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雍正配得上另辟清西陵吗?古今看法大相径庭

72 雍正配得上另辟清西陵吗?古今看法大相径庭

00:00
23:21

【背景】


公元一七四二年,乾隆七年五月二十八日,经过七个半月的雕刻,工匠在雍正皇帝的圣德神功碑上,镌刻下了最后一个文字。至此,雍正泰陵的大碑楼正式竣工,两座巨大的石碑上,用满、汉双语刻下了煌煌近五千字的文章,对雍正皇帝的一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当然了,这碑上面就算是想找负面的评价,也没地方找去,因为圣德神功碑是皇家对帝王历史地位的评价,一家人怎么可能说两家话呢?


【正文】


不过如果因为这个性质,我们就认为圣德神功碑文纯属阿谀奉承之词,对于历史的研究毫无价值,那也是不对的。打个不大恰当的比方,皇帝陵寝前面的这篇碑文,就好比是现在的人死后,官方给他发的讣告,大家有兴趣的可以上人民网上去查查,网站有个专栏,专门就放这些内容。你会发现,这讣告的格式都是千篇一律的,先是介绍生卒年月,然后是说他做了什么事情,最后一部分是官方对他的评价。圣德神功碑文虽然不是讣告,但是它在格式上也是同样的道理,是对帝王一生功绩的总结。从这里头,咱们不光能知道一个皇帝在位的时候都做了哪些事儿,还能看出来在后世的统治者眼中,墓主人做过的哪些事儿是最值得他们肯定、最让他们赞赏的。


介绍完圣德神功碑文是怎么一回事儿,我们把话题说回清西陵身上。大家知道,雍正的泰陵是清西陵的首陵,是他在位时力排众议的结果。按照历史上修筑皇陵的制度,祖宗埋在哪儿,后面的皇帝就应该跟着葬在旁边,这叫“子随父葬,祖辈衍继”,打商、周时候起就这个制度。清朝顺治皇帝的孝陵之所以没跟努尔哈赤、皇太极在一块儿,那是因为在他在位的时候清朝入关得了天下,把首都迁到了北京,而努尔哈赤的福陵、皇太极的昭陵都在关外的盛京,如果顺治还跟着他俩葬到关外,那清朝后世的皇室每年光为了祭祖的事儿,就得折腾上个把月的时间。所以说,顺治在唐山遵化开辟清东陵,这是合情合理的,于制度无碍。


但是雍正就不一样了,他拿不出一个强有力的理由来,说明自己为什么要跑到保定易县另辟陵地。从程序上看,雍正开辟清西陵是因为东陵的风水不好,之前在那边选过一个九凤朝阳山,可是后来发现那地方风水也不行,雍正是在无可奈何之下,才选择搬到了易县的。但这种说法也没那么站得住脚,毕竟孝陵附近就那么多的地方可以选,当初给顺治选的时候把最好的地方拿走了,剩下的多多少少肯定都有点儿问题,他父皇康熙的景陵,不也是渗水严重吗?后来他儿子乾隆在东陵修了裕陵,地宫也有渗水的问题,人家俩人怎么没说因为风水不好,就抛弃父亲、抛弃祖先,到别的地方选好风水呢?


于是乎,现在有很多人就说,雍正这样做是逾越祖制的,他不应当这样做,而且还列了很多历史上雍正的举措,说他推行的很多政策损害了士绅阶级的利益,所以那些官员都恨透了雍正,也认为他不配另辟一片陵区。不过网上还有另一种观点,认为雍正实际上是清朝最好的皇帝,因为他对老百姓好,推行了摊丁入亩制度,减轻了贫农的经济负担,还废除了长期存在的贱籍制度,给了许多被视作“jian民”的人合法身份,从这个角度看,雍正给自己另辟一块陵地是当之无愧的。那对于这个问题,古人是怎么想的呢?


从历史上看,雍正废除贱籍这一政策的重要性,那肯定是无可非议的。在中国古代,“jian民”的社会地位最为低下,没有独立的人格,从事的都是奴仆杂役这些为人所不齿的工作。最没有人性的是,这个制度就像印度的种姓制一样,一旦入了贱籍,子孙后代就都只能是jian民,永远被人歧视。


直到雍正掌权,这些人的命运才得到了改变,他豁免了乐户、丐户、伴当、暨户等多种jian民的贱籍,让地方政府给予他们良民的身份。从人权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现在的很多人在读雍正朝的史料时,也对他的这一举措颇为赞赏,认为这是雍正的最大功绩。

 

可话说回来,我们现在高度赞扬雍正废除贱籍,是因为我们有了尊重人权的观念,认为这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大举措。但是在当时,雍正的这个做法充其量是个“德政”,锦上添花固然足够,却不是赞扬他是一个好皇帝的核心论点。

 

那么,什么才是古人眼中的好皇帝呢?我们回过头来看乾隆给父皇立的那块圣德神功碑就知道了。

 

