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孙子兵法丨大战争观与我们观察问题的逻辑

9-1 孙子兵法丨大战争观与我们观察问题的逻辑

00:00
23:19




正文

如果我们总结在人类的历史上最有名的兵书,一般来讲是两本,一本是中国的《孙子兵法》,这个应该是享誉国内外。第二本就是一个德国的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斯《战争论》。《战争论》是19世纪的书,(是)对整个的人类的关于战争的思考,也有很大的影响。《孙子兵法》和《战争论》相比的话,《孙子兵法》是春秋和战国之交的,两千多年以前的,而《战争论》是在19世纪。那么从它们所描述的内容来看,从对战争的这种宏观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战争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的关系来看,《孙子兵法》讲述的更胜一筹。克劳塞维斯的《战争论》是从具体的战斗和战役战术的这个角度论述的比较多,缺少对整个战略宏观的一种考察。《孙子兵法》在整个世界的范围内,它不仅销售量广,而且各个行业里面对《孙子兵法》都比较推崇。包括一些商业企业家,或者是从事管理的人也特别喜欢看《孙子兵法》,目的之一就是希望从《孙子兵法》中间抽取智慧,来思考如何用于自己的企业管理、企业营销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孙子兵法》的智慧绝不局限于对战争本身的思考,而且具有一个普遍的意义。因为智慧可以用在战争上,也可以用在其他的事情上,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学《孙子兵法》这本书,应该说从具体的战争的角度升华出来,来探索《孙子兵法》背后可以用在社会方方面面的智慧。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孙武他出生在公元前的546。去世是公元前的471年,历史记载他的年龄大概是七十五岁。他出生的这个地方是山东省的广饶,孙武出生的年代,和孔子几乎是同时代,因为夫子是公元前551,孙武是公元前546,也就是小几岁,去世的年代也差不多。孙武他代表的是军事方面,可以称为“武”。而孔子比他稍微大几岁,那么他代表的是一个“文”。所以有人就说,山东这个地方既产生文的圣人,也产生武的圣人。


孙武他出生的地山东广饶,就是今天的东营市,如果按当时的地域划分的话,属于齐国。但是当时的齐国领导人员不是很争气,尔虞我诈,宫廷的内斗,政治的混乱等等,这些非常不好的现象,对孙武产生了一种影响,孙武非常厌恶当时齐国政治的腐败。于是很小的时候,十八岁左右的时候,他就离开了齐国到了吴国。以江苏太湖,附近所形成的地域就是吴国。如果再往南到了浙江就是越国,从吴国再往西,实际上就是楚国。


吴国鱼米之乡,农业生产也是比较发达,到了吴国以后,孙武专心于读书。吴国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军事家,叫伍子胥,伍子胥就通过言谈举止,了解孙武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于是伍子胥就多次向吴王去举荐,希望吴王能够重用孙武。反复举荐下,吴王就决定召见孙武看一看,而且这个时候,孙武已经把他写的书《孙子兵法》十三篇,已经成型了,然后就拿给吴王看。吴王看了以后觉得孙武讲的不错。但是吴王一个想法,说孙武写的这个东西是不错,他是不是一个耍嘴皮子的人?是不是一个空谈兵法的?战国时期有个著名的故事,叫赵括纸上谈兵,害人不浅。于是吴王就考察他就让孙武现场做一番表演。当时吴王手下有一百八十个宫女,于是吴王就让孙武带着这一百八十个宫女,通过操练操练,看看孙武的兵法如何。实际上吴王的这个行为一方面是要考察孙武,另一方面有点不庄严,因为对于一个军事家,你给他一帮穿着艳丽的小宫女去训练有点不严谨,甚至有点轻蔑。孙武就领了这个命,去训练这一百八十个宫女。


打仗的时候,就是部队的整齐划一、令行禁止,比如擂鼓就得前行,鸣金就得收兵,将帅一令那军令如山倒,整个整齐化一的时候展现出将士的战斗力来。所以我们有一句话,叫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我们一般的知识分子,喜欢有独立的思考,我这个那个,打仗不行的,如果说每一个战士都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将帅再聪明、再伟大的战略,一个个所谓的独立思考不听从将令,部队没有任何战斗力。所以他必须是令行禁止、整齐划一。可是这个小宫女,平时在吴王面前穿着又艳丽、又漂亮,打情骂俏,这种生活方式都习惯了,一旦这个擂起鼓来让她前进的时候,又是发嗲,又是嬉戏,应该说是非常不庄严。这个时候孙武厉害,这个时候孙武怎么办呢?当时就命令(把)带头的那两个宫女当场斩了。这一百八十个宫女,斩了两个领头的人,而且领头的是谁呢?实际上是吴王非常喜欢的宫女。这一斩剩下的这些人真是吓得魂飞魄散。这个时候孙武擂鼓前行,整个部队整齐划一,整个士气给显示出来。这个时候孙武就跑到吴王面前,说吴王请您检阅。这个时候吴王是没有心思检阅了,因为他最喜欢的两个女孩子被斩杀了,吴王应该说是非常难受,就没想到孙武这么去做。但是孙武这么一做也给了吴王一个警醒,孙武确实是个了不起的人。


