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庄大结局.mp3

韦庄大结局.mp3

00:00
01:00:27

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晚唐宰相词人—韦庄

  唐朝自公元618年立国,组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天字一号帝国航母。这艘巨轮在历史的深海中,乘风破浪,先后有二十一位船长相继掌舵。在经过近三百年的航行后,终于呈现出动力不足、搁浅抛锚的态势。出生于公元836年的韦庄,刚好搭乘了大唐帝国的最后一次航班。这一次航行,可谓惊涛骇浪,触目惊心,他亲眼目睹了帝国之舟的悲壮沉没。
  身为儒生,恰逢乱世,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情。硝烟弥漫,战乱频仍,成了韦庄生平中刻骨铭心的记忆。无休无止的争斗、杀戮,如入梅时节的雨天,或大或小,不绝如缕。与他的四世祖——中唐诗人韦应物相比,虽然是同在唐朝的天空下,同样都才华横溢,韦庄却远不及韦应物生活得那样洒脱从容。韦应物常常是诗友聚会,或者独对南山,悠然物外,欣然觅得“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样的佳句。而在韦庄笔下,却是“乱后故人少”,“今日乱离俱是梦”这样的句子,只得沽酒求醉,黯然销魂。
  韦庄也曾在笔下远眺,盼望“尽从离乱见清平”,可是没有办法,整个大唐帝国已然失去章法,阴云重重,迷雾蒙蒙,航程阻隔,谁也无挽狂澜。  
  朝纲不整,恶吏贪暴,官逼民反。民愤众怒在几十年间,日积月累,终于升温,一触即发,公元874年,王仙芝、黄巢等人振臂一呼,饥馑贫病、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农民顷刻间举帜起义,势不可挡。帝国之舟遭遇了一次海啸的致命侵袭!这期间,韦庄仍然心怀济世之志,攻读圣贤之书。他不顾离乱与动荡,痴心不改地踏上了应举赴考之路。也许,在内心深处,他是希望能够金榜题名,在国难之时挺身
  公元880年春,四十五岁的韦庄在长安落第。他拖着疲惫的身子,心有不甘,准备继续复习迎考。然而到了当年冬天,黄巢的剽悍铁骑,已经踏入长安。转眼之间,大明宫上空的“唐”字旗帜缓缓降落,“齐”字旗号冉冉上升。黄巢称帝立国,唐僖宗仓皇出逃,围绕争夺京畿重地,唐军和义军征战不息,长安城两度更换主人。在易帜的同时,经营数了百年,歌舞升平、繁盛一时的长安城,霎时间充满了刀光剑影,血雨腥风。  
  打杀之声越过厅堂,穿过窗棂,刺耳而又令人惊耸。韦庄哪里还能看得进书,战事吃紧,一触即发,他必须整日提防,躲开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危险和不测。一次次地奔走逃避,一次次地丧魂落魄,可怜韦庄在这段时间内,过着心惊胆颤的日子。诚如韦庄自己所说,“乱世时偏促,阴天日易昏”,或者他在写给儿子的“养尔逢多难”等句子中不难看出,他的文章中反映得最多的,便是离乱二字。  
  韦庄有一个叫阿汪的女仆,他曾经专门为之写过一首诗。为自己的女仆写诗,这在唐诗人中几乎没有。在离乱中,一个年老的女仆走失,所幸不久又找到,别后重逢,让韦庄感叹不已:“念尔辛勤岁已深,乱离相失又相寻;他年待我门如市,报尔千金与万金。”且不谈韦庄所作出的承允,是否后来兑现,但从诗中可以看出,大唐末世,已是分崩离析,江河日下。“新年过半百,犹叹未休兵”,这样的处境,对于一个文人来说,恐怕是断断没有闲情书写锦绣文章的。  
  时隔三年,当韦庄走出满目疮痍的长安城时,不禁百感交集。这个时候,他已经有足够的时间,来回忆和描摹这场战争。他惊魂未定,提笔赋诗,心情沉痛地记述了历经战火的心声:  
  中和癸卯春三月,洛阳城外花如雪。中西南北路人绝,绿杨悄悄香尘灭。
  路旁忽见如花人,独向绿杨阴下歇。凤侧鸾欹鬓脚斜,红攒翠敛眉心折。
  借问女郎何处来?含嚬欲语声先咽。回头敛袂谢行人:丧乱漂沦何堪说!
   ……——韦庄《秦妇吟》  
  《秦妇吟》这首长篇叙事诗,更像一部纪实小说,假托秦妇之口,以一个女人的视角,向世人讲述他眼中的战争,四邻女子或者被掳,或者被杀,长安城内“家家流血”,“处处冤声”。更为可怕的是,官军也借机骚扰百姓,害民于时。这首诗以二百多句一千六百余字的篇幅,堪称是唐朝最长的诗歌,而且充满亡国之痛与血泪控诉,费去了韦庄很多的心血,也成了他的代表作。  
  在这场灾难中,长安城几乎被夷为平地,百姓也惨遭血洗。韦庄的纪实诗歌一经问世,立刻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众口相传,争抄诵读。为此,没有在进士考试中力拔头筹、取得功名的韦庄,倒是凭借这首诗,出尽了风头,被称时人称为“秦妇吟秀才”。  
  可是,其中“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等句子,毕竟写得血雨腥风,许多公卿贵族、王公大臣们看后,更是觉得斯文扫地,毫无面子,脸上挂不住,不满之情也溢于言表。  
  韦庄的本意,或许只是想通过笔触,记录当时的惨祸。当他得知长安的高层对之讳莫如深的态度时,开始后悔了。他命家人四处奔走,收回诗稿。可是,哪里还来得及!许多人家,甚至将其中的警言妙句,刺在了幛子上。脍炙人口的文化篇章的传播速度,常常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  
