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界的生成及演变
世界是怎么形成的?生成以后又是遵循着什么样的规律在发展?
佛法认为,世界由因缘而生,既有形成的过程,也有毁灭的过程。任何一个世界,都要在无常规律的支配下,经历生成、稳定、毁坏、消亡四个阶段。这个过程在经典中称为成劫、住劫、坏劫、空劫。
什么是劫呢?劫,是一种时间计量单位,就如我们平时用来计算时间的概念:一年、一天、一小时乃至分分秒秒。佛教所说的劫,主要分为小劫、中劫、大劫三类,此外还有更为漫长的芥子劫、磐石劫、侵蚀劫等等。
小劫是根据人的寿命来计算。按印度传统说法,人的寿命从8万岁开始,然后,随着众生道德的堕落,每100年便减去一岁,一直减到人寿10岁的时期,世界充满了饥馑和灾难,人类苦于自然环境的恶劣,开始寻求道德帮助。此后再从人寿10岁开始,每经100年增加一岁,如是增至8万岁,这个增减过程所需耗费的时间为一小劫。如果以现在的概念来计算,一小劫为1599.8万年。
每一中劫为20小劫,即1599.8万年×20,共计319,960,000年。
每一大劫为4个中劫,即319,960,000×4,共计1,279,840,000年。
佛教所说的芥子劫,时间漫长得几乎无法计算清楚,因而只得以比喻来说明:在方圆40里的城池内,全部堆放着芥子,天人每百年从这里取走一粒芥子,直到拿完这座城里的所有芥子为止。这期间所经历的漫长时间即为一芥子劫。而磐石劫则是以磐石的损耗来形容此劫时间:有磐石方圆40里,天人每500年下来一次,用衣袖往磐石上一拂,将磐石表面抹掉一点,如是再三,直到将磐石磨损殆尽,所须耗费的时间为一磐石劫。
在佛教中,宇宙存在的时间是以“劫”作为时间单位来衡量的。世界的形成和毁灭,也同样以“劫”作为划分。佛教认为,世界有成住坏空四个阶段。
1.成劫
成劫,就是世界形成的过程。
佛经说,世界形成于众生的业力。当然,不是某个众生的业力,而是所有众生的共业所感。众生的共业在宇宙中产生旋风:“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再由旋风在空中转动而出现风起云涌的现象,云越聚越厚,开始下起大雨。佛经中将这种首先出现的旋风称为风轮,将由此带来的大雨称为水轮。风轮把空中的众多微尘旋刮在一起,然后又由水轮的力量使各种物质凝聚,经过一小劫的漫长时间,世界的雏形开始显现。世界形成之后,再经十九个小劫,逐渐出现三界六道众生,即为成劫。
2.住劫
地球形成之初,土壤松软肥沃,到处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和香甜的水果。其时,地球还没有人类居住,除植物外一无所有,水果成熟后也无人采食。后来,光音天的天人来此云游玩耍,发现此地物产丰富,就经常飞来采食。由于贪食过甚,身体沉重得无法飞翔,无奈之下只好居留在地球之上。在此之后,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繁殖,人口越来越多,世界渐渐进入稳定的发展状态,佛经中把这个时期叫做住劫。
住劫的时间共有20劫。我们可以计算一下,一劫是1599.8万年,那么20劫就相当于3亿19,96万年,现在我们所处的时期正是住劫。住劫有两种情况:一是有诸佛住世,二是出现三种灾难。据佛经记载:在住劫的第九劫期间,有佛名释迦牟尼来到娑婆世界成佛度化众生,由此可知,我们现在正处于住劫的第九劫。佛经还说,至住劫第十一劫,弥勒菩萨将继释迦牟尼佛之后来此世间成佛度众生;其后,于第十五劫、十九劫都会有佛陀出现在这个世界。
至于住劫出现的三种灾难,则是战争、饥馑和瘟疫。这些灾难一般发生在减劫,也就是说,灾难都是在人类道德堕落的时候出现。首先是生态环境的破坏,然后,人类为抢夺资源而发生战争,并由战争导致饥馑和瘟疫这两种更大范围内的灾难。生活在灾难中的人类,由于极度痛苦而良心发现,道德逐渐回升,减劫转至增劫。当增劫开始之后,世界也随之趋于和平、安定。按照佛教理论,人类道德的升华与堕落直接关系到世界的发展前景,这是佛教和其他宗教乃至科学的不同认识。
3.坏劫
地球经过住劫之后,开始走向毁灭。世界的毁坏不是在一夕之间,而要经历二十个中劫,包括有情世界的毁坏和器世界的毁坏。
有情世间的毁坏,是指世界上一切生灵的消亡,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在死亡后投生于其他星球,地球逐渐变得荒芜。待地球上的生命完全消失后,他们赖以生存的器世间也随之瓦解。器世间是在三种灾难的摧毁下渐渐毁灭的:首先出现的是火灾,将世界化为灰烬;接着出现的是水灾,将万物悉数淹没;最后出现的是风灾,将世界散成碎石及无边无际的粉尘,重又回到初始状态而归于太空。这三种灾难,即经典中所说的“火烧初禅天,水淹二禅天,风吹三禅天”。
