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季】22.5|方志远:五百年前“感动中国”的故事

【第三季】22.5|方志远:五百年前“感动中国”的故事

00:00
18:20

明朝的冬天有点冷 


在明代社会多元化的过程中,正统、景泰、天顺年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渡期,在这个过渡期发生了一件500年前“感动中国”的事情,有力地推动了明代社会的多元化。


根据竺可桢、王绍武等先生的研究,地球的北半球,从公元14世纪下半叶也就是明朝建国那段时间开始,进入“小冰河期”,而从15世纪20年代,也就是永乐末年及宣德年间开始,中国的气候比过去更为寒冷。“土木之变”和景泰帝即位的1449、1450年前后,华北发生明代最冷的气候,汉水结冰,太湖、淮河结冰。这一气候的总态势,使得宣德、天顺期间发生的自然灾害,比洪武、永乐期间更频繁、更严重。



竺可桢


不得不说的是,明朝政府这个时候还是“责任政府”,努力帮助民众共同度过因自然灾害带来的饥荒。但是,官府有赈灾之心却无赈灾之力。原因在哪里?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在官府。明太祖、成祖期间,要求各县均设“常平仓”,储存粮食,以备灾荒。但是,随着洪武、永乐严峻冷酷政治气氛的过去,官场的腐败也不可避免地严重起来,“常平仓”的实际储存和账面数字严重不符。第二在储存。粮食的储存和黄金不同,既怕潮湿又得通风,需要不断倒仓,这就要成本。三年粮食丰收,不但粮仓装不下,甚至觉得粮食根本不是问题。等到需要粮食的时候,粮食不足了。第三在人口。随着人口的增加,一旦遇上灾荒,政府的赈济压力比过去大得多。


富民纳粮获嘉奖 


有官员开始在富民之中“劝赈”,各地富民在官府的动员之下,开始是借粮、后来是纳粮,帮助政府赈济灾民。正统二年,明朝朝廷做了一件十分漂亮的事情,把各地捐粮富民的典型共10人,一并请到北京,进行嘉奖。《明英宗实录》记载了这件事情:


正统二年五月戊午,旌表义民十人:胡有初、谢子宽,吉安府人;范孔孙,浮梁县人;于敏,榆次县人;巩得海,邳州人;张雷,石州人;梁辟、李成、俞胜、徐成,俱淮安人。人各出稻千石有奇,佐官赈济,诏赐玺书旌劳,复其家。


这个事情在多种明史著作、明人文集及地方史志中都有记载,可见在当时产生了极大影响。在此之前,民众获得朝廷“旌表”,主要是道德方面的原因,如“孝子顺孙、义夫节妇”、“以身许国、忠义报国”等,因纳粮助赈而获得朝廷“旌表”特别是“集体”旌表,在明朝尚无先例。况且,被旌表的十位富民或者说“十大义民”,其纳粮助赈的时间不一,地域不一,但集中进行旌表,其意义便不同寻常。


不但给以“义民”的光荣称号,而且免除全家若干年的杂役,特别是还以皇帝的名义,赐给嘉奖令。这既是巨大的荣誉,也是巨大的无形资产,给其他富人以示范,成为一种“国家动员”,用“感动中国”的人物,动员其他的富民。在这个“动员”之下,短短三年时间,有数百上千的富民因为纳粮、纳草、纳马、纳银而受到嘉奖,成为五百年前感动中国的故事。


持续动员,持续贬值 


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土木之变”的发生,是明朝自“靖难之役”后的又一次政治危机。此前不久,东南有矿徒叶宗留、佃户邓茂七在江西、浙江、福建掀起的动荡,西南有土司思任发、思机发父子在云南、缅甸边境地区掀起的动荡。这些事件,显示出明朝立国半个世纪后社会矛盾的新态势。由于多处用兵,加上水旱、地震频发,政治上一旦发生危机,国家财政便更加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明廷进行了新一轮更大规模的动员,并且推出了给予冠带的举措。特别是由单纯的赈济灾民,转变为在赈济灾民的同时充实军饷,在特定的时间内,充实军饷甚至更重于赈济灾民。通过这些措施,一定程度缓解了南北用兵及灾荒所带来的粮食供给上的困难,也使景泰君臣从中得到启示,民间原来有着巨大的人力、财力可供发掘。出于这种认识,明廷进行了持续的动员,试图保持并提升社会力量的赈灾助饷热情,乃至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但是,当时的明朝当家人或许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富民的捐纳或资助,一开始就不是十分自愿的,一开始就和官员的鼓动和乃至威胁有关。正统二年受到表彰的“十大义民”的第一位,是江西吉水县的富民胡有初。当时任礼部侍郎的江西泰和籍王直记载了胡有初这位吉安老乡的“善举”过程:


岁甲寅(宣德九年)大饥,饥民至操兵为盗。柯暹理县事,以为忧。公(按:胡有初)曰:“勿忧也,此但求食耳,赈之当自定。”首出谷一千石佐县官。柯喜,称公为大丈夫,作诗美之。诸富民稍稍皆出谷以助赈施。吏部侍郎赵公廵抚至县,又于公劝分,公又出五百石。赵公大悦,上其事。天子嘉之,降敕旌为义民,劳以羊酒,复其家。于是公之义声闻天下。天下富民皆化公所为,争出谷以济饥。而义民之旌,亦满天下。