  这件事,一直困扰着他。韦庄晚年时,因为有所顾忌,曾经明确告诫家里人,不得悬挂这样的幛子,而且不得将《秦妇吟》收入诗集。以至于这首长诗在后来的一千多年间,流失不闻。直到光绪年间,才在敦煌千佛洞内被重新发现,后经王国维先生校订面世,得以重见天日。这就不免令人心生不解,以此诗在当时的流行程度,何以在民间灭失?想必其中对于黄巢军队浓墨重彩的描写,以及官府害民一节,包括曾经发生过两度的大规模遭禁等等,也不得可知。韦庄本人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不够冷静,也不够明智。因为某种顾忌,而不敢提及先前的作品,作家的勇气,有时不是一以贯之的。  
  不管怎么说,韦庄后来的日子还是艰难。几度流离辗转,经过多次落第,直到五十九岁,才考上进士。五十九岁,已是许多老同志退居二线的年纪,他才辛辛苦苦地熬到了一个进士的头衔,谋得了一个校书郎的低级职位。这个年近花甲的儒生,终于如愿以偿地考取了功名。这把年龄,在唐朝的进士群体中,恐怕也属于大龄进士了,或者,可以称之为高龄进士了。  
  不过,总算考上了。而且看起来,朝廷并没有深究他在《秦妇吟》中的露骨描写,还渐有升迁。六十五岁那年,韦庄上书奏请追赐李贺、陆龟蒙、温庭筠、贾岛等人为进士及第,为唐朝的一批文化先哲们,做了一件死后追赠、告慰亡灵的实事。当初因为有违父讳,没有资格参加进士考试,悲愤而死的李贺,也算含笑九泉了。  
  公元901年,韦庄入蜀,依靠蜀主王建,生活才得以渐渐安定。他在成都找到杜甫当年的草堂旧址,筑室而居。这段时间,由于生活相对清闲,韦庄也慢慢恢复了他对文字的喜好,写下了大量的词作。经历了长年的战乱奔波,稍有停顿,闲暇之余,他立即请弟弟韦蔼将自己的作品编成《浣花集》。  
  公元907年4月,一直梦想着像黄巢一样登基的朱全忠,终于称帝于汴州,建后梁国,废唐哀帝为济阴王。这是唐朝历史上的最后一件大事。朱全忠在逐步将唐室宗亲与王公大臣们斩杀得差不多的时候,换上了龙袍,这在混战不已的藩镇军阀之间,无疑是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震动波及全国,举国为之色变。  
   未几,梁篡唐改元,庄与诸将佐诣高祖劝进曰:“大王虽忠于唐,唐已亡矣,此所谓天与不取也。”于是帅吏民哭三日拥高祖即皇帝位。进左散骑侍,判中书门下事。——《十国春秋·韦庄传》  
  这一年,韦庄也做出了他一生中大刀阔斧、石破天惊的决定,上表劝王建称帝。在分析了天下之势之后,他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并且率领吏民,哭三日,将王建扶上了帝位,国号蜀(史称“前蜀”)。随后,韦庄也被任为宰相,“凡开国制度、号令、刑政、礼乐,皆由庄定”。韦庄一生历经离乱以及亡国之痛,只有晚年的十年,才算基本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从唐朝的高龄末代进士,一跃而为前蜀委以重任的宰相元老,也可谓是位极人臣了。  
  不过,韦庄在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三年后,便因病逝世,以七十五岁寿终。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里,韦庄不仅高寿,而且赢得功名与诗名,已经很不容易了。   
  《十国春秋》里还记载了一则轶事。当年,韦庄有一个貌美如花的姬妾,不仅人长得漂亮,而且写得一手锦绣文章,作词颇佳。蜀主王建见了,心有所动,于是便假托以教宫女习词为名,强行夺去,留在宫中,不肯送还。韦庄心系佳人,又不便明说,便写了一首《谒金门》的词,寄托思念之情。谁知这个美姬见了旧主人的文章,竟“不食而死”。这件事情的真伪,值得推敲。以王建对韦庄“托在腹心,首预谋画”的信任程度,君臣两人之间的感情有如鱼水,身经离乱而得高官与清闲的韦庄,不会为此耿耿于怀,没事找事,况且他已是高龄病身,如何敢以词生事?不过,韦庄的词确实写得精妙,与温庭筠开一代词风。  
  清代的吴任臣在写韦庄传时,道听途说、牵强附会地弄了这么一个情节,大约是想凸显韦庄的才情罢了。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传说,大抵有这样的特点,为了达到渲染的效果,不惜加油添醋,将故事编得绘声绘色。民间传说的好处就在这里,喜闻乐见,叫人过耳不忘。至于事情到底如何,是真是假,就不在书中交待了。  
  不过,韦氏于大唐,可谓蒙恩甚多,且读他的一首词:  
  劝君今夜须沉醉,尊前莫话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韦庄《菩萨蛮》  
  大幕徐徐落下,生活还得继续。其实,这个“宰相词人”,也有无奈而复杂的心绪。罢了,他背过身去,嘴里嘟哝着,喝酒喝酒,不要再说了,举起杯子,醉卧浣花溪畔。在他身后,唐王朝的背影渐去渐远……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115/08/29331231_722012123.shtml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