宋朝,到后来的明朝清朝,它都是多元的,它有寺院的茶道,它有皇家的茶道,它有士大夫的自己的喝茶的方式,有老百姓喝茶的方式,还有一个方式,我们以后会提到的就是老百姓还是喜欢在里头加各种各样的这一些料,各种各样的干果,甚至加各种各样吃的东西。我们讲的擂茶传统也是很早就开始。


可是日本学茶,它比较有意思,它学的寺院茶道就变成它一个基本的传统。那么日本传统它经历了早期的幕府的时代,从镰仓一直到后来的德川的,那么经历蛮多的这种变化呢,我们发现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本来是寺院茶道,可是日本的贵族阶层,就像它的将军,像它的大名,那么这些领主,也要开始不是那么完全是武人了,也开始斯文起来了,那么也要学一种比较雅的跟宗教能够连在一起的,跟心灵有关的一种饮茶之道。所以我们就发现在日本呢从南宋以后,特别是元朝以后,日本就基本上把南宋时期学的寺院茶道呢,它就慢慢在提升在贵族的家族里面,有所谓的书院茶,有点文化的书院茶。


元朝时,中日文化交流出现断层

那么这个非常有趣的是因为元朝的时候,忽必烈那时候就要征服日本,日本跟中国整个文化交流的断绝,跟元朝要征服日本有关。忽必烈他元朝要征日运气不是很好,所以碰到两次“神风”,就是两次台风,所以他们日本人觉得台风就是神风救了他们,可是这个文化的断绝也就使得在中国发生大的一个饮茶习惯的变化的时候,日本没有发生变化。中国发生最大的变化,就是在从宋元到明朝发生了大变化,就是再也不喝团茶,再也不喝末茶。政府规定,明太祖朱元璋规定不准再进贡团茶,因为老百姓太苦了,扰民太厉害了。劳民伤财,这很过分。


朱元璋出身是我们知道是很贫穷的,是出身民间的,做过和尚,要过饭当过兵,这一路打出来的。所以他对于宋朝的这一种特别讲究,而且的确是劳民伤财的这种举措,从此不准了。所以从明朝以后,上层阶级的人对末茶的整个过程没有兴趣了,而且不准了,老百姓平常最简单的喝茶法,我当然不经历过这么复杂的喝茶的方法,所以从此在明朝就开始喝的是芽茶,就是茶叶。一直到我们今天,中国人主要喝茶的方式是明朝初年定下来的。


我时常讲就是说这里头可能也有一些其他的比较自然的原因,不只是政策的一个原因。就是宋朝喝茶的方式,到了最后上层阶级讲究的也过分,而且当你不能够达到色香味都有的时候,只是视觉的一种审美的时候,到时候也会走到极端的了。可是不管怎么样,我们讲到日本倒是很有意思,因为从元朝以后就跟中国断了。


日本本身它从南宋学的末茶道慢慢有一个自己的发展。那么而且我们发现最有趣的现象是什么呢,是荣西法师在南宋的时候他学来的末茶道,他写的《吃茶养生记》,你拿来跟宋徽宗写的《大观茶论》一对比的时候,你发现荣西法师写的这部书主要讲的是养生之道。它里头有很多中医的东西,有很多喝茶跟养生有关的东西,而他对于追求这种审美这种美感的这种讨论,还有这些细节讨论的就很少。所以换句话就是说他只是粗略的学了一个南宋的点茶道,然后在日本,自己有一个逐渐的发展。


明朝时,中国饮茶的发展已与末茶道到完全隔离

日本的真正我们叫末茶道发展三个大师。日本人一般来讲说茶道三大师,从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到千利休。其实蛮有意思,这个时间,我觉得很少人讨论他们的时间段,他们时间段是什么时候,他们的时间段是明朝正德年间,差不多这段,成化正德,然后一直到万历。这个时候在明朝,在中国整个的发展饮茶的方式已经末茶道到完全隔离了。而在日本的时候,它自己逐渐发展的是这么一个东西。所以你假如只是从日本角度来讲,你假如说世界上没有中国,世界上历史上从来没有中国的茶道,世界上只有日本,那么你说是日本的茶道的发展倒是有它一个独特性,它的独特性发展得还蛮晚,是到了15世纪,这个是已经是中国明朝发展。


