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详解】对于孔子评价学生的反思

【论语详解】对于孔子评价学生的反思

00:00
10:10

大家好欢迎收听水滴语文,我是高老师。今天我们回顾一下我们讲过的《论语》的第五篇的第二十二章


这章的原文是这样的: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我们当时在讲的时候是依据于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他是这样翻译的:孔子在陈国的时候,说:“回去吧!回去吧!我的学生们志向远大,行为精率,成就斐然可观,我都不知道怎么指导他们”。


讲完之后,有两个朋友在下边留言,说他们看到了很多其他的版本,这种翻译和我们讲的是不一样的。有一个朋友就说,有一个中华书局的《论语》的版本是这样翻译的:说鲁国弟子志向远大,但不重视细节。文章成就可观,但尚未明大道,需要回鲁国进行调理。那么,这里就有一个孔子对学生态度的问题。杨先生的翻译,是孔子对学生是极度赞美的。这里,孔子说:“我的学生虽然不错,但是他们仍然存在问题,需要我回去教。”翻译有一个很大的差别。


在先秦文献、先秦典籍当中,注释不同,翻译不同,理解不同,这个也是一个比较正常的现象。我们现在随便找两本先秦的典籍,不同的注本,无论是《论语》《孟子》《诗经》,还是《楚辞》,我们都看到它里边很多注的细节、翻译的细节是不一样的,这也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但是,我觉得对于这一章或对于某一章的理解,应该秉承着一些基本的原则:第一个就是文字本身在那个时代它到底是什么意思;第二个,我们要重视语言的背景。一句话,我们把它从背景当中抠出来之后,我们就发现这句话你怎么理解都行,但是,你放到背景当中去,它有前后的一个背景的铺垫。那么,这句话它就是这个意思,它没有其他的意思,这个背景很重要;第三个,我们要看一下这句话和其他各章的一种关系,这也是一个逻辑的关系。也就是说,孔子他在这里对学生极度赞美,那么,在其他方面,是不是他也是对学生是认可的;第四个问题,我们还要参注一下其他各家的翻译。好在这一章我们这些原则都能用得到,我们再重新辨析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看一下文字本身,说“吾党之小子狂简”,这个“党”是类的意思。在最早的时候它是一个贬义词,孔子说“君子不党”,一个君子一定不要拉帮结派。但是,在后世的不断传承当中,这个“党”逐渐地失去了贬义的这样一个形态。但是,最早的时候,在《论语》当中,它也有一种倾向于褒义的用法。在这里,我们就看到,说“吾党之小子”,就是我的这些学生们,这里明显是孔子把他和他的学生放在一起进行一个评价。比如说,两个人之间的聊天,你要总说你怎么样,你们怎么样,你和对方是有距离的,你要说我们怎么样,其实大家就在一起,关系更近一些。这里说“吾党之小子”,能看到孔子和学生关系是非常亲密的。


“狂、简、斐然成章”,都是对学生的一个评价。当然,斐然成章,“斐然”是指非常有文采。成章,“章”本身是指织布,后来引申为文章。“斐然成章”就是指文章很有文采,引申为成就很可观,这是一种褒义的。那么,“狂”和“简”是褒义还是贬义呢?我们首先看“狂”,这个“狂”,我们现在是贬义词,说这个人很狂妄、很自大,但是,在《论语》当中,这个“狂”,它更多还是一种褒义的指向。我们看一下《论语》当中有一章是这样说的,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就说:“我找不到那些坚持中庸的人和他们在一起的话,我一定要找狂者和狷者”。他说“狂者进取”,“狂”是一个进取的、不断攀登的人,这里我们翻译成志向远大,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表扬。这个“简”,它的基本意思有简易、简单。你看孔子对子桑伯子的评价,就一个字,就是“简”,这个人很简单。还有一个意思就是竹简、木简,是指先秦时期的一种书。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意思,但是这两个意思在这里翻译都不太通。有的人就说这个“简”,就是指学生做事太简单,不注重细节。但是像《老子》当中还有一句话叫“大道至简”,说最伟大的这种规律性其实是最简单的,这个“简”它是褒义的。所以,这个“简”,我觉得在这里应该把它翻译成引申义,对学生的一种做事的评价,说不但志向远大,做事也做得好,不管多么复杂的事儿,我都能够把它做出来,让你看起来很简单。所以说,翻译成这个行为精率。


