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刊词 _ 谁在书写我们的时代?

发刊词 _ 谁在书写我们的时代?

00:00
17:27

大家好,我是《三联生活周刊》的副主编李菁。今年六月,中读团队第一次推出了文学类别的音频课程——“遇见文学的黄金时代”。这档音频节目上线后,持续收到了各方的关注和好评。很多听众反馈说,这档节目让他们重新翻开了20世纪那些难以读懂的小说,明白了作为一名“现代人”感受世界的心理和方式从何而来。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当下这个充斥着“碎片”阅读的时代,文学还能拥有这样的影响力,能让人们坐下来翻开那些厚重的书籍,去重塑对这个世界的觉察力量。

▲点击上图,收听中读文学精品课第一季

《遇见文学的黄金时代》

这一次,我们又将目光投向了我们身边的生活,想带着大家一起去看看 与我们共处同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去发现到底是“谁在书写我们的时代?”

有一个朋友曾经告诉我,他在学生时代读小说,有一条重要的法则——那就是只读那些已经过世的作家留下的经典。他所说的“经典”,是19世纪的托尔斯泰、狄更斯、契诃夫和福楼拜,是20世纪的卡夫卡、乔伊斯和福克纳,等等。对于他们的作品,我们从不说“正在读”,而是永远说“在重读”。

“经典”固然可以反复咀嚼一生。但我们也同样好奇,与我们共处同一时代的作品,它们正以怎样的面貌在我们身边诞生?谁在书写我们的时代?他们已经写了什么,又正在写些什么?毕竟,世界早已不再是19世纪的样子,20世纪也渐行渐远了。千禧年之后,当我们置身在虚拟与现实互为表里的空间之中,以新的节奏和方式度日,小说家的叙事方式和节奏,以及他们所遵循的叙事伦理,是否也随之悄然改变?我们又该从哪里进入阅读才能接近这些问题的答案?

为此,我们精心筹备了新一季的音频文学课“谁在书写我们的时代”。我们选取了十位与我们同时代的外国作家,他们是:巴恩斯、奥兹、阿特伍德、奈保尔、麦克尤恩、村上春树、帕慕克、石黑一雄、门罗、库切。同时,我们邀请了十位活跃在国内文坛的优秀作家,对这十位当代外国作家的作品进行解读,并由《三联生活周刊》负责“书与人”栏目的记者孙若茜担任领读。

这些文坛中的写作巨匠,是我们在当下谈论起文学时早已无法绕开的高厦。他们的写作大都从上个世纪起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在今天的文坛中,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还依然活跃着,孜孜不倦地书写着我们置身的时代,换言之,我们也正以某种方式参与着他们的书写。相比那些相隔世纪的遥远星辰,这些作家距离我们很近。我曾经对以色列作家奥兹进行了专访。同样接受过《三联生活周刊》专访的还有:奈保尔、麦克尤恩、帕慕克。坐在他们对面,或是到他们家中拜访,在与他们或长或短的对话之间,我们曾与杂志的读者一起 向他们靠近过一步,而在那之后,我们往往会对他们陷入更大的好奇。他们值得我们好奇,值得去反复阅读,更值得对他们未来的作品充满期待。

之于他们的解读,我们所邀请的主讲人全部是活跃在国内文坛的优秀作家,毫无疑问,他们同样书写着我们的时代,且文字与我们更加亲近。我们想象,他们的阐述实则就像是一场场隔空对话,它既发生在读者与写作者之间,也发生在写作者与写作者之间,或许还是发生在朋友之间。

在这一场场对话中,会有碰撞和火花,也可能有偏见或夸大,他们不一定能解决你所有的问题,说不定还会激发你新的问题,但最重要的是,借由他们独特的视角,我们能够重新审视这些我们自觉熟悉却并不一定真正读懂的作品和作者,并重新思考我们的时代。为此,在本次课程的总序部分,我们首先邀请到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李敬泽。他将为我们梳理当今世界文坛发生的变化以及面临的挑战,也将带领着大家在全球化的旷野之中去聆听中外作家的精彩“对谈”。