首先是吉水知县柯暹动员,胡有初捐谷一千担;然后是巡抚赵新动员,胡有初又出了五百石。有一种记载是知县柯暹见胡有初,说邻县已经闹事了,如果不救灾,吉水闹事,我们做知县的也没办法啊!你说胡有初能不捐吗?而作为“总督税粮”的江西巡抚赵新的贡献,不仅是动员胡有初再次纳粮助赈,更是将胡有初的事迹上报朝廷,通过朝廷旌表其为“义民”。于是,发生在地方一隅的个人行为,被提升为社会形象,为所有的富民树立起一个榜样。这样的榜样当时并不止一个,明廷一次性就旌表了10位。而在江西,赵新同一时期也树立了多个榜样,除了在“十大义名”中排列第一、二位的胡有初、谢子宽外,吉水县的另一位富民曾希恭、新淦县的富民郑宗鲁也因为纳粮二千石被旌表为“义民”。


由于忽略了这个基本的事实,又受到特别时期纳粮赈灾“大好形势”的鼓舞,明朝统治者对开始发生的民心的变化懵然不察,他们认为“义民”、“冠带”是朝廷给民众的“恩典”,却不知民间已经将这套动员视为政府的“敛财”。直到多轮动员没有达到效果之后,户部才醒悟过来,在各地官员的呼吁之下,不断降低富民获得“冠带”的门槛。


景泰三年十一月,经巡抚朱鉴的争取,山西“冠带荣身”的纳米数,由800石降为500石;经巡抚韩雍的争取,江西“冠带荣身”的纳米数,由1200石米降为640石。


景泰四年四月,经巡抚李敏的争取,苏州等府“冠带荣身”的价位由1500石降为800石。


景泰五年七月,经按察使罗箎争取,浙江已经获得“冠带”的富民,九品、八品者再纳米300石,七品、六品者再纳米600石,“俱升一级”。


景泰六年八月,朝廷自行降价,命江西、浙江军民,有能纳米200石者,即授从九品“冠带”,再纳者每200石递升一级,“俱于本处望阙谢恩,荣耀乡里”。


景泰七年正月,由于“连年水旱民艰,加以远运军储”,命“湖广军民”有能纳米100石者,即给冠带。有能纳米500石者,授军职百户,800石者授千户,“俱终其身”。


这样,短短的四年时间,“冠带荣身”的门槛,由800-1500石降到了100-200石,虽然朝廷一再强调“不支俸、不管事”的底线,但“冠带”的品级却可以从九品逐步升级到六品乃至以上,纳米实授军职的情况也越来越多。“国家荣誉”在频频遭遇民众的冷落之后,急剧贬值。


但是,即使大幅度贬值,“旌表义民”、“冠带荣身”的动员仍然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这个形势下,“纳米入监”逆势而上,成为继“义民”“冠带”之后一段时间内具有重要意义的赈灾助饷措施。


纳米入监 


景泰四年四月,山东临清县学生员伍铭等人表示,愿纳米800石赈济灾民,条件是入国子监读书,即由地方官学的生员而为京师国子监的监生。到国子监读书有何好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入编”了,可以直接做官,也可以直接参加科举考试。当时在山东救灾的宦官右少监武艮、文官礼部右侍郎邹干联名上疏,认为山东等处正遭遇灾荒,赈济艰难,希望朝廷接受这个条件,让纳谷、纳银、纳马的生员进国子监读书。他们的要求,得到户部的支持,却受到礼部反对,不能让国家的最高学府有铜臭味。


但是,礼部要的面子,挡不住户部要的银子。明朝朝廷批准了武艮、邹干的奏请,接受伍铭等人的捐纳、允许其入监读书,并且因此定下“则例”:各布政司及直隶府州县,凡有官学生员能纳米800石于临清、东昌、徐州三处赈济灾民者,“愿入监读书者听”。通过这种方式入国子监者,后来被称为“例监”,即由纳米入监“则例”而入国子监的监生。于是,从景泰到天顺,10年时间,有上万富人子弟通过捐200多两银子或者三到五匹马,或者几百石米,进了国子监读书,后来更降到120两银子。


这个现象的发生,令许多通过苦读而进入国子监的监生们的极度不满,有600多位国子监生发布联合声明,不屑与这些“富二代”同伍。针锋相对的是,有100多名通过捐纳进入国子监的富家子弟也发布联合声明:有本事没本事,考场上见。结果,在接下来的多次科举中,不少“富二代”为自己和自己的家族正了名,他们不但中了举人,有的还中了进士,让人们刮目相看。



国子监街上的牌坊


在富家子弟通过纳粮、纳银、纳马进入国子监的启发下,明朝出了一条新的政策,正三品以上的京官,可以有一子或孙“荫”为国子监的监生。所以我在一篇文章中指出,通过“十年寒窗”进入官场,又在官场苦熬了若干年才做到正三品以上京官的资格,在入国子监读书的问题上,只值富人的120两银子。


这个事情在当时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意味着明朝的国家权力对社会财富、对个人财产合法性的承认。国家权力不能再像洪武、永乐时期那样,时时通过强制迁徙及抄没,无偿剥夺富人财产。


第二,意味着国家权力与社会财富之间的态势发生了变化。社会财富、个人财产不但受到国家的公开承认,而且当国家权力需要社会财富帮助时,需要用国家荣誉进行交换,富民则可通过个人财富,和国家权力讨价还价。


第三,引发了社会价值观的巨大变化。原来,科举、做官并不是唯一的一条出路,通过各种方式发家致富,同样可以得到社会的承认。


 “财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人们公认的价值标准,民众在“仕途”之外,有了“财富”的选择,弃学经商、弃农经商成为诸多读书人或“社会精英”实现自我价值的新出路,用句今天的时髦语:“有钱就是大爷。”明代社会从此进入“仕途本位”与“财富本位”并存的发展阶段。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Ruth_h5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 鼎文CM

    方老师开拓了明史研究的新思路与新深度。

  • 1824358ofgb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 昨夜星辰z_

    打卡

  • 李李源

  • 聪聪妈h

    喜欢方老师的讲课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