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智能时代了,为何还要提倡劳动教育?

都智能时代了,为何还要提倡劳动教育?

00:00
06:37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你好!


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加强劳动教育进行了全面部署,编织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图景。都智能时代了,为什么要加强劳动教育?如何上好劳动教育这门课?《意见》发布以来,相关讨论热度不减,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炒一份余老师同款蛋炒饭”、以“抗疫加油”为主题进行一场水果拼盘大比拼、养护一盆绿植作为特殊的开学礼物、制作一个手工包送给妈妈……疫情之下,学生们经历“加长版”假期;这段特殊的成长时光,也成为进行劳动教育的大好机会。一些学校开启“厨艺云课堂”“线上手工课”等,引导学生们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务劳动实践。一份份特别的“作业”,让“宅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也让学生们在一餐一饭、一丝一线中,感受到劳动的滋味、体会到劳动的价值。

 

《尚书·无逸篇》说:“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的确,没有挥洒过劳动的汗水,没有体味过劳动的艰辛,就很难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珍视劳动的价值。环顾我们周边,青少年“不识稼穑”的现象,并不罕见。他们或许脱口就可吟出“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的诗句,或许也早已在网络世界中畅行无阻,但却因为“课业忙”“没时间”“不重视”等原因,越来越少有机会走进“实践的课堂”。也正因此,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视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等现象,凸显着劳动教育被淡化、被弱化的现实。

 

“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至今依然能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如果劳动教育一再缺位,影响的是教育的多元性,损害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也正因此,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让他们在一蔬一食、一伸手一弯腰的家务劳动中提升生活技能,在学工学农等劳作中感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中增进社会责任担当,才能真正培养起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一层层夯实成长的基石。

 

不过,也有人疑问,如今智能化时代已经在加速到来,我们还有必要大力提倡劳动教育吗?其实,劳动教育对于我们人生的成长来说,不仅意味着劳动技能的提升,更意味着劳动精神的培育。从农耕社会“耕读传家久”的传统,到现代社会“劳动创造幸福”的箴言,时代在变,劳动的形式在变,但劳动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这样写道:“劳动,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今天,我们大力提倡劳动教育,就是要让广大青少年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中播撒崇尚劳动的种子,在接受锻炼、磨炼意志中涵养不懈奋斗的精神,因为“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很多时候,给我们最深感动的,正是那些最平凡的劳动者。疫情期间,武汉环卫工人李兰萍,凌晨4点就起床工作,她说这点儿苦不算啥,“干干净净,大家才不害病”;社区封锁时,快递小哥朱洪涛成为“流动的风景”,每天60多公里,他不仅送包裹,还当社区采购员、给老奶奶买药,他说“只要我们还在跑,武汉就不会停下来”……在他们身上,“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是如此生动。这样的劳动精神,让人拥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冲破黑暗的力量,正是我们每一人都应汲取的成长养分,也是我们的国家能够一次又一次穿越风雨的精神动力。

 

如今,我们越来越认同劳动教育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但劳动教育这门“必修课”,要真正从课程表上的一种价值召唤成为砥砺成长的广阔天地,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实中,学业压力、考核评价、安全问题等,都是劳动教育前行的阻力。不让劳动教育流于形式,就需要社会、学校、家长齐心协力创造更多有利条件,让青少年真正走进生活的课堂,走进劳动的现场,多识草木鸟兽之名,多知稼穑农桑之事,在扎根大地的劳动中触摸智能时代无法改变的世间运行法则并展现风采、感受快乐、实现成长。

 

这正是:教育莫停“纸面”上,劳动淬炼真成长。

 

大家晚安!

 

(文 | 张凡   主播 | 殷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