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 不自由,毋宁死!大革命的回答

09 | 不自由,毋宁死!大革命的回答

00:00
18:30

一、知识点卡片



二、思维导图


三、文稿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


前些年《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在中国大陆突然走红,畅销一时。本来,商务印书馆出的此书译本是放在汉译名著丛书里来出的,它的封面特别的素雅。或许是因为见其畅销,特意推出了一个新的版本,这一新的版本的封面采用的是什么图案呢?就是那幅挂在卢浮宫显眼之处的名画《自由引导人民》。


《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



不少人都知道,德拉克洛瓦是为颂扬1830年革命而创作此画的,而托克维尔笔下的大革命是1789年爆发的那场革命,若一定要吹毛求疵的话,以此作为封面似乎有那么一点“张冠李戴”的嫌疑。但我觉得,若考虑到法国大革命中人们曾喊出“不自由,毋宁死”的口号,并以实现自由作为首要目标的话,以《自由引导人民》这幅画作为封面也未尝不可。


大凡对法国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在法兰西共和国最著名的箴言是“自由、平等、博爱”,其中,自由被放在了最前面。而在法国研究大革命史研究的泰斗、巴黎大学大革命史讲座教授奥拉尔看来,这句箴言的成型经过了三个时期,每个时期都与大革命进程中某个明确的阶段相对应


在这三个时期当中,首先出现的是“自由”,而且在大革命最初的日子里,它是最得人心的观念。随后出场的是“平等”,8月10日发生的起义为此敞开了大道。至于“博爱”,则要更晚一些,到山岳派掌权时才有机会登场。


我们都知道,法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革命之多,在欧美国家中堪称突出,因此需要在具体所指的革命前,标上发生的年份,如1830年革命、1848年革命,当然,还有那场最具有世界意义的1789年革命。不过,因为种种原因,在法国史中,只有1789年革命被人们称为“大革命”。


1789年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狱拉开法国大革命的序幕,
7月14日因此成为法国的国庆日



听到这里,你肯定很想知道,这场不少人以“大”来形容的“革命” 是在何种历史条件下爆发的?


这一问题,无论是在法国史学界还是不少其他国家的史学界,都是一个极为引人瞩目的热点,而且,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法国著名的大革命史专家马蒂厄曾有过这样的观点:“这次革命并非爆发在一个贫穷的国家里,反而是在一个正在极度繁荣的国家里。贫困有时可以引起骚乱,但不能造成伟大的社会激变。”我个人以为,马蒂厄的这一断言不仅别有洞见,而且也是基本站得住脚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旧制度”的最后时期,也就是说在18世纪的后半期,就总体而言,法国的经济即使称不上繁荣,至少也处在了发展和转机的阶段。


然而,国家经济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宫廷或政府就不会发生财政危机。由于路易十五在位期间,不仅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还多次把法国拖入对外战争,并在这些战争中连吃败仗,导致路易十六在1774年继位时,面临着种种困境。那么,当时什么问题最让他寝食难安呢?没错,就是国库空虚,王室政府的财政已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


面对这样一种情况,该如何来应对呢?稍微明白一点的人都清楚,对赋税制度进行彻底改革,是唯一的明智选择。也正因为如此,路易十六实际上一直尝试进行改革,并为此先后起用了这样两个人,一位是重农学派经济学家杜尔哥,另一位是来自日内瓦的银行家内克。但因为他们推出的举措,势必会触犯特权主义者的既得利益,遭到了他们强烈地反对,于是这两根人相继地被免职。


内克的继任者是卡隆。他是王后推荐的,所以在上台之初,为了取悦王后,笼络王公显贵,一度采取了与内克截然相反的方法,即提倡奢侈与挥霍。为此,他还增加了宫廷人员的年金,力图以阔绰的假象来抬高王室的威望。当然在这同时,他也寄希望于通过挖运河、建港口、修道路等手段来刺激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然而,到了1786年,迫于财政危机更加严重,卡隆也不得不效仿前任,开始考虑改革财政制度,其中包括也向特权阶级纳税。为使自己的改革方案能够得以推出,他召开所谓的了“显贵会议”。结果不仅在会上遭到了与会者的强烈反对,而且国王还在“显贵”们的压力下解除了他的职务。


1787年在凡尔赛宫召开的“显贵会议”


接替卡隆的是做过图卢兹大主教的布里埃纳。他在得到了这一职位的同时,也“继承”了前任留下的烂摊子。布里埃纳上台后,别无良策,还是只能打增加新税的主意,并要特权等级也得纳税。结果,他的这一决定立马就引发了所谓的“贵族的反叛”


“贵族的反叛”亦被一些人称为“贵族革命”,它固然可以看作是大革命的“先声”或“序曲”,但我觉得,在探讨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时,更应当聚焦于阶级间的不平衡,因为,如同马蒂厄说过的那样:“社会激变往往是起于阶级间的不平衡。”


我们以前已经说过,“旧制度”的法国是个等级社会,分别地由教士、贵族和第三等级组成,所谓的第三等级他包括教士和贵族之外的所有居民。其人口占了法国总人口的98%以上。


正如法国的大革命史权威伏维尔所指出的那样,这种等级制度远不是纯粹的表面现象,“特权者”这个词很好地表达出了个中意味。税收特权几乎完全豁免了贵族和教士的税收,可谓最为明显的例证。


