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季】22.7|方志远: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第三季】22.7|方志远: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00:00
18:05

一次考试,两种人生 


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是明朝科举的“大比”之年,有两位后来大名鼎鼎的人物,同时参加了这一年礼部主持的“会试”。这两位人物,一位是唐寅唐伯虎,另一位是王守仁王阳明。但是,二人结局不一样。


唐伯虎因为考试前见了主考官,被人质疑有行贿之嫌,被贬为吏,从此放弃仕途、放荡形骸,在明朝的“体制外”折腾艺术,闯下了极大的名头。“六如居士”的书画成为珍品,“唐伯虎点秋香”的戏曲成为经典。但是,唐伯虎虽然是在体制外折腾,却恪守道德底线:“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汪砢玉《珊瑚网》)。


王阳明以会试第二名、殿试第十名中了进士,进入了官场,从此在明朝的“体制内”做官,在体制内建功立业,但同时也在“体制外”折腾,讲学授徒,公开挑战程朱学说。有意思的是,无论是“体制内”建功立业,还是体制外授徒讲学,王阳明都闯下极大的名头,被封为“新建伯”,成为明朝以军功封“伯”的三位文官中的一位,又被送进孔庙,成为明朝从祀孔子的四位“大儒”中的一位。


所以把王阳明、唐伯虎二人同时推出,是为了说明他们所处时代的特征:明朝前期的“严峻冷酷”已经过去,正在进入“百年承平”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持续发展、城市呈现繁荣,风气日渐开放,思想趋向自由、多元化的社会正在到来。所以,不管是在“体制内”做官、建功立业,还是在“体制外”创作艺术、讲学授徒,或者从事其他的职业和活动,都有成功的机会,都可体现出人生的价值。这是一个真正“生产”天才的时代,是一个真正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时代。


我们说到的那位“垂衣拱手,不动声色”的成化皇帝,被当时人们所指责的,不仅仅是宠爱万贵妃、不接见大臣,还曾经让一位叫汪直的宦官组建西厂,又通过宦官“传奉圣旨”的方式,封了几千名“传奉官”。而这几千名“传奉官”,可以认为是“三百六十行”的代表性人物。


“传奉官”的身份 


成化二十一年(1485)正月初一日傍晚,发生了明朝开国以来罕见的一次被称为“星变”的陨石雨。正月初三日,成化帝下诏求直言。应诏言事的吏、礼、兵、工四部及六科十三道不约而同将主要矛头对准了“传奉官”,称其为“招天变之甚者”。接着,各有关部门对现任“传奉官”进行了统计,总数近3700人,当然,这还不是最多的时候,最多的时候达4700多人,为北京在编文官的两倍。即以这3700人为例,其公开身份:一是文官,供职在通政司、太常寺、太仆寺、光禄寺、钦天监、太医院等衙门,共有500多人;二是武官,主要供职在锦衣卫等京卫,也是500多人;三是匠官,供职在工部及内府各宦官衙门,人数最多,达1300人;四是僧道官及教坊司官,有1000多人,藏族即“番僧”占其中的大部分。但对他们的真实身份进行分析,就不是文官、武官、僧道官和匠官那样简单,他们是真正的“三百六十行”。 


第一,文书类。从事这类工作的“传奉官”,有儒士、监生、生员,有在职或被罢免的低级文官,还有被称为“杂流”的义官、工匠、胥吏及各类社会闲杂人员。他们中的一些人在文华、武英二殿及内阁制敕、诰敕二房,或者在部院等衙门,在这些衙门干什么?做“书办“,为“书办官”,见于记载的约有150人,他们是书写公文的高手,属“秘书”人才。另外一些人,隶属内府的御用监等衙门,主要工作是在仁智等殿专门抄写或改编小说、经书及词典、歌谣之类,见于记载的约200人,他们是通俗小说、传奇杂剧或民歌时调的作者或改编者,或者是佛经故事的翻译家,他们可以统称为民间文学家或艺术家。


第二,医术类。因为是通过“传奉”得官或升迁,所以每每被言官们斥为“庸医”。但他们多出身于医生世家,其中不乏名医。如钱宗嗣、钱宗甫,都是江南名医,钱宗甫更在传统医学的发扬光大上有很深的造诣。


第三,方术类。这一类的“传奉官”,可以说和医术同源而异流,包括各类数术:有祈祷术,既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更祈祷皇帝身体健康、万寿无疆,这是例行公事的常规性祈祷;应急性的则有祈子、祈雨、祈雪、弭灾等。有星命术,通过观察天象预测吉凶、查看地貌指点风水,阴阳卜筮等可以归于此类。有符箓术,通过画符念咒的方式,役神驱鬼、去病消灾,五雷法、扶鸾术等可归于此类。有房中术,通过内服丹药、外行导引等办法,强身健体、强化性功能。等等。当然,这些方术也是相通的,尽管他们在当时受到诟病,但人们只是不满他们跻身官场,却并不怀疑他们的“数术”。实际上,这些数术中的一部分,在当时其实可堪称先进的科学技术。比如,行祈雨、祈雪术者,必然对气象的变化规律有长期的观察和研究,一次祈雨或祈雪的成功,就是一次准确的天气预报,而不成功则是预报的失败,这在现代天气预报中也是常见的,只是准确性的概率更高而已。再如行房中术者,至少是治疗性生理疾病和心理疾病的专家,当然,成功与否也不仅要看术士或道士治疗水平的高低,还要看接受治疗者的心理和生理条件。