提起英国作家巴恩斯(Julian Patrick Barnes,1946— ),听众可能并不熟悉。但是提起英国人特有的表达方式:讽刺,想必你早有耳闻。而它也正是巴恩斯的小说最重要的标签和特点。这位牛津大学(Magdalen College, Oxford)现代语言专业出身的作家,经历过《牛津英语词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增补本)的编纂工作,也出任过《新政治家》《观察家》等杂志和电视的评论员和编辑,并于2011年获得了英国文坛最高荣誉:布克奖(The Man Booker Prize)。值得一提的是,带领我们体会这位小说家字里行间的机智、讽刺,以及对人们细碎生活的观察的,是《三联生活周刊》前副主编、我的同事、作家苗炜

▲巴恩斯(Julian Patrick Barnes,1946— )

Source:BBC

2018年12月的一天,我很难过地看到以色列著名小说家阿摩司·奥兹(Amos Oz,1939—2018)去世的消息,因为就在2018年的1月,我在特拉维夫采访过奥兹。这篇专访也发表在《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第6期杂志上。这位每天凌晨4点起床的作家,笔下的作品始终关注着犹太民族和以色列国家的漫长历史。他始终坚持使用希伯来语创作,被誉为以色列最富影响力的作家,亦是每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呼声最高的作家之一。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作家梁鸿认为奥兹是一位充满思辨和现实感的作家,但是,当你在读他的作品时,你可能会感觉到他只在写家庭。在奥兹这一讲中,梁鸿将用文本细读的方式带我们走进《爱与黑暗的故事》,重新审视家庭、“整体性”、“国家性”之间的关系。

▲点击上图,查看《三联生活周刊》对奥兹的专访

▲点击上图,收听音频

“李菁 | 对话奥兹:每个人的历史,从出生前就开始了”

2017年,美剧《使女的故事》一上映,便迅速成为媒体和业界热议的话题。电视剧改编自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Eleanor Atwood,1939— )于1985年出版的同名小说。在刚刚过去的9月10日,阿特伍德又出版了原作小说续集《证据》(The Testaments)。早此之前,阿特伍德凭借小说《盲刺客》摘得了2000年布克奖桂冠,并于2017年获得了美国最重要的图书奖之一“全美书评人协会奖”终身成就奖。阿特伍德笔锋犀利、冷静,她还是国际女权运动在文学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小说家邱华栋认为阿特伍德作为“加拿大的文学女王”名副其实,他将在阿特伍德这一讲中带我们领略阿特伍德小说的复杂与精巧,以及步步惊心的情节。

▲阿特伍德(Margaret Eleanor Atwood,1939— )

Source: TIME

200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英国印度裔作家奈保尔(V. S. Naipaul,1932—2018),颁奖词说他创造了一种独特风格,“使得区分虚构和非虚构的藩篱不再那么重要”。《三联生活周刊》曾于2014年35期(注:点击此处,查看专访“如其所是奈保尔”)对他进行过专访,这位曾经我行我素,以傲慢和毒舌著称的作家,彼时的眼光充满了忧郁,而后在2018年跟我们挥手告别。大家对奈保尔的《大河湾》和名声卓著的《印度三部曲》可能耳熟能详,而小说家鲁敏将在奈保尔这一讲中,给我们剖析奈保尔不太为大家所熟悉的小说——《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鲁敏是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也曾凭借长篇小说《六人晚餐》获得了2012年人民文学奖。她曾多次阅读《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这也是她个人最喜欢的奈保尔小说,因为它绝对沉重得“压得住秤”了。

▲奈保尔(V. S. Naipaul,1932—2018)

Source:The Times

提到英国文坛目前最具影响力的作家,麦克尤恩( Ian Russell McEwan,1948— )当仁不让。这位在上个世纪70年代便在钟情写作中产阶级婚姻生活的英国文坛脱颖而出的作家,在2018年也曾接受过《三联生活周刊》的专访(注:点击此处,查看专访“我们的无能为力和胎儿如出一辙”)。他的小说立足于现实生活,常常从日常经验中推导出离奇的人性事件。那些普普通通的男女主人公为什么会在小说的下一刻就成为“日常生活的谋杀者”呢?在这一讲中,凭借小说《封锁》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作家小白,将带着我们进入到麦克尤恩的小说世界里,体验那些让人惊恐而又惊叹的人性推理术。