后来孙武受到了重用。在重用的时候,吴国和楚国之间发生战争的时候,在孙武的指挥下,当然还有伍子胥等等齐心协力,实际上是把楚国打得大败,甚至一度攻入楚国的首都。那么孙武本人,绝对不是一个耍嘴皮子的所谓的军事理论家,他是一个有实实在在的军事指挥才能的一个战略家和军事家。


我们刚才就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孙武的一生以及他的一些事迹。那么我们在介绍《孙子兵法》的时候,我准备抽两三次课给大家做一点分享。这个《孙子兵法》,它和克劳塞维斯的《战争论》比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孙子兵法》对战争的思考,有一个非常宏大的格局,这个格局和我们中国人观察社会有关。举例子,我们中国人观察问题和西方人比有个什么特点,我们中国人总是把一个人或者一个问题放在整体里面看,甚至放在天地宇宙里面看,这是我们中国人特点。而西方人的思维特点,喜欢就某一个问题点上进行聚焦。西方就容易产生逻辑学、法学、政治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因为你在某一个点上聚焦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个一个分类的学科。而中国人把人,或者把某一个问题放在天地宇宙中间看,这种大的或者整体的观点,容易产生一个整体性的哲学。那么《孙子兵法》他在谈战争的时候,他绝对不是就战争谈战争。所以你看克劳塞维斯,他的名字就叫《战争论》,他就谈战争,可是《孙子兵法》不是。大家看《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讲到,“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生死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查也”。也就是说真正谈兵的时候,或者谈战争的时候,它不是就战争本身来看,它是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一句话,战争是要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兴衰荣辱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单纯的考虑战争打得赢还是打不赢。这个话是非常非常深刻的,我随便举几个例子,比如日本偷袭珍珠港,我们就局限在珍珠港这场战役的角度,他赢了没有?他赢了。偷袭珍珠港,他的飞机群始终是低飞,某种程度上是逃避了美国的侦察。到了珍珠港以后狂轰滥炸,给美国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这是从战役的角度。可是如果从“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来看,偷袭珍珠港这种行为,如果放在整个日本的国运,从这个大的角度来看,应该说是日本招惹了二战期间最不能招惹的对手美国。那么你招惹美国以后,使得美国对日本宣战,大家知道他的灭顶之灾就来了。这就叫你在局部的问题上看,这个战役可以打胜,但是在某个整个战略上来讲,是已经输了。比如中国近代中日甲午海战。实际上在甲午海战之前,中国的整个海军建设已经提上日程。可是中日甲午海战这一战,战的结果是什么呢?几十年的海军建设的努力付之东流,全军覆没。实际上,真正结果不是说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实际是整个大清整个国运一下子被摧毁掉了。从甲午海战以后,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什么?全世界几乎没有一个列强会把中国当回事。所以1895年甲午海战之后,《马关条约》就来了,整个列强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对中国的租借港口,租借租地,瓜分中国的势力范围。包括1900年八国联军,后来1901年《庚子赔款》,《辛丑条约》,都来了。也就是说我们真正考虑战争的时候,绝对不是就战争本身,而是放在整个国家的生死存亡,放在整个国际的大战乱里面去看。


比如说我们台湾问题。我们一般的年轻人一张口要打,实际上台湾问题本身不是打不打那么简单,一旦台湾久拖不决或者台独,肯定要打,这是我们这个反国家分裂法里面都讲的很清楚。可是朋友们要注意,一旦动手的时候,它是牵动的整个世界格局。那么中日关系、中美关系一系列的地方都是需要考虑的。所以一个真正的政治家不是简单的一拍桌打,也不是说简单的经过计算,我们有一千门火炮,他们有六百门火炮,我们有一万发导弹,他们没有导弹,不是这样来计算的。真正的战争,《孙子兵法》讲的非常好,“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查”。有些时候形势所迫非打不可,有些时候不是轻率可以打的。那究竟打与不打,《孙子兵法》给出的思考就是,把战争放在国运,放在整个国际形势里面去考察,来权衡它的得失,权衡它的可能性、必要性、正当性,只有权衡完之后才能做出决断。我认为这种对战争的分析,体现了中国的智慧,这种智慧就是中国人总是要把一个人放在天地宇宙中间来看,而不是单纯的看待战争。