4.空劫
世界经坏劫之后,开始进入空劫的状态。
此时,世界上的一切都不复存在,众生投生于其他星球,山河大地化为微尘飘散于整个太空。据经典记载,空劫要持续整整二十劫的时间。
宇宙中的各个世界,都处于不断的成、住、坏、空之中。从十方世界的局部来看,有的正在形成,有的已经安住,有的趋于毁坏,有的化为虚空。而从整体来说,虽然各个世界有成住坏空的变异,但宇宙却在无限的循环中不增不减。
五、世界的原理
人类对于世界的探讨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世界的本原;二是世界的发展规律。这也是古今哲学家和宗教学家关注的热点。哲学上的本体论和宗教家的神创说,都是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提出的。
关于世界本原的探索,哲学上有唯物论和唯心论两种观点。唯物论者着眼于现象,认为世界由物质构成。印度顺世论提出世界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构成;中国五行说将金、木、水、火、土作为万物产生的基础;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则认为世界由原子构成。而唯心论者则致力于现象产生的起因,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如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原;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但不管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都只是从单一的角度来看世界,难免有失偏颇。
神学家们基于各自的信仰,针对世界的形成提出了不同版本的“神创说”。印度婆罗门教认为世界由大梵天创造;伊斯兰教将真主作为世界的创造者和维护者;基督教则崇拜上帝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这些关于世界本原的解释又属于唯神论。
佛教对此的认识,既不同于哲学家的观点,也不同于神学家的观点。那么,佛法是如何看待世界形成的问题呢?
1.缘生缘灭
佛法认为世界的生成与毁灭都来自因缘的聚散,所谓“因缘成世界,因缘灭世界”。因此,佛教对世界形成的解释,简单说就是“因缘因果”。在佛教的经论中,关于因缘的解释很多。《阿含经》云:“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这是佛经中非常著名的偈颂。关于此偈,在佛陀时代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佛弟子马胜比丘至城中乞食。他行走时举止安详,威仪具足。舍利弗尊者当时还是个外道的宗教师,但见到这位比丘的威仪后,立刻被他表现出的庄严从容所吸引,情不自禁地生起恭敬之心:凭此人的气质,一定不是等闲之辈。不由自主地上前打听:“我见您气质非凡,跟旁人完全不同,能告诉我您的师父是谁吗?他一定是位解脱的圣者,他的主要思想是什么?”马胜比丘回答说:“我的师父佛陀是一位了不起的智者,如果您有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去请教他,他一定能回答您的所有疑难。我出家时间还短,许多道理还不清楚,不过在我们的僧团中经常念诵这样一个偈子: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舍利弗听后,觉得大有深意,于是皈依在佛陀座下。后来,成为佛陀十大弟子中的智慧第一尊者。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中的“诸”,是众多及一切的意思;“法”是指宇宙间的一切现象。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可归于法的范畴,这些法从哪里来呢?从因缘中来。《杂阿含经》进一步解释道:“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其中,“集”是生起、产生的意思;“因”是诸法生起的主要条件;“缘”是诸法生起的次要条件。佛法认为,宇宙人生的生成和灭亡都由条件决定,条件聚合时法就开始生起,条件解散时法则开始败坏,重又归于虚无。一切诸法都无非如此。
