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莎老师讲幸福的方法之一幸福的汉堡模型之忙碌奔波型
欢迎收听丽莎老师讲《幸福的方法》,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帮助人们寻找幸福的法门。
《幸福的方法》这本书就是积极心理学家泰勒·本·沙哈尔多年研究的成果结晶,被誉为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幸福课。泰勒·本·沙哈尔是哈佛著名的积极心理学家,他在哈佛开设的《积极心理学》课程成为了选课人数最多的课程之一。
丽莎老师在十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网易公开课上发现了这套神奇的哈佛幸福课,非常着迷的听了很多年,在今天2020年5月12日这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开启幸福的方法分享。
泰勒·本·沙哈尔曾是一名壁球运动员,为了获得全国壁球赛的冠军,经过了5年的艰苦训练。少年时候的泰勒·本·沙哈尔很喜欢吃汉堡,但为了比赛每次都克制住吃汉堡的欲望。
发誓要在获得冠军后,买一大堆汉堡奖励自己。终于在16岁那年,泰勒·本·沙哈尔获得了全国壁球赛的冠军。也如愿的买了汉堡放在桌上,但他却发现自己并没有吃汉堡的欲望。
泰勒·本·沙哈尔曾经一直相信成功后的喜悦可以弥补训练过程中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为了达成成就,之前受的苦都是理所应当的。
事实证明,获得冠军确实让他获得了强烈的快乐,但出乎意料的是,这种快乐也是短暂的。当天晚上当他躺在床上,这种成功的快感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
我们也有类似的体验:
读高中的时候,想着只要高考考好了,考上以好大学,这些苦也就值得了,而考高分的喜悦可能在报完志愿之后就再也感觉不到了;
上大学的时候,想着只要找个好工作,就可以坐享幸福,然而找到工作的喜悦很快就被扑面而来的工作压力所取代。
想得到幸福就这么难吗?
我们总以为,达成某个目标或者实现某个愿望之后,幸福就会突然降临。在这种观念中,我们把幸福当成了一个终点,一旦达到,我们对幸福的追求就结束了,可实际上这个终点并不存在。
这说明什么?说明幸福不是一种状态,不是说达到某个状态后就能获得幸福了。幸福其实是一种能力,是对快乐的感知力。
丧失了对快乐的感知力才是不幸的,与其整天纠结“我幸福吗?”,不如问自己一个更有益的问题:“怎样才能更幸福?”
要想过得更幸福,我们首先要看看自己当前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按照泰勒·本·沙哈尔的“幸福的汉堡模型”,纵轴代表未来,向上为正面影响,向下为负面影响,横轴代表现在,向右为正面影响,向左为负面影响,划分出四个象限,代表四种人生模式:忙碌奔波型、享乐主义型、虚无主义型、感悟幸福型。
一、忙碌奔波型
追求实现未来的目标,痛苦的过程是获得未来幸福的必由之路。
这样的人坚信“要成功就必须以经历痛苦作为代价”,把幸福当成了终点,辛苦地追求着,认为只要到达了某个状态,就能更幸福。
蒂姆是个别人家的好孩子,从上学第一天开始,家长和老师就提醒他:上学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绩,长大后才有好的未来。然而没有人告诉他学校也是个可以获得快乐的地方,学习本身也可以是一件令人开学的事。
蒂姆接受大人的价值观:成绩是成功的唯一标准,虽然他不喜欢学校,还是努力学习,当获得好成绩时,父母和老师表扬他,有同样观念的同学非常羡慕他,让他一次次安慰自己“等考上大学后,一切都会变好的。”
终于考上心仪的大学,拿到录取通知书时,蒂姆激动的落了泪,他郑重地告诉自己可以享受幸福了。然而好景不长,很快蒂姆被周围的同学都是最优秀的学生,如果无法击败他们,将来如何找到理想的工作呢?
蒂姆继续忙碌奔波,等大学毕业如愿被一家著名公司的录用,找到一份好工作后,他再次兴奋地告诉自己,可以享受生活了。但这份每周需要工作80小时的高薪工作让他倍感压力,他继续安慰自己:小小的牺牲没有关系,只要努力工作,职位就会提升,就可以享受生活了。
就这样蒂姆在学校是优秀的学生,在知名公司做合伙人,和家人住在豪宅里,开着豪车,有用不完的钱,朋友们把他当做偶像,教育孩子也是以蒂姆为榜样。但他并没有感受到丝毫的幸福,一点也不快乐。
虽然蒂姆是一个不快乐的忙碌奔波型的人,但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每周工作80多个小时人,他们对工作报以极大的热情,完全自觉地投入到工作中。“忙碌奔波型”的人跟这些人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不懂得享受正在做的事情,坚守着“一旦目标实现,就会开心快乐!”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忙碌奔波型”的人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目前有社会文化造成了这样的信念:既只关注结果,不在乎过程。社会只褒奖成功的人,而不是正在努力的人。
忙碌奔波型的人错误地认为成功既是幸福,坚信目标实现后的放松和解脱是幸福,因此他们不停地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
忙碌奔波型的人在达成目标后,放松的心情并不是幸福,而是幸福的假象,它来自于压力和焦虑的消除,无法长久维持,因为它本身就是与负面情绪共生的。
回想一下:我们是否也有在某一段时期,曾经忙碌奔波,如果有,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给自己一些建议。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