那么如果更进一步,一个战争到底要不要打?《计篇》里边孙武又做了一个具体的分析说“故经之以五事,教之以计,而索其情”。一个战争要不要打,就要从下面五个方面进行分析,而且对这五个方面要经过甚深的考量和分析。经过几方面考察之后,才能决定这个仗到底打不打。哪几方面呢?大家看,“一曰道”,第一个角度就是从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真正这个仗要不要打,除了放在国运,放在整个国际形势里面看之外,具体打仗的时候,还要考虑至少是五个因素。第一个就是道,《孙子兵法》讲的是“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孙武说的是这个道,就是考察老百姓和领导人是不是同舟共济、上下同心,是不是可以同甘共苦,可以共生死、同患难。如果说将士,或者说老百姓愿意和国家生死与共、风雨同舟,就可以打。这个道更多的讲的是战争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就是这个仗是不是得民心。这一点毛主席看得是非常正确、非常准确。日本仗恃着近代以来成为亚洲最发达的现代化国家,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7年卢沟桥事变,掀开了全面的对华战争。当时由于日本是亚洲最发达的国家,它在进攻中国的时候势如破竹,那真的是一日千里。在这个时候,在中国人中间,以汪精卫为代表的就是投降派,他们认为中国是肯定打不过日本。主张干脆投降算了,这一批人应该说势力也是比较多。另外一部分人,就是倚仗着有美国所谓的支持,有美国最先进的武器,天真的以为可以迅速的打败日本,这个时候毛主席是怎么判断?请大家读一篇文章,叫《论持久战》,毛主席就非常清楚的指出,说现在的中日之间的战争,是一个什么样的战争,把性质搞清楚。中日之间的战争是发生在二十纪三十年代的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正义与非正义的战争。毛主席的给它定性是非常清楚,那中国是反侵略,反侵略就是正义的,日本进行的是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毛主席的结论就是因为我们进行的是反侵略战争,是正义的,所以我们不仅得到国内老百姓的同仇敌忾,得到老百姓的最广泛的支持,而且可以得到国际上的友人的支持。这个就是道,道代表什么?道代表这个战争的合法性和正当性,这个战争应该打、必须打,而且这个打得民心,得到人民的支持,得到国际的支持,这个就是道。所以我给大家报告,这个道就解决的正当性。而日本他公然的侵略中国,这种倚仗着自己兵强马壮,现代化的程度高,穷兵黩武,公然的侵占其他的国家,这是非正义的,这就是不合道的,不合道就早亡嘛。所以毛主席最后在持久战的结论就是,中日战争经过防御、相持和反攻三个阶段,胜利一定属于中国。那么中国既不会亡国也不会速胜,一定是个持久战。这是毛主席在《论持久战》里面得出的结论。


第二个,孙武讲的打仗就是靠的天。这个天考虑的是什么呢?实际上是阴阳、寒暑、时制。拿破仑这样一个不可一世的人,在打俄国的时候,就没有注意到这个天。当时法国的部队,拿破仑率领到了俄国的时候久拖不决,而且遇上严寒的天气。实际上当时已经不是俄国怎么消灭法国了,是法国的部队在极其严寒,而且不适应的环境里边,他自己活下去都变得很艰难,所以战争的结果,一场战争使得拿破仑大败。


今天,虽然现代化的武器很高也是考虑到天。如果说天不好的话,气象、气候,这些对战争的影响都是比较大的。最典型的一个小故事就是《三国演义》里边讲的诸葛亮借东风,赤壁之战的时候。当时周瑜想到了火攻,但是在冬天刮的风都是北风。用周瑜的话说,你如果用火计的话没烧了曹操的战船,把自己给烧了。但是诸葛亮这个人他懂得这个二十四节气,他知道一般到了冬至以后,冬至一阳生,别看那么冷,实际上就是一阳生的时候,一定会表现为东南风,不敢说天天刮,东南风会出现,因为节气到了以后,它就会出现了。所谓的借东风,不是借不借的问题,是整个气候到了以后必然表现出来,那个就是天。


