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上节我们讲了中西方差异,说了下中国为啥跟个铁憨憨一样,老是去帮助外国人,这节呢?我们把视角放到国内,放到你的家里,从你们家里最简单的做菜开始说起。
前段时间,因为疫情居家做饭的人肯定不在少数,相信不少小青年没事也会翻翻菜谱。
你会发现,有的人看了菜谱,就能烧的一手好菜,有的人看了菜谱反倒不会做饭,开浩也经常看很多人发的烧菜视频,不是为了解馋,更多的是看评论区,总有一些笨笨的伙伴,怎么烧也烧不好吃,然后跑到留言区吐槽视频作者的。
吐槽的方向大概有两个:1.如果素材缺失可不可以?(比如,做麻辣烫,我没有奶白菜,用大白菜代替可不可以?)2.对调料的量把握不好(比如,博主你好,你说盐适量,适量是多少?)
但是要说句公道话,开浩真的希望菜谱能够具体一点,无非就是一个刻度嘛,你写给他一个不就好了吗?就告诉你要放几勺盐,炸要炸到金黄色,几勺是多少?鸡蛋是要公鸡蛋还是母鸡蛋?金黄到底要有多黄?虽然说如果要是开浩做一个菜谱,估计也会用这些模糊的描述,因为平时也不觉的什么,但是真的要到自己要看菜谱上手的时候,这些描述真的是让人很是不爽。
而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比如说我们经常催人说,你立马给我下来,朋友约定的时候说,过两三天再找你,这个立马,两三天,到底是多久?你会发现中国人有很多这种不准确的量词,而这写量词背后所包含的思想呢,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
中庸对人生(中国人)的影响
中国人这种模糊的处事方式由来已久,早在孔子的年代,就有关于中国人模糊处事的记录。
孔子有一天去参观庙,发现了一个特别好玩的器皿,像一个倾斜的沙漏,沙漏空着的时候是斜着的,但是会往上半部分滴水,到正好一半的时候,唉,这个杯子就正了,但是杯子满了的话,就翻转过去了,你要是脑海想象不到这个器皿的样子的话,你可以想想沙漏,那你要从上面按一定频率往下滴水,是不是就能起到计时的作用啦?
孔子也是没啥正事,盯了半天这个计时器,一边盯一边很开心的说:唉!为人处世的智慧都在这里了!你看啊,跟做人一样,你啥事不干,事儿不能成的,你做太多事,又过犹不及了,你只有做正正好的事儿,才能出现恰到好处的成功。
因为这个杯子,孔子研究出一个概念叫做中庸,包含了我们刚才提到的,中国人模糊处事的价值观。
在儒家的经典著作《中庸》中曾经对中庸这个词有过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意思就是做事情不偏不倚就是中,能保证原则不变就是庸,意思就是说你要公正处事。
听到这里可能有的听官就要吐槽了,开浩你这解释还不如不解释,啥叫不偏不倚啊,啥叫保证原则不变啊,啥叫公正啊,你倒是给个标准啊!说实话,我真想告诉你,你自己感觉呗,适量呗,不就是做事儿的分寸感嘛?可这么讲就又陷入了用适量解释适量的问题了。这就像开浩前面说的做菜一样,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口味,所以每个人做菜的时候要加多少盐是不确定的,就像我们经常开玩笑说的地域骗局,四川人说的不辣,山西人说的不酸,都是因为每个地方的人口味标准的不同造成的。
那你说我们能给他们的口味定个标准吗?比如说做菜放30克的醋,其他地方的人觉得就是放多了,菜酸了,但可能在山西人看来这放的才算正好,甚至都有些少了,所以每个人的标准都是不同的,你如果要是让开浩去定一个标准,那就是开浩自己的标准,只能适用于开浩,不适用于每一个人。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一句话,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每件事的情况也不一样,所以,只能说一句让人抓狂的话,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虽然说分寸并没有办法给一个统一标准,但是可以修炼,在传授中国人分寸的秘籍之前呢,开浩要先讲个故事。
在《吕氏春秋》中记载过一个故事,讲到了国家的人事管理,说在当时有个国家的大臣当时掌管了人事任命,但是国君有一次发现,虽然这大臣把人事部干的很好,但是办事却没章法,为啥呢?因为国君看到,这个大臣前一次还在提拔自己的仇人,下一次就提拔的是自己的儿子了。