乾隆在这篇碑文里面,开头没有直接夸他父皇雍正,而是先说了句“洪惟我圣祖仁皇帝……六十有一年,实兼开创与守成之事”——圣祖仁皇帝不是雍正,雍正的庙号是“世宗”,谥号是“宪皇帝”,乾隆在这儿称赞的是自己的爷爷康熙。大家都知道,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此期间,他擒鳌拜、削三藩、平台湾、三征噶尔丹,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

 

这就奇怪了,明明是给雍正歌功颂德,为什么开头先提的是康熙呢?因为自汉朝以来,古代帝王提倡的是“以孝治天下”,百善孝为先,做臣子的要孝敬皇帝,那皇帝本人也要孝顺他的父皇。所以碑文接下来就用了大段的篇幅,来描述雍正是怎么孝敬康熙的,大大称赞了雍正在潜邸时对康熙的孝顺,在康熙死后服丧是多么的恭谨。

 

碑文还说,雍正的执政都是沿袭了康熙的祖制,至于那些稍有变动的地方,不是不孝,而是为了把事情做的尽善尽美——实际上,因为康熙晚年倦怠,吏治败坏的现象很严重,雍正即位后,费了很大的劲儿才把这个势头给遏制住,这绝不是什么稍有变动。乾隆这样说,纯粹是场面话,是因为他打心底里想效仿的是爷爷康熙,但是又不能说自己的父皇做得不对,更不能说康熙的不是,所以干脆避重就轻,两不得罪。

 

那说完了雍正的“孝”,接下来说的是什么呢?是不是该说现代人交口称赞的雍正的这些个改革政策了呢?不好意思,还是没有。碑文在这里又是用了大段的篇幅讲场面话,说雍正在遇到发大水、干旱这些天灾的时候,总是先自我责备,说这是我的德行不够,才招致了上天的惩罚啊!因此,雍正经常下旨赈济灾民、减免赋税,与民生息。

 

这叫什么?这叫典型的迷信。的确,这些灾害是天灾,但是那是气候的问题,跟品德有什么关系?皇帝坐在龙椅上自责一番,难道就能缓解灾害了吗?古人还真就是这么想的,所以遇到这些事儿的时候,一定要搞隆重的祭祀活动,祈求上天的庇护。这些面子工程,叫做“仁”,皇帝给老百姓减免赋税、修缮水利,这些是“仁政”,是“仁”的延伸,所以写碑文的时候,这里的篇幅也不能少。可是这些事情,本来就是统治者该做的,你如果不搞基础建设,不给百姓一口饭吃,那人家就要揭竿而起,造你的反了!这种等因奉此的例行公事,在现在看来也不值得被大书特书。


讲到这儿,不用我说大家也能猜得出来,碑文说了半天雍正的“仁”之后,还是没说到我们看重的那些改革举措。接下来,文章又絮絮叨叨地讲雍正是怎么宣扬礼教,尊重读书人的,这说的是“礼”,就是古代的礼法,也是古人非常看重的部分。然后着重强调了雍正怎样优待宗室,对内对外用兵如何战无不胜——说实话,这两个方面雍正还真没什么好称赞的,兄弟因为争储不和,这个大家都知道;雍正朝对外用兵,那战果顶天儿了说也只能算是差强人意,和康熙、乾隆都没法比。但是这些都是古代人眼中一个优秀皇帝的必要组成部分,所以不管实际上行不行,碑文里都得称赞。


虽然写到这儿,这圣德神功碑文基本上也就快到头儿了,但好在里面还是提了一嘴废除贱籍的事情,说这个谕旨下达的时候,jian民们无不感激涕零。至于都有哪些类型的jian民得到了好处,碑文里没写,因为这对于统治者而言无关紧要,他们觉得这只算是宣扬礼法的一个小插曲。而雍正朝火耗归公、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这些我们觉得很重要的事情,碑文里要么干脆不提,要么一笔带过,因为在那个时候,这些对于塑造一个值得另辟一座皇陵的帝王形象而言确实不重要。


所以说,古代人和现代人在雍正建清西陵是不是合适这件事儿上,无论立场是否一致,看法都是大相径庭的,因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完全不同。古人更看重的,是一个皇帝是不是道德上的完人,言行是否符合儒家的价值观。而且退一步讲,就算有人觉得雍正不配另辟陵地,他也不敢公开说出来,除非他脖子痒痒,想让刽子手给他砍一刀。不知道雍正如果泉下有知的话,看到这篇碑文,心里会是怎样的感情呢?

 

今天的节目就讲到这里,感谢您的收听,请您继续关注《清代皇陵秘闻录》,跟我们一道了解清朝宫廷里的更多故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zxy_明明德

    他儿子乾隆,不是他儿子康熙,口误了

  • 周总开心

    怎么老说错?裕陵是乾隆帝的!唉,郁闷!

  • ftm010epepyk6g4sam6u

    说明对乾隆来说不重要

  • 洛飞_

    古代皇帝太自大了!,只有百姓的安居乐业,生活富足才是最重要的

  • 宫词未央

    bgm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