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丨《战国史(上)》:浓缩著名历史学家杨宽毕生心血,中国断代史扛鼎之作

历史丨《战国史(上)》:浓缩著名历史学家杨宽毕生心血,中国断代史扛鼎之作

00:00
31:55

浓缩著名历史学家杨宽毕生心血,中国断代史扛鼎之作


点击进入喜马讲书频道页>>>


精华笔记 


战国时代的历史价值:对秦汉之后的古代中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战国史》一书特点:


1、纠正了史料不足带来的错误:秦统一天下之后,把各个诸侯国的史书都给销毁了。仅存的一点蛛丝马迹,保留在诸子百家的政治评论里边。他们编写的书籍和历史真相存在距离。杨宽详细研究后,做了大量纠正。


2、杨宽善用考古发现,补充史料的不足,给人们一个了解战国历史的新途径。


 


一、战国时代的兴起:


卿大夫阶层:西周分封制度下,贵族体系的第三层,是诸侯的臣子。


卿大夫的崛起:


1、等级制度崩溃,天子的没落。西周中后期,周天子屡战屡败,最后连渭河流域的老本都丢了。周平王东迁洛阳,王室实力大损,权威开始受到诸侯的挑战。


2、诸侯国被卿大夫把持:春秋中后期,各国政局不稳,诸侯的继承权,往往需要卿大夫的支持才能实现,诸侯争霸愈演愈烈,军事外交活动频繁,卿大夫是政治的核心。



卿大夫夺取权力的两个手段:


1、改变田制,调整赋税,获得国人的支持。


国人,是当时各国有政治发言权的自由民。田地是他们的重要财产,决定了他们的政治倾向。卿大夫废除原有的农村公社经济,承认土地私有,用征税代替义务劳作,获取国人支持。


案例:春秋末期,晋国六卿在各自的领土上废除井田制度,实行按亩缴税的新办法。其中韩氏、魏氏和赵氏三家,改变了土地的度量单位,把一亩地对应的实际面积扩大了一倍左右,这样征收的物资相当于减了半。地是自己的,生产出来的东西更多归自己所有,这样的好事谁不支持。大量的国人很快倒向了韩赵魏三家。成了他们瓜分国君权力的基础。


2、夺取诸侯的军权


案例:春秋末年,鲁国三桓把原本属于国君的军队,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最后,连同供养这些军队的土地和民众,也被三家彻底分了。鲁国的国君这下没了收入,只好靠三家进贡过日子,后来几任国君,都想借助外国的力量驱逐三桓,把权力收回来,结果都以失败告终。


卿大夫地位合法化:


1、三家分晋:晋国的六卿,经过一番内斗,最后只剩下韩赵魏三家,他们最终瓜分了晋国,最后成了周天子正式承认的诸侯。


2、田氏代齐:齐国的卿大夫田氏,也把原来的君主放逐,自己做了齐国的国君,最终也得到周天子的承认。



二、战国初期的改革浪潮:



改革特征:都由国君支持,任命法家人物来实际执行。改革的目标非常一致,第一是富国强兵,第二是中央集权。所谓富国强兵,就是以战争为导向改造社会,大力发展农业,积极备战。所谓中央集权,就是统一政令、由君主统一控制权力、调配资源。



战国三大改革:


1、魏国李悝变法


背景:魏国地缘劣势太大,首先,三家分晋改变了战国时代晋楚抗衡的格局,战争的可能性增大;其次,魏国位于各国的中央位置,被其他诸侯国包夹,强敌环伺。


李悝变法的面貌:


1、尽地力之用。魏国的人口密度高,地少人多,国家要想获得更多的物资来支持战争,就要提高农业生产率,减轻灾害可能带来的影响。保障物资充足。


2、平籴法。政府直接干预粮食的买卖,建立常平仓,好的年成收购粮食,坏的年成就拿仓储的粮食售卖,平抑粮价。保障人口不要流散。


3、制定《法经》,推动中央集权。《法经》是中国第一部成系统的法典。在这部法典里,李悝极尽全力,把各种社会关系,都纳入国家的管控之中,设立统一的权威,建立起行政的唯一准则,成文规则稳定,可以重复利用,政府运作效率也大幅提高。



吴起变法:


背景:楚国承受了来自魏国的军事压力,很想通过变法一扫颓势。魏国的大将吴起遭到排挤,他离开魏国后,被楚悼(dao4)王聘用,开始主持变法。


变法的阻力:楚国旧贵族控制了大片的土地和资源,因循守旧。


吴起要构想和做法:旧有的贵族,三代以后就要收回封号。政府官员要精简,省下的经费用来训练军队。把旧贵族赶到人烟稀少的楚国南边,腾出大量资源收归国家,用于对魏国的战争。