这里,其实你看我们的倾向就在于孔子对学生的一种表扬,为什么呢?下边有个逻辑关系,说“不知所以裁之”,说“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教他们了”。说老师面对学生说教不了了,你说老师一个什么心态?一个好老师一定是高兴的,因为老师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学生成才,希望学生有本领。(如果)有一天,这个学生,我作为老师我都教不了了,我当然高兴了,因为我老师的目的达到了,这是一个好老师的最高的标准。所以说,从文字上梳理的话,我觉得杨伯峻先生的这种翻译还是没有问题的。


那么,我们看一下背景的问题。《史记》把这一章的背景记述了,这使我们很幸运地能看到整个的孔子那时候的感受,说孔子到了陈国的时候,遇到了陈国的战争,先是吴国来打陈国,然后楚国和晋国又打起来了,然后也来攻打陈国,这个时候孔子就觉得陈国太乱了,应该走了。《史记》当中是说了这样一句话,孔子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我们把《史记》和《论语》一对比,大家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它多了一句话叫“进取不忘其初”,什么叫“进取不忘其初”呢?用我们今天话来说就是“不忘初心”,这是对学生的一种表扬。所以说,你通过这个背景能看到,这个陈国很乱,孔子想走,说我们的学生很了不起了,已经学成了,他们不但志向远大,做得好,而且还不忘初心。这都是老师所认可的,这是孔子对学生的一种认可。


我们再看一下其他各章,孔子和学生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孔子是怎么评价这些学生的。前边子夏和子张,都跟孔子谈论过《诗经》,孔子就说过“始可与言诗已矣”,我可以跟你们谈谈《诗经》了,是一种非常会心的、非常高兴的一种感受。


在《论语》的第十一篇的第十三章,有这样的一个记载:闵子侍侧,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就是他的学生围在孔子旁边,各具形态,有的是恭恭敬敬的,有的是气宇轩昂的,有的是很自然的。孔子就很高兴,还跟子路开了一句玩笑,说“子路啊,你这种行为简直是不得好死啊”。你看看,这是孔子和学生很亲密的这样一种关系,所以说,从逻辑上来讲的话,我们也看不到孔子对学生的某些行为的一种不认可。其实,在他心目中,他觉得他的学生们是很完美的。当然,有很多地方,他也指出了学生的缺点。


其他各家的翻译,我也查了很多材料,像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刘宝楠的《论语正义》。刘宝楠是清代人,包括我们当代的一些如杨伯峻先生的、李零先生的、李泽厚先生的、傅佩荣先生的,其中杨伯峻、李泽厚和李零他们仨的观点是一样的就是我们讲的这种观点其他的观点有所不同我觉得还是存在一个逻辑上的悖论的问题。


其实我们讲这个问题,同学们要知道说到底是怎么翻译孔子对学生一个什么态度,对我们语文的这种直接学习没有什么影响但是我们要注意一个学习语文的这种方式方法的问题我非常认可一种对语文的探究性的学习也就是说不是说老师给你一个结论,给你个观点,你记住背下来就可以了,而需要我们对某些问题不断思考不断琢磨不断深入,结合文字和我们的理解,结合我们当下来反观这个问题,能得出我们自己的观点。


语文的学习和数学、物理、化学是不一样的,数学、物理、化学它相对是固定的,它有一个很明确的答案,而语文这个答案相对就比较模糊,就是一个见仁见智我们能把这个问题说明白,还能说明我们的理由,这就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一个最大的胜利。 3065


课程录音:高政锐(微信15164529901

音频处理:苏丹 邢春宇

文字转换:陈妍竹妈妈

文字一校:张佳卓

文字二校:杜玉芹

工作协调:朱明英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04780vdpl

    打卡学习

  • 蒋央美朵

    赞赞赞

  • 碧雪含烟

    赞👍

  • 听友234911918

    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