第三个就是地。地是什么?地者就是远近险易广狭死生。比如说我给大家讲一个事情,平型关伏击战。当时林彪和聂荣臻带领的115师,为了配合忻州忻口战役,平型关是两边都是山,中间一个狭小的通道,适合打埋伏,所以这就是地。林彪和聂荣臻就命令八路军的战士在平型关两边的山上做了埋伏。而且是老天帮忙,下雨了。有人讲下雨怎么帮忙呢?因为黄土经过大下雨,滴滴嗒嗒的水点,把这个泥浆给溅起来,都溅到我们八路军埋伏的同志们的身上去了。八路军的战士彼此一看都想笑,为什么?都是泥人了,谁也看不出来谁,你再往山上看,你丝毫看不出来埋伏。所以看起来是一场雨,其实是帮了八路军战士。整个日本的师团有几百辆车,是一个后勤的运输部队。结果当然我们取胜,付出代价也是比较大。当时打完之后应该说日本开始还是慌张了,八路军战士冲下去以后,实际上就想着庆祝战争的胜利了。突然被打散的日本的部队迅速组织反击,给我们带来一定程度的伤亡。这个事情后来给林彪一个极大的教训。就是林彪、聂荣臻同志就看得出来,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日本,他为了准备这个战争,应该说做了非常艰苦的训练,被打散以后,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的组织反击,就这一点上应该说让八路军战士吃了亏,同时也看得出来就是日本这个国家不可小觑。


四曰将,“将者智信仁勇严”,将是考什么?军队的领导人。将熊熊一窝,兵熊熊一个。将如果不行,那就坏掉了。朋友们,如果说一把手将厉害,他能有效的调动社会资源,应该说这个效果大不一样。将从哪几方面考察呢?“智信仁勇严”实际上是考他的德行、智慧、能力,包括他的方法,会不会带兵。在打仗的时候,这个识将特别重要,我们说赵括纸上谈兵,那就是赵国不识将,你用的这个人,他根本没有实际战争的才能,只是纸上谈兵,最终赵国毁于一旦。那当时赵国有一个人廉颇,廉颇这个人他虽然军事理论不会夸夸其谈,但是真会打仗。企业管理也是一样,一定识人,一定要把人用在他最该用的地方,朋友们这就是四个字,人尽其才。


下面还有一个就是法,是“曲制官道主用也”。这个法它其实讲的就是管理的方法,包括制度,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和管理方法,让整个队伍纪律严明、令行禁止、整齐划一、说到做到,这样整个部队的力量才显示出来。所以,孙武最后结论就是“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作为一个战争的统帅和领导人,最该考虑的几个因素都没有考虑,这个打仗是行不通的,叫“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不知道的人肯定吃大亏,知道的经过仔细的权衡考量之后,才有可能成功。


讲《计篇》实际上就是给大家表达孙武这个人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军事理论家,而且是个实干家,他是一个真能打仗的人,是一个在军事上知行合一的人。再就是他对战争的看法,和克劳塞维斯的《战争论》有一个明显的不同,他不局限于战争本身,而是(把)战争放在整个国运和整个国际大形势去看,这一点是中国人的智慧。具体考查战争的时候,又从五个角度来看,应该说这体现了孙武的大战争观,这种把战争放在宏观的整体里面去看,这种考量才让我们更好的看清战争、把握战争,从而通过战争达到自己的战略意图。 

已购课程用户请添加助教微信:hzxt06,和郭老师群内互动交流


已购课程用户请添加助教微信:hzxt06,和郭老师群内互动交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犇亿

    我没读过兵书,更谈不到读兵书经典,自然也不可能懂得用兵之道,所以对于近年来西方对我中国不断挑衅,我国的态度及应对之法,也无法洞明。听了郭老师对于《孙子兵法》的解读,隐约之中有了点点体悟。中国人爱好和平,不愿打仗,但是从来不怕战争。几百几千年来,虽几经外敌凌辱、历经磨难,但是中华民族依然心怀大爱、视天下为一家、视人类为命运共同体,一场新冠疫情来袭,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做法就是证明。所以,中国不轻易动武,是尊重生命和人权、是重视国运的上上兵法,除非逼不得已,为自卫而奋起反抗、刀兵相见。为正义而战,自助者才能得人助和天助。郭老师的讲解让我明白个道理:战争和管理,都要占据道义的制高点,有“道”再谈“术”!

  • 听友201156663

    感恩圣人,更感恩郭老师把圣人的智慧讲给我们!战争是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要和国运连在一起。要是不的已,也得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 静静燃烧

    战与不战皆在国运。

  • 靜心寂寂

    第一次系统的听《孙子兵法》课程,但是对他的内容还没有完整的拜读,所以感悟不是很多。总而言之,一场战争要师出有名,才会明正言顺,也就是要占天时地利人和。感谢老师的精彩分享。

  • 蝶舞浅夏i

    我明白了!大战关于我们观察问题的逻辑!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 清荷_3d4

    感恩老师!祝老师健康!快乐!

  • 1373602ntgt

    战争的目标不是战争本身,我们要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战争。并且要对战争的要素进行考量,更好的打赢战争。

  • 听语默

    孙子兵法,一直想读却没读,正好借此机会了解一下。感谢郭继承老师!

  • 1386053lweu

    郭老师 什么时候讲讲鬼谷子

  • 清荷_3d4

    热爱和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民最美好的心愿!祈愿世界永远和平!世界人民团结一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