于是国君就纳闷了,这个大臣咋回事儿啊,办事这么没规律,就把这个大臣找了过来,打算询问一下,然后这个大臣面对国君的疑问,淡然一笑,解释道:我在选拔他们当官的时候,完全就是因为我的那个仇人最适合那个职位,而我的儿子也是因为适合他现在的官职,所以我才会任用他们,并没有因为他们是我的仇人或者是我的儿子,就给他们刁难和优待,而且从他们现在在职位上做出的成绩来看,他们两个果然是最适合的人,如果我要是因为他们的身份就放弃提拔他们,那国家就会损失两个好的官员啊。
所以说你想要给分寸定一个标准,你就至少不能因为身份的不同,而区别对待。而且《中庸》这本书也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就是这个意思,不因为外界的表象,个人情感而做出的决定才是不偏不倚,最中正,公正的决定,是符合中国人分寸的事情。
而这种分寸呢,也就渗入到了我们中国的方方面面,eg.两个胃病患者看病。
但是难道只要抛弃情感,不去看表象,做事掌握分寸,公正就能做到中庸了吗?并不是。
在《中国文化六讲》中何兹全先生曾经提出了自己对中庸的理解,中庸有两点非常突出,一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二是和,和为贵。讲究天人之间要和,人与人之间要和。所以除了要不偏不倚用公正的态度来处事的同时,也要以和为主。
这个和是什么呢?我们用一个故事来跟大家说明白。
在战国时期,有两个相邻的国家,而这两个国家之间的边境上呢,种满了桑树,两国边境的人都靠采桑生活,有一天一个国家的采桑女不小心走过界了,采摘了另一个国家的桑树,正好就被另一个国家的人发现了,于是就说了几句闲话,大概也就是,你们国家是不是穷疯了,怎么还跨界偷我们的桑树叶回去,这一类的话,结果采桑女听到后就不乐意了,立马就回怼了过去,最后两个人动手了,最后采桑女吃了一点亏,就回去了。
和小孩子打架一样,这个采桑女受了委屈之后就回到自己国家哭诉,采桑女国家的人听说之后都非常气愤,虽然是我们有错在先,但是我们认错不就好了,怎么还动手呢,于是找了一些人,去了另一个国家找麻烦,打了一架,最后这件事情,越闹越大,直接就引起了两国的战争,死伤无数。
可以说这场战争,完全就是因为一点点小小的口角,双方没有冷静的去处理事情,结果就造成了一场双方的大战,引起了无数家庭的破碎,而这种战争完全就是可以避免的啊,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这类的事情后来不止发生过一次,但有一次呢,事情的解决方式和结果却与前一个故事截然相反。同样是两个国家,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了这两个国家的百姓身上,这次不是桑树了,两个国家边境的人们都在各自的地里种西瓜。两个国家的西瓜,一边长得又瘦又小(跟黄瓜似得),一边的西瓜长得又大又圆(跟冬瓜似的),一看就很好吃。按理来说,同样的一片土地,相差又不大,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巨大的差异呢?原来是因为一个国家的百姓很勤劳,每天锄草浇水,所以瓜秧长势极好,直赛冬瓜,而另一个国家的百姓有些懒惰,不怎么干农活,把西瓜种子洒地里就不管了,于是他们种出来的西瓜和青瓜差不多,根本不能与旁边国家的西瓜相比。
人就是这样,不比较还好,但是一有比较的话,就不幸福了,于是在对比之后,懒惰的那群人觉得有点丢面子,这让外来的人一看,会怎么想我们,肯定会觉得我们国家的人都很懒,(呵,懒还爱要面子)所以他们就想了个损招,有一天趁着晚上月黑风高之时,偷偷跑过去把另一个国家长得很好的瓜秧给掐断了。而那个国家的人第二天起来正要除草浇地,却发现瓜秧被掐断了,但是也不知道是那个混蛋干的,就很气,诶呀,好生气。
最后蹲点观察,发现原来是对面国家的人晚上跨国把瓜秧给掐断了(掐一次还不过瘾,还老掐),于是就报告给城里的县令,县令大老爷,你看看那群外国人,他们不但越过边境线,还掐断我们辛辛苦苦养的秧苗,太过分了,他们这是欺负老实人啊,您要为我们做主啊,实在不行您就下令让我们也过去,把他们的瓜秧铲断好了!
县令也是头疼,毕竟这是关乎两个国家百姓的事情,万一要是引起两国战争就不好了,毕竟以前就有采桑女的先例,有人死伤不说,还打了一仗,万一对面这个国家也是这样该咋办?不能碰啊,一旦引起战争,我们这边百姓也不好受啊,可是这边境百姓的问题也要解决啊,怎么办呢?