比如从种子生长为大树,这一成长过程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种子是其中最重要、最亲近的条件,而生长所需的阳光、水土,则是次要的、疏远的条件。但无论这些条件是亲是疏,都缺一不可。如果我们认为种子就是一切,而忽略了阳光、土壤等外缘的成就,纵使再好的种子也无法发芽,更不必说成长为一棵大树。反过来,若有充足的阳光雨露而没有种子,就更是无稽之谈。因此,无论是亲或疏的条件,都不可或缺。只有众多因缘和合,才能成就法的生起。再如我们这次讲座,也是因缘的和合体。有法师来讲课,也有在坐的诸位听众,还有南普陀弘法部举办这次活动及讲堂的存在。只有这些条件的共同参与,才能成就本次讲座。
关于缘起的定义,经典中如是说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缘起就是“此故彼”的关系。“此有故彼有”,是说因为具足这些条件,然后才有某种现象的生起:一张桌子是因为有了木料、木工、铁钉、油漆、工具等等条件才形成,因为这些条件的存在,所以才有桌子的出现。“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是说一旦聚成桌子的条件败坏了,桌子也就随之消失。不仅桌子如此,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条件来决定它的生存和消亡。由此可见,每一种法的形成,都离不开因缘的基本规律。
2.缘起法的三大特征
佛教所说的缘起法,有以下三大特征:
第一、果从因生
果,就是结果和现象。结果从哪里来?哲学家和神学家也都是从结果去寻求事物产生的原因,但由于他们的智慧不够圆满,从而导致对事物起因的错误认识。比如前面说到的神创万物,把神作为事物产生的原因;宿命论者也是这种看法;而偶然论者认为事物无因无缘,都是片面的观点。佛陀以他的大智慧亲证宇宙人生的真理之后,为我们揭示了世间万物的真正起因。也就是说,任何一种结果和现象都由因缘和合而生。
第二、事待理成
事就是事物存在的具体事相,如桌子、房子、麦克风、座谈会等等,都叫做事相。理则是事相存在的规律,例如人这种事相的存在法则就是十二因缘。在十二因缘里,我们最容易认识到的两个环节是生缘老死。生,是生命的诞生和存在,这种存在的结果是老死,这是人生所要经历的必然规律。任何一个人出生后,都要走向死亡。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不管是今人还是古人,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无法摆脱生和老死的过程,这就是“事待理成”。
第三、有依空立
有,是指存在;空,是指不存在。任何一种存在的现象,都是建立在不存在的基础上。以茶杯为例,正因为没有这个茶杯,所以它才能经过工人的制造而产生。我们不能离开具体条件谈存在。在座各位可以想一想,离开具体的条件,会有我手里的茶杯吗?这就是佛法所讲的空。“有依空立”是缘起法的第三个特征。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具备上述三个特征。我们还是以桌子为例,桌子是果,通过木工、铁钉、木料加工而成,然后再由油漆工漆成现在这个样子,这叫“果由因生”。实际上,不是任何人都能制造桌子,而是掌握了专门技术的木工才能制造桌子,这叫“事待理成”;作为这个桌子,在木工制造之前是不存在的,是由木工加工而成,这叫“有依空立”。如果我们以这三个特征去检验事物的存在,会发现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具备这三个基本特征,都离不开缘生缘灭的法则。
3.从缘起看世界
佛法正是从缘起的角度,才主张世界上不存在第一因。因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各种条件的组合。就条件本身来说,是相互依赖的,并没有一个最初的条件。就以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来讲,它是由棉纱、染料、机器、纺织工人和裁缝等众多条件和合而成,缺少任何一种条件,都不能成为衣服。其中什么才是最初的条件呢?这也说明,世界上根本找不到所谓的第一因。所以,佛法说“无始”,否认世界有开始,否认世界有名为始基的本原。
古希腊人为什么主张世界有本原?是从有限的人生经验出发来判断的。就我们每个人来说,某年某月某日出生,几岁开始读书,几岁开始工作,似乎都有一个起点。基于这种经验型的思维,他们就以为世界的产生也有本原,有起点。而佛法从缘起的角度来透视,认为世界是因缘的和合,不存在第一因,也就没有开始的本原。所以说,以上帝或真主作为创造世界的第一因,在佛教看来是不能成立的。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