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内外
独坐敬亭山
李白 唐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游敬亭山诗
谢朓 南朝齐
兹山亘百里。
合沓与云齐。
隐沦既已托。
灵异居然栖。
上干蔽白日。
下属带回溪。
交藤荒且蔓。
樛枝耸复低。
独鹤方朝唳。
饥鼯此夜啼。
渫云已漫漫。
夕雨亦凄凄。
我行虽纡组。
兼得寻幽蹊。
缘源殊未格。
归径窅如迷。
要欲追奇趣。
即此陵丹梯。
皇恩竟已矣。
兹理庶无睽。
郦师点拨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郦师来启蒙,不亦乐乎。
同学们好,我是你们语文启蒙的郦波老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大诗人李白的一首短小的五言绝句——《独坐敬亭山》。李白曾经七上敬亭山,而他这首独坐敬亭山是千古传颂之作。
诗云: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我们来看第一联,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你看那高飞的鸟儿,飞去远方无影无踪,而天边的孤云也在独自飘去,仿佛自在悠闲。众鸟与孤云,虽然不是生动的形象,但诗人独坐之时,鸟飞云散。很明显,这种语境中有着无情的内涵。就像爱酒的李太白也曾经慨叹,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既然鸟和云都是无情而不相亲的,那么又有谁能来安抚诗人那颗孤寂、玲珑的赤子之心呢?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你看看,李白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彼此之间永不相厌。大概也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这个答案实在是意料之外,但回头一想却又是情理之中,想来妙不可言。想来大词人辛弃疾后来的那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大概也是从这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中得到的灵感吧。一般解读这一联名句都是说诗人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拟人化,体现了李白的想象之妙和用笔之奇,是一种诗词中极高的修辞手法。
不过李白之所以能写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最伟大的地方,其实并不在于他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而在于他真的找到了山水的灵魂。读完这首诗,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李白笔下其实并没有具体地写敬亭山秀丽的山啊水啊,也并没有描写山上的亭台楼阁,是因为敬亭山没有什么特别要写的吗?并不是。敬亭山被称为江南诗山。在安徽的宣城,原名是昭亭山,敬亭山属于黄山的支脉,最高峰不过317米,但山不在高,却有仙名。
思考探究
对比一下李白的这首《独坐敬亭山》和柳宗元的《江雪》,你更喜欢哪一首,并给出理由。
先生也想上五六年级的语文启蒙课,但是时间太紧张,我们也可以多听其他年级的课啊。我们家小朋友也是五年级,四下,七八九年级的课,咱们也反复听。做笔记。还得感谢先生的大爱。
相看两不厌,唯有山与水,仁者爱山智者乐水。
老师好!“看”字在韵脚上要读平声,在“二四六”的位置上要按粘对的要求读相应的平仄,那如果落在“一三五不论”的位置上,但是按照粘对规则应为平声的时候,需要把它变为平声吗?比如杜甫的“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另外还想问一下“夫”这个字,作语气助词时价值异读为fu二声,如“岱宗夫如何”,那是所有作语气助词的时候都读fu二声吗?比如“逝者如斯夫”,“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若夫淫雨霏霏”,“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想要朗读背诵古诗文而又不想重复错误,音韵就是个绕不开而必须直面却又经常搞不清的问题。老师辛苦了!
老师您好 相看是看。两不厌是数字二吗 两不厌的两是什么意思?是敬亭山有两个地方不厌吗? 望老师解答
老师为什么不上五六年级的课呢
清_如許 回复 @無解语: 老师工作繁重,若五六年级的课全上,定是忙不过来啊。我想大概在下学期开学前老师会上五六年级的课吧。
老师性情温润如玉,但是很想看老师练武术的英姿。
希望先生能在评论区回答问题😄
独坐敬亭山 李白 唐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游敬亭山诗 谢朓 南朝齐 兹山亘百里。 合沓与云齐。 隐沦既已托。 灵异居然栖。 上干蔽白日。 下属带回溪。 交藤荒且蔓。 樛枝耸复低。 独鹤方朝唳。 饥鼯此夜啼。 渫云已漫漫。 夕雨亦凄凄。 我行虽纡组。 兼得寻幽蹊。 缘源殊未格。 归径窅如迷。 要欲追奇趣。 即此陵丹梯。 皇恩竟已矣。 兹理庶无睽。
老师就是相看两不厌,为什么看不是读四声,而是读一声啊?
郦老师您好!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里的“只”为什么不能用“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