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仁?仁者无敌
毫无疑问,仁是《论语》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整部论语中,一共有58条里面,讲到仁。但是从这58个地方,我们整理一下,是不是能够清晰地描述出孔子心中仁的概念?还真不是这样。但是,我们还是要归纳总结一下。
第一,我们首先看,孔子心目中,谁是仁人。
孔子眼中的仁人,在论语中孔子认可的仁人,有7个人,第一个是他自己的弟子颜回。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第二个孔子认可的仁人,是管仲,管仲比孔子的时代早160年,管仲是个改革家,是个现实主义的政治家,管仲提高了齐国的军事、政治、经济实力,保护了周以来的文化,孔子在开始的时候,说管仲不知礼,但是后来,孔子认为管仲是仁人。这种转变非常值得大家深思。
14.16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ju,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14.17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pi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然后,孔子认可的仁人,是殷商时代的几位先贤,伯夷、叔齐,微子,箕子,比干。伯夷、叔齐是商朝属国的国王继承人,是商纣王的臣子,微子是纣王哥哥,箕jī子、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 。他们五个人,在周朝灭商的过程中,有一系列的复杂的政治表现,孔子认为他们做的对,认为他们是仁人。
7.15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18.1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第二,什么是不仁
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不仁)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心理不平衡的人,肯定是不仁德的人。
17.21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通过上面三段话,我们看出,孔子认为,首先,不孝,就是不仁,巧言令色是不仁。还有呢,没有一种积极乐观的,平稳的心态,是不仁。这三种不仁的表现,是一票否决,只要有其中一样品质,就肯定是不仁了。 而仁则相反,需要具备很多的条件才是仁,但是只要有不孝,巧言令色、心理不健康,没有一种积极平和的心态,三个里面有一条,就是不仁。
第三,我们看看有哪些是别人认为是仁了,但是孔子并不认可是仁的事情和人。
5.8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5.19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14.1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 好胜、自夸、怨恨、贪婪。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孔子认为自己的弟子子路、冉求、公西赤,都具备一定的行政能力了,但是还是没有达到仁的境界。令尹子文和陈文子达到了忠和清的境界了,但是也没有达到仁的境界。一个人克服了自己性格中,好胜、自夸、怨恨、贪婪的特点,是不是仁呢?孔子说,很难得了,是不是仁我不知道。其实还是不认可。
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什么意思,就是全民医保,免费教育,全民最低收入保障,西欧的高福利国家的样子。孔子认为这不止是仁,简直是圣了,是圣明了。但是恐怕尧舜那样的圣君都做不到吧?其实孔子认为,物质上的普施,并不是仁。仁道的社会,在于制度的建立,理想的建立,已欲立而立(制度)人,已欲达(思想)而达人。
第四个问题,我们总结一下,仁的表现有什么?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6.2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6.26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7.34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9.2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3.27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14.4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15.9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8.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仁的表现有很多的方面。仁者,首先是一个心态积极乐观,平和的人,典型的就是颜回。仁者不忧。仁者有明确的是非观念的人。相反,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仁者是勇敢的人。仁者是不多说话的人,刚毅木讷。仁者是勇敢,担当的人,仁者必有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第五个问题,孔子的弟子们怎么认识仁?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的这个认识很重要,孝悌是仁德的根本。
19.6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夏说:“广泛学习各种知识,坚定自己追求真理正义的信念,在切身的实践中不断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最终就会得到仁的真缔。”子夏的这个说法,是在说,只要不断地追求真理,最终就能得到仁道。
第六,最后,我们讲一讲,孔子对仁的正面的论述。
大家知道,弟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经常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论语中,弟子问仁,有樊迟问仁三处,子贡问仁一处,颜渊问仁一处,司马牛问仁一处,子张问仁一处。
樊迟问仁。 孔子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6.22
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12.22
樊迟问仁。孔子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13.19
子贡问仁。孔子说“夫仁者,已欲立而立(制度)人,已欲达(思想)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30
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1
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12.2
司马牛问仁。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12.3
子张问仁。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7.6
孔子自述其志,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26
“我的志向是希望全天下的老年人得到赡养和关心,安心地度过晚年时光。让全天下人建立起诚信,朋友之间互相信任。让全天下的年轻人得到教育和爱护,健康成长。”
这一大堆,我们总结一下。
仁是什么:
第一:爱人
第二: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三,已欲立而立(制度)人,已欲达(思想)而达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第四:恭宽信敏惠。
第五,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第六,吃苦在先,享受在后。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第七,少说话。
孔子从很多个侧面,描绘了他心目里面的仁。我们前面讲过,仁的要求很多,可是不仁呢,三条里面(不孝,巧言令色、心态不好)有一条,就一票否决了。仁有很多的必要条件,但是不仁,有三条充分条件。
通过我们的总结,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对于孔子的仁道,有了比较多得一点了解?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但是我现在,还想不太明白,孔子所说的,仁道的各种内在的要求,外在的表现,是怎样用忠恕之道贯穿起来的,我没有想得很明白,希望有明白的朋友指点我。
能不能骂他。打着别人旗号
大彭_no 回复 @惜缘_it: 能
打别人的旗号/讲仁者无敌
太厉害了!梁老师!
学习了👍👍👍
真不容易,做农业的这么喜爱论语
壩東老梁讲论语 回复 @合内外之道: :-D
金灿荣
好
好
哈哈
原来不是老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