然而,这还不是全部。被确认、被感知的各种区分、隔阂、禁忌,处处见证了这种等级制度的力量。比如说在大革命中一度颇为活跃的罗兰夫人和巴纳夫,他们在幼年时都曾受到过来自贵族的侮辱:罗兰夫人曾在一次宴会上受到贵族的轻侮,甚至被人打发到餐具室里吃饭;而巴纳夫在与其母亲到戏院看戏的时候,竟然有贵族军官蛮横地要求他们让出早就订好的包厢,该贵族军官甚至还不惜以武力迫使巴纳夫他们离开。类似的事情可谓不胜枚举。


法国大革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罗兰夫人



狱中的巴纳夫


在这里要注意的是,所谓的第三等级,大致可划分为资产阶级、城市平民、农民三类。虽然他们之间的职业构成五花八门,经济地位也相差悬殊,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没有特权,处于被统治地位,几乎承担国家税收的全部重负。


由于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与深入人心,当时,第三等级各个阶层的人士,无论是在家中的窃窃私语,还是在沙龙、咖啡馆、俱乐部等公共场合的高谈阔论中,也毫不掩饰地表达其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启蒙时代的剧作家博马舍,在他的许多名剧中对“旧制度”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与抨击,而《费加罗的婚礼》,更是成为反对封建贵族的不朽之作。当时,每当剧中的主人公费加罗在独白中挖苦专横、邪恶与愚昧的贵族时,剧场中总会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当时的人心向背或者说舆情,由此可见一斑。


总之,一系列改革失败已经表明,“旧制度”下的法国已无法通过渐进改革摆脱困境,整个社会已出现严重的动荡,人心思变。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法国大革命终告爆发。


因为时间实在有限,我不可能详细梳理大革命的相关过程,好在有许多出自中外学者之手的佳作可看。其中我特别要向各位推荐的是北大高毅教授写的《法兰西风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这本书最早是由浙江人民出版社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出版的,但我更想向各位推荐的是2013年由北师大出版社推出的增订版。


为什么呢?因为鉴于中国人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是花在“革命的道路”上,且法国大革命在这一过程中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高毅教授后来较为关注中国革命中的暴力色彩与法国大革命之间的关系。他在2013年再版其《法兰西风格》一书时,特意增加了两篇相关论文作为附录。在第一篇论文《中法文化在法国大革命问题上的历史性互动》中,作者首先论述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法国大革命中两个基本观念——“平等”与“自由”观念形成的影响;接着论述了20世纪初,在中国革命派与改良派之间开展的关于法国大革命的论战。作者在文中指出:在整个20世纪中国盛行不衰的革命崇拜基本上就是在法国革命政治文化的培育和激烈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第二篇论文题为《法国式革命暴力与现代中国政治文化》。如果说前一篇论文着眼点在于革命观念的形成,那么此文则是对革命暴力的思考。这两篇论文既充满洞见,更发人深思。顺便要说的是,目前国内不少极为出色的研究法国史的青年才俊,都师出高门,属于“高家军”。


把法国人由臣民变为公民,是法国大革命中革命者的共识和追求的目标。为此让更多人意识到他们的公民身份以及和这种身份连在一起的权利和义务,就成了革命者们的当务之急。在这一点上,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什么呢?我想你脑子里立马浮现出来的肯定是《人权与公民权宣言》,也就是我们平常简称的《人权宣言》。


《人权宣言》



1989年,为纪念法国大革命二百周年,法国精心组织了一系列声势浩大的纪念活动。踊跃参加纪念活动的不仅有法国人,还有为数众多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这说明法国大革命不仅属于法国,同时也属于全世界。听到这里你或许会问,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并非世界近代史上绝无仅有的革命,它不仅前有多位“先行者”,后有更多的“后来者”,为何惟独它能脱颖而出,大放异彩呢?


对于这一问题,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解答。不过,本人以为,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法国大革命为全人类留下了一份共同的遗产,这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人权宣言》。正是由于《人权宣言》的制订者们力图以全人类的名义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权观念,并通过一系列“不朽的原则”将这种人权观念在《人权宣言》中淋漓极致地表现出来,使人类历史上的其他革命在“法国大革命的形象”面前黯然失色。难怪世人在被问及法国大革命的最好象征时,很多人都会把《人权宣言》放在首位。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树立法国的国际威望方面,《人权宣言》所起的作用,胜过了法国军队所打的一切胜仗。


巴士底广场的自由神像 巴黎


如前所述,在法国大革命最初的日子里,“自由”是最得人心的观念。如果说“不自由,毋宁死!”,曾是当时的人们喊得最多最响的口号,那么,一些革命者在设计新的历法时,还打算设立一个以1789年7月14日为开端的自由元年。不过随着1792年8月10日民众起义的发生,“平等”的观念越来越多地在人们的脑海里闪现,并成为人们在行动中追求的目标。然而,要在革命过程中将“自由”与“平等”完美地结合起来,且不说是否可能,至少是并非易事。那么当时的革命者们是如何地面对这些难题?实际结果又究竟如何?对此让我们在下一讲中进行探讨。


下回见!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北部尉

    显贵会议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节点

  • 各种冰

    满满的干货,这才是踏踏实实研究历史的大家。喜马拉雅里的民科太多了,可惜这种真正的历史在这个平台播放量太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