于是想了一下,这个县令就说:“你要是把人家瓜秧铲断有点显得我们太不仗义了!我们明明不愿他们祸害我们的瓜秧,那么为什么再反过去祸害人家的瓜秧?孔老先生都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不对?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我们不也与他们一样了吗?我给你们支个招,你们听我的话去做,他们掐你们的瓜秧就是因为他们嫉妒,那从今天起,你们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锄草浇水捉虫,让他们的瓜秧长得更好,这样他们的瓜秧和你们一样不就好了。”
这个国家的人当时也都是老实人,也没去找另一个国家理论,就照着县令的话办了。过几天,另一个国家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虽然自己没有去打理,但是长势一天比一天好,仔细观察,才发现每天早上地里的草都被人锄过了,水也让人浇过了,是另一个国家的人,不计前嫌,在黑夜里悄悄为他们做的。于是这个国家的人知道了这件事后,感到十分惭愧又十分敬佩,于是层层上报,把这件事报告给了国王。国王听说后,也是觉得另一个国家的人就是他们的巴铁啊,于是特意备重礼送给另一个国家的国王,结果最后在那个诸侯之间都互相算计的时代,唯有这两个国家成了友好的邻邦。
你看同样是一件事,采桑事件为了追求公正,上门去要个说法,有错吗?没错啊。但就是这样双方却因此争吵不休,最后兵戈相向。而西瓜事件呢,也发生了利益受损的情况,但是受害方的县令,反而没有上前去和对方讨公道,而是帮助损害自己利益的人得到利益。因为和的本质除了和平(peace),还有plus的意思,也就是合作的姿态,这才是和为贵的真正含义。
你我虽然有矛盾,但是我们是为了更多的利益而选择合作,这种思想,分寸感,才是中庸思想伟大的地方。
所以在中国老一辈人一直说一句话吃亏是福,为啥?就是因为我们不追求绝对的公平公正,如果吃点亏能让这个世界更好那我们也是愿意的。在疫情期间,很多外国人不理解中庸,所以他们不明白为什么我们会以尊老为高道德标准,不明白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能够做到自觉呆在家里,这在他们看来很神奇,因为隔离可是侵犯到个人利益的事情啊,很多外国人说:隔离,人权没啦!对,不隔离,人全没了。为什么中国人能满不在乎的全民达成一致,甚至还能在家中苦中作乐?
因为我们知道中庸,我们知道分寸,我们知道在灾难和时间面前人人平等,我们知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岁月轮转,也知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利益取舍,当国家危难和社会的和谐与个人利益之间发生碰撞时,我们的分寸该如何掌握。
总结
说了这么多,我们也要总结一下了,中庸到底是个啥呢?中庸就是儒家一个没有标准的标准,他要求我们坚持规矩,同时也要讲人情,于是在规矩和人情之间,我们就发明了一系列没有标准的标准词汇,两三天后我找你,两天,还是三天?异或四天,五天,两三天这个词汇,在中国人的口中变成了一个不确定的量,你两天后找我也行,三天后也行,甚至你不来,啥时候有空啥时候找我都行,这样既不会伤害感情也不会破坏规矩,中庸是考虑到种种方面后,最终的相互妥协的精神。
当然,有不少人会说,中庸会使人变的圆滑,但其实只是他不想因为利益而破坏感情的一种处事方法,当朋友借钱时,你想要拒绝朋友,但是又想保持你们之间感情。
也有人说,中庸使这个国家和他的人民懦弱,总是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永远是一幅和气佬的样子。如果你也是这么想那你就错了,或许中庸曾经真的让我们有过犹豫不决,面对利益和感情时,我们犹豫不决。面对其他国家的排挤,我们也曾考虑过,到底是要和气生财还是兵戎相向。
但所幸我们做对了,我们终究还是会用我们崛起的成绩来告诉其他人,中庸从来不叫你狡猾,中庸亦不是平庸的代名词,而是我们永远把人类共同利益,奉为最高标准,所以灾难来临之时,中国人从来都能选对,因为他们的心里,除了自己,更藏着一个伟大的民族,甚至藏着整个人类,这样的心胸,远远不是一个奸猾,就能形容的恰当的啊!
中国人做菜确实是靠看感觉
开浩御书房 回复 @我是咖喱饭: 在中国 很多东西都要靠感觉
生活中处处有中庸之道啊,没有标准的标准,这个太秀了,哈哈
开浩御书房 回复 @昂头看月亮: 我也不知道我说清楚没哈哈哈哈
又被您的文字打动了!!!中国人不是平庸,而是我们能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姿态面对世界,这也是我们之所以能够包容不同文化,不断进步的原因,。从古至今,中国都以博大的胸怀面对世界,希望全人类都能和平安定,但是,从这次疫情看来,还是有不少外国人还在以轻蔑的态度对待,希望他们能早日醒悟
开浩御书房 回复 @Calixte: 对于非我中国文化的人来说,醒悟不醒悟的……挺无所谓的,保持开放态度就好了
我一直在给开浩打广告。(开浩快夸我棒)(疯狂暗示)
开浩御书房 回复 @我是咖喱饭: 夸!这是真捧的!
先评再听
开浩御书房 回复 @唐言蜜语_: 好习惯呢您呐!
😀
开浩御书房 回复 @1582095blyt:
开浩老师,大概多长时间会更新一期
开浩御书房 回复 @執筆丿灬寫年華: 一周两期,周三周六
我来了开浩
开浩御书房 回复 @29373639: 请坐请坐
庆幸听到这么优秀的主播讲课,何其有幸
隔离,人权没了;不隔离,人全没了。
听友185632503 回复 @开浩御书房: 这句话太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