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如何才能触碰到学问的根源?

053.如何才能触碰到学问的根源?

00:00
15:08

一辈子著书立说,是不是就学问通透了呢?朱熹与孔子都是大儒,都著书立说影响深远,但只因为做学问的次序弄错,成人变成了误人。朱熹到晚年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学问不是由心所得,终归不能贯穿圆满。如果做学问以外在去杂培精的态度,以为才能学到最精妙的内涵,却是错误的一条路。内心本来精纯真实,若从个人好恶来判断,将看不到内心的真实,触碰不到学问的根源的。


1、朱子晚年承认自己学问方向错误,给我们什么启发?

2、人的本质是个什么面貌?


(一00

士德问曰“‘格物之说,如先生所教,明白简易,人人见得;文公聪明绝世,于此反有未审,何也?”

先生曰:“文公精神气魄大,是他早年合下便要继往开来,故一向只就考索著述上用功;若先切己自修,自然不暇及此;到得德盛后,果忧道之不明如孔子退修六籍,删繁就简,开示来学,亦大段不费甚考索。文公早岁便著许多书,晚年方悔,是倒做了。”

士德曰:“晚年之悔,如谓‘向来定本之误’,又谓‘虽读得书,何益于吾事’,又谓‘此与守书籍,泥言语,全无交涉’是他到此方悔从前用功之错,方去切己自修矣。”

曰:”然。此是文公不可及处。他力量大,一悔便转;可惜不久即去世,平日许多错处,皆不及改正。”


(一0一)

侃去花间草,因曰:“天地间何善难培,恶难去!”

先生曰:“未培未去耳。”少间,曰:“此等看善恶,皆从躯壳起念,便会错”

侃未达。

曰:“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百灵子_y5

    老师,请问环境是怎么影响内心的呢

    黄庭心学 回复 @百灵子_y5: 您好!我是志工,环境要化为感受才会影响内心。 当我们看到、听到、感受到外在环境时,内心会有相应的感受升起,在这个感受上攀附了贪嗔好恶的执着而不自知时,就会烦恼不已。

  • 宗耀文

    此篇讲解精髓,解除了我多年的疑惑。事理的取舍完全可以按自身的要求去做,因为这本身就是外在的,不是内在,本来俱足的;但是你不能因为外的取舍和好坏,影响本心(也就是好恶,挂念在心)。

    江湖俗子 回复 @宗耀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 梦唤真诚

    《观书有感·其一》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 1878335likj

    那还除不除草呢?除菜不是又促进私心了吗?

    1347055gark 回复 @1878335likj: 从外面的事理上是草是恶的,应该除去。但从本心本性那一股能量对天地的角度来说,草没有善恶之分,所以,除草就除草,不要带有不满的私欲情绪来除草。

  • 1377665izbw

    要是前十年听讲师课更好

    1569375orjm 回复 @1377665izbw: 任何时候听都不晚,都是幸运的。

  • 桃之夭夭_5tu

    可叹、可惜朱子的一生。

  • 黄金颜玉

    修身修性就是去掉人的欲望 留存天地之理

  • 谐频M喜马拉雅

    格物——万物有灵、万物有理、万物有道、万物有序、万物有趣、万物通一。

  • 1569375orjm

    令人敬佩的朱公👍🙏

  • 言观观言

    感恩!202103040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