第四类,技术类。这一类与医术、方术相类似,也可以视作专业技能之士,包括:天文生和钦天监官,他们对天象进行观测并发布预言,并负有修订历书以指导农事的职责。阴阳人,他们通过察看风水为人选择宅基坟地、预言吉凶为人提供祸福信息。乐舞生和太常寺官,他们通过歌唱舞蹈进行祈祷祝福并与上天对话。


第五类,工匠类。他们是从事器物制作、工程建筑与装修等工作的工匠,多达1300人,在“传奉官”中占有最大的比重。他们之中,有建筑师、篆刻师、印刷师、器物制作及鉴赏师,以及从事其他各类手工制作者。他们大多是各个工种的高手。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被称为“蒯鲁班”的木工蒯祥和玉器制作高手陆祥,他们都以资历和工艺升迁至工部侍郎。



蒯祥墓


第六,艺术类。见于记载的近200名“画士”,足以说明书画家在传奉官中的份量。但传奉官中的书画家却远不止这个数字,以成化二十一年(1485)闰四月恢复全俸的17位锦衣卫传奉官为例,虽然公开身份都是锦衣卫及其他京卫的军官,但全是画家。其中,都指挥使倪端工山水人物,都指挥佥事周全尤擅画马,他们的作品,皆名贵一时。


第七,番僧类。在传奉官中,数量仅次于匠官的是“番僧”,这是元明时期站在汉人立场上对活动在内地藏族僧人的称呼。《明史·西域传》说,明太祖招徕番僧,目的是为了“化愚俗,弭边患”,他们在加强中原与藏地的文化交流、增强藏民及西北少数民族对中央政权的认同上,确实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大量的“番僧”在内地、在北京,也是因为他们多身怀“秘法”或“异术”。


文化消费的繁荣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副产品的生产与运销,交通运输与车船制造,酒楼茶馆与饮食供给,典当质押及铸钱制币,以及制瓷造纸,采矿冶炼、刻板印刷、戏曲小说,等等行业,均可发家致富。


正统时任北京国子监祭酒的李时勉曾经说当时有《剪灯新话》之类的小说流行,不但“市井之徒”争相传诵,国子监的监生们也日夜记忆,作为谈资。当时在社会流行的明人小说,不仅有瞿佑的《剪灯新话》,还有李昌祺的《剪灯余话》等。但这些还只是文人作品,其读者面也主要是市民中的读书人。大量面向普通民众的文学作品,这时也通过书面的或口头的、版刻的或表演的方式广为流通。


景泰、成化间著名的学者和政治家叶盛以当时人记当时事:“今书坊相传射利之徒,伪为小说杂书,南人喜谈如汉小王、蔡伯喈、杨六使,北人喜谈如《继母大贤》等事甚多。农、工、商、贩,钞写绘画,家畜而人有之。痴騃女妇,尤所酷好,好事者因目为‘女通鉴’,有以也。甚者晋王休徵,宋吕文穆、王龟龄诸名贤,至百态诬饰,作为戏剧,以为佐酒乐客之具。”(《小说戏文》)小说、戏曲在流行,民间时曲,也有了新的品种,如《锁南枝》《傍妆台》《山坡羊》等(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时尚小令》)。这些不仅说明时曲传唱的普遍性,也说明有人正在从事这方面的收集、整理和创作,同时还说明,“淫词荡曲”的版刻、发行已不受限制了。


在东南地区,各种戏曲也在流行,比如传奇、“戏文弟子”。


我刚才列这么多只想说明一点,各种各样的文学艺术作品,各种各样的精神食粮,各种各样的工艺,都在成为大众的消费品,而它们离不开一个符号,这个符号就是文化消费或者说精神消费。


文化消费即文学艺术的创造及传播,彰显出一个新的价值标准的出现,“文化”继仕途、财富之后,成为新的价值标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聊斋1

    方老师这些方士可真不是什么先进的事,而是吃丹中毒!让人死的快点!工匠和画师可以说是行行出状元的优秀者!

    我是福润德 回复 @聊斋1: 你这个表达有一些以偏概全,这就像很多人对于道教上面的一些玄学觉得太有魔幻色彩了,但想过吗?它之所以存在还是因为它有一些效果的。而总是以臭的名声闻名天下,这是很多历史事件的一个共同特点。它为什么存在呢,还是有人从这上头得到了一些可以实用的东西的。

  • 13761319bqo

    谢谢。

  • 昨夜星辰z_

    打卡

  • 吴民杰

    易中天就是女通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