“茶禅一味”的道理在唐代陆羽时已提出

村田珠光最主要强调的一个东西,就是茶禅一味。可是个茶禅一味这个概念,整个这个道理其实在陆羽就已经开始了。而整个中国的寺院茶道,从唐到宋到后来荣西法师到南宋去学的时候,这个就是一个最基本的东西。可是因为中日文化交流断掉了,断了还蛮长的一段时间,一个多世纪两个世纪,因为日本在明朝初年的时候,想要跟中国交往的是中国有海禁政策,后来我们也知道中国还有对于倭寇的这个打击,所以中日关系一直不是很好的。从元朝一直到明朝中叶,关系都是不好的。所以日本它有一定的孤立性,让他自己在慢慢摸索,从南宋茶道在摸索出来,像村田他就会说到,他发现了,好像是他发现一样,重新发现可以说茶禅一道。


武野绍鸥对于日本茶道的建立,最重要的就把和歌把文学引入了日本的茶道,宽广的文化的基础,把文学引入茶,在中国唐宋这根本是很明显的,我们讲的整个宋朝那些诗人根本写茶诗,老早就是这么回事的。可在日本我们要想象它这个情况是比较不同,因为它有孤立性。


等到最后第三个大师千利休就奠定了整个日本茶道后来的发展,千利休讲的和敬清寂这个概念。其实和敬清寂,你仔细想想,基本上就是寺院茶道,而中国已经变了,中国第一是本来就多元,第二是寺院茶道,后来并不是一个最主要的饮茶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主流,和尚喝茶是院里头喝茶并不是中国喝茶主流,中国喝茶主流反而到明朝以后是这些文人雅士所提倡的,我们讲到色香味,这是物质性的,另外就是从这里头得到文学艺术的趣味,那么还有人际之间交往的一些感情交流的东西,这个反而是中国喝茶的一个现象。


所以我们假如真的讲的日本的茶道它很特别,那么它讲的寂,和敬清寂,和敬清中国是一直都比较清楚的,寂是只有寺院茶道的才有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日本茶道的发展到后来它的确独树一帜,也很重要。那么千家茶一直到今天还是日本抹茶道的主流。那么我们知道后来又分了好多不同的派别,不同的流,这些流一般来讲都自己谨守家法,一直传下来。


动乱造成的茶文化交流断裂

所以日本茶道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的时候,整个中国文化很衰微了,中国大乱,清末民初一团乱,慢慢所有饮茶的精神境界,甚至物质性的讲究了,慢慢都丧失的时候,所以当这个时候,整个全球化开始东西文化交流的时候,说西方人就觉得茶道就是日本的,这个其实是对历史整个发展不是完全理解,还有中国文化的整个败落造成的一些印象。


所以我们有时候就要想一想,从唐宋的茶道到后来明清的茶道,这个转折当中有一个是元朝,是蒙古人统治。那么蒙古人的破坏性,其实有一点是破坏了东亚之间的文化的交流,或者我们说中日文化的交流。那么到了明朝初年,明朝好不容易把蒙古驱逐出去之后,想要重新建立汉族的中华帝国的时候,他也很怕。所以我们知道整个明朝海禁政策是一个基本政策,所以这个隔绝还是存在的。我们实际上就讲到明朝说倭寇之乱等等,我们这倭寇其实最主要就是一个走私贸易的问题。因为官方不准许来往,好不容易海疆平定了,不允许这一些变乱的可能性。那么明朝恢复一个农耕大帝国的这么一个系统,所以我们就觉得日本的茶道的整个发展是跟这个脉络是有关的。所以南宋影响日本在寺院茶道方面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迹象。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