变法失败:楚悼王去世时,贵族们发动政变,在楚悼王的尸体边上,放箭射杀了吴起。这场变法,最终因为水土不服,以失败告终。楚国因此失去了成为强国的机会,在春秋时代曾占有天下一半土地的楚国,一直到战国结束,再也没能成为时代的主导力量。



商鞅变法:


背景:秦国被魏国夺取了大片土地,面临亡国的威胁。秦孝公发奋图强,希望改变秦国的弱势。商鞅和他一拍即合。公元前359年,商鞅在秦国主持了第一次变法。


变法的内容,主要有三条,推行法令、重农抑商,奖励军功,这次变法的目的,是明确赏罚,引导社会重视农耕、重视战争,为国家积累军队和物资。


第二次变法:


背景:公元前350年,变法取得了一定成效,秦国扭转了对魏国的颓势,收复了部分被魏国侵占的土地。商鞅也趁着这个利好的局面,开始了第二次变法。


变法内容:强化中央集权,包括废除贵族井田制,鼓励小农经济。推行郡县制度,由中央统辖各个地方。为了削弱旧贵族的影响力,秦国还把都城从西边的雍这个地方,东迁到咸阳,东进中原的方针也确定了下来。


变法的结局和意义: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对商鞅不满的贵族发动反扑,把商鞅处以车裂的刑罚。但是,以战争为导向的一整套社会政治制度,被保留了下来,成了后来秦国一统天下的制度源泉。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


1、官僚制


世卿世禄制度:官员和贵族不分家。所有政治问题,由国君领衔、卿大夫合议决定。这个办法有两重弊病,第一是当官只看出身不看能力。第二,国君没有绝对的权威。


官僚制雏形:卿大夫会不讲身份,雇佣一些平民,来帮自己打理封地的政务。这成为官僚制的雏形。


战国时代的做法:


1、选拔官员和身份脱钩,看重能力而不是出身。


2、专门官署和俸禄制度出现:


案例:秦国的三公九卿:有相国总领民政,有太尉参赞军事,有御史大夫监察各级官员有没有尽职尽责,这三个职位位高权重,被称为三公。除了三公之外,朝廷还有其他庶务需要办理,比如祭祀礼仪需要专门的官员,国家的山川林泽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也要人管理,这批职位有九个,被称为九卿。官员一律发放粮食作为基本俸禄。


2、郡县制


雏形:春秋时代,诸侯会在边境上新征服的土地设置郡或者县,由诸侯直辖这一地区,实行军政一体的体系,便于防御敌人。一旦局势恢复平静,郡和县都会被撤销,转为一般的贵族封地。


战国的郡县情况:为了防范自己也被手下推翻,同时也为了适应战争的需求,各国不再把郡县当作地方行政的临时手段,而是作为最基本的办法,郡和县的体制开始固定下来。


郡设置在边境线上,相当于军区,由国君直接任命武官作为郡守,一旦有战争,郡守奉命可以征调整个辖区内的作战力量。


县的设置则遍布内地,属于各国最基本的行政单位,负责统计户口,征调赋税。县的长官,也是由国君直接任命,包括县令、县尉等等,体制和中央的职权机构一样,也分行政、司法和监察三个体系。



3、有限的贵族制


战国时代,诸侯国反对贵族分权,但不反对贵族的存在。各诸侯国依然会有宗室亲属,或者功臣成为贵族,这些人被称作封君。他们在封地上只有经济特权,没有行政权利。身边会有国君的眼线。


诸侯们为了尽量不给自己找麻烦,不到十分必要的时候,绝不给人封君的称号,而且封君世袭要降低等级,这样贵族势力就难以做大,挑战中央权威。春秋时代,时常有贵族弑君的事件发生,这个现象在战国几乎看不到了。可见战国的贵族已经被架空,尾大不掉的问题得到解决。




书           名:战国史

作           者:杨宽

主    讲   人:紫藤居士

主讲人简介:自由撰稿人

播           音:路琨

策 划  编 辑:李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陆安_QQ

    战国时代的辉煌,百家争鸣的繁荣,在这本独树一帜的书中都有了梳理和探究。

  • 球球6921

    是卿da夫吧?

    1897303noqj 回复 @球球6921: 听的好别扭

  • Ariellicoco

    更新为什么在列表中不显示?这种情况不是第一次了。

    有毛的马达 回复 @Ariellicoco: 这软件问题超多,很破的,将就着用吧……

  • Huyndai

    卿和大夫是平级的吧?就像现在的部委那样?

    末日君再来 回复 @Huyndai: 最早的时候卿有一定血缘关系。大夫没有,就来这两个因为参赞权力,地位相近,就合称了。

  • 西风残照_

    杨宽是战国史的权威。

  • 一封魔法信号

    历朝历代变法者都很难“善终”

  • V提醒幸福

    变法、变革带来进步

  • 婠柔

    卿大夫,此处,“大夫”读音为:da fu

  • Beyondyourselves

    希望是字斟句酌的,不要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