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篇】虚怀若谷是一种怎样的修养

【文化篇】虚怀若谷是一种怎样的修养

00:00
06:44

24.虚怀若谷是一种怎样的修养

 

通过虚怀若谷的修养,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那么,虚怀若谷是一种怎样的修养呢?具体又该怎么做呢?

 

我们都很清楚,中国人的学问是透过观察自然而得到的。可是同一种自然现象,十个人来看,就会有十种不同的解读。这是为什么?

 

因为角度不同,立场不同,还有各人主观的观念不一样。所以我们必须要彼此尊重,不能刚愎自用,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别人身上。

 

可是,这么一来,我们岂不成了没有是非了吗?因为一个有是非的人对自己的意见会很坚持,认为只有这样才对,那样是不对的。

 

可是,在中国,不同的地方,是非的标准就不一样,对此,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形成一个共同的认识,叫做道不同不相为谋。

 

这样我们才了解,周朝灭掉商朝以后,孔子非常欣赏,他说周朝好,周公制定了那么好的制度,实在是了不起。

 

可是我们也知道有两个人——伯夷、叔齐,他们对周灭商的行为很不认同,于是坚决不食周朝的食物,饿死在首阳山下。

 

孔子对这两个人也很尊敬,说他们“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从孔子的这种态度,我们就知道,我们心胸要很广,但是不能没有是非,否则就变成滥好人了,而滥好人就是孔子最讨厌的乡愿。

 

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做法就是,这里有这里的主流,如果我认为合适,我就在这里安居乐业;

 

如果我觉得不合适,我也不会抗议,而是远走他乡,另找我理想的地方。

 

为什么我们会这样?因为我们的文明是从农业社会开始的。在农业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是没有办法对着干的。

 

你看,农民种的梯田有高有低,如果上面的人把水截住,不让下面的人用水,下面根本就没有办法种植了。

 

所以中国人就形成一种观念——就算是仇人,也不可以断人家的水。如果一个人因为和别人有仇,就不给人家水用,那是天理不容的。

 

这些观念对中国人的影响是很深刻的,我们很自然就能感受到。

 

这个地方的主流,我们觉得很合适,就留在这里;不合适,就另外找别的地方,这样也有好处,可以帮助我们开拓更多居住的环境。

 

在山吃山,靠水吃水,中国人的生活能力之强、适应速度之快,我想其他所有民族都是自叹不如的。把中国人丢到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他都可以活得好好的。

 

我曾经访问过一家巴黎中国餐厅的老板跟老板娘,因为我发现,尽管他们的女儿已经嫁给了法国人,他们的儿子也已经娶了法国太太。

 

可是一到周六周日,这些法国女婿、法国媳妇都会回到餐厅里面当义工,帮忙得起劲得很。我觉得这不太可能,因为西方人只要一结婚,就独立了,节假日都会有自己的安排。

 

于是,我就问那个老板娘:“你怎么有办法让他们乖乖在这里帮你的忙?”

 

她说:“很简单,我按照中国的方法——约法三章,我女婿追求我女儿的时候,我就跟我女儿讲,你要嫁给谁,我没有意见,但是你要遵守三个规定……”

 

这位中国岳母的三个规定是:第一个,不许说父母的坏话,只要说父母的坏话,哪怕他讲得再对,我都跟你翻脸。这就是中国人标准的要求,中国人认为子女说父母的坏话,就是不孝;

 

第二个,他要学会中国话,跟我们讲法语,我们是不理会的,他要追求你,如果他有诚意,那他就去学中文;

 

第三个,周六周日我们最忙,大家要回店里来帮忙,这才是一家人。

 

简单的约法三章果然生效了,不管是法国女婿,还是法国媳妇,一家人勤奋工作。这就是既能谦虚地体谅到别人,又能坚持自己一定的原则。

 

所以,虚怀若谷不是到处打哈哈,样样都觉得好,什么意见都没有,不是这样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唐沐燊

    老师辛苦了

    曾仕强学堂 回复 @唐沐燊: 坚持每天听一听,每天进步一点点,收获不一样的自己!

  • 修齐自在

    虚怀如谷,无可无不可

    曾仕强学堂 回复 @修齐自在: 在此相遇,即是有缘,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一起努力,共同进步!

  • 日安臺灣

    購買專輯一則一則陸續聆聽⋯⋯為臺灣曾老師一生教育工作,秉持以愛教育務實教導推廣傳播;潛移默化、影響海外華人社會身心靈向善學習,為人文教育、一粒麥子種在泥土裏,結出更多的麥子!寄心為麥穗開花結果感動,祝福所有美意成就,上天恩典賜福平安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