▲麦克尤恩( Ian Russell McEwan,1948— )

Source: The TLS

村上春树(1949— )“陪跑”诺贝尔文学奖多年,他的作品是许多文学爱好者的必读书目。他写作的勤奋堪称文学界的模范:每天清晨四五点起床写作,规定好一天的工作量,下午雷打不动外出跑步一小时,晚上早早休息。他的写作并非仅仅依赖所谓“内心神秘的声音”,而是得益于异于常人的自律。而也正是这样自律的小说家的创作却不拘于传统,构思新奇。在村上春树这一讲中,作家路内将带着我们走进村上春树的《东京奇谭集》,去看看村上春树的短篇写作技术和方法,去发现他的超现实主义写作之下,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村上春树(1949— )

Source:TOYOKEIZAI

同样为中国读者所熟知的还有土耳其作家——帕慕克(Ferit Orhan Pamuk,1952— ) 。他曾凭借《我的名字叫红》,一举拿下了法国文艺奖、意大利格林扎纳奖·卡佛文学奖、爱尔兰都柏林文学奖,以及200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这部文学史上的名作至今依然位列畅销榜,许多读者常翻常新。《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24期曾经报道过对帕慕克的采访(注:点击此处,查看专访“帕慕克与《红发女人》:生活在重复传说“),那时候中国刚刚出版了他的最新小说《红发女人》,他坦言在土耳其最受欢迎的是这部小说以及《我脑袋里的怪东西》,因为它们更关注土耳其普通的工薪阶层。在帕慕克这一讲中,我们特地邀请到了作家徐则臣为我们解读帕慕克的作品。徐则臣被誉为中国“70后作家的光荣”,他曾凭《如果大雪封门》获得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凭《耶路撒冷》获得2014年的老舍文学奖,在刚刚过去的8月,他凭借《北上》获得了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那么在徐则臣的眼中,帕慕克写作有什么独到之处呢?让我们静听他的解读。

▲帕慕克(Ferit Orhan Pamuk,1952— )

Source:Telegraph

日裔英国小说家石黑一雄(1954— )被中国读者所关注,大概缘于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揭晓。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这样评价他的作品:“他的小说富有激情的力量,在我们与世界连为一体的幻觉下,他展现了一道深渊。”石黑一雄与拉什迪、奈保尔被称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而他的写作风格却常常被评价为“跨越国界的国际主义风格”。在石黑一雄这一讲中,凭借《景恒街》获得2018年人民文学奖的作家笛安将为我们解读石黑一雄的小说。让我们跟随着这位80后代表作家笛安的解读,一起体会石黑一雄小说中的“远山淡影”。

▲石黑一雄(1954— )

Source:The Independent)

爱丽丝·门罗(Alice Ann Munro,1931— ),这位一生专注于中短篇小说创作的作家,凭借其波澜不惊的写作风格获得了201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门罗的小说在英语市场上算是畅销书,并且获得了包括布克文学奖在内的三十多个重要文学奖项,其中小说《熊从山那边来》还被改编成电影《远离她》,得到了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提名,很多欧美媒体的评论都毫不吝啬地给了门罗“当代最伟大小说家”的评价。而她的作品曾在中国遭遇过冷遇,她细腻透彻的小说写作始终没有激起中国读者巨大的反响。在门罗这一讲中,同样是80后作家的张悦然将给我们揭示门罗笔触中的人性幽微。相信你可以从她的解读中发现爱丽丝·门罗笔下平淡的动人力量。

▲爱丽丝·门罗(Alice Ann Munro,1931— )

Source:ELPAIS

南非作家库切(John Maxwell Coetzee,1940— )是第一位两度获得英国布克奖的作家,他在2003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尽管他获奖无数,但并未被中国作家频繁关注。而作家李洱认为:对汉语文学来讲,库切比马尔克斯重要得多。库切作品中的紧张感觉并没有因为他年龄的增长而得到缓解,李洱认为这与中国作家晚年的写作有很大的不同。李洱的小说《应物兄》曾于2018年连摘《收获》长篇小说头名以及中国小说学会长篇榜榜眼,在今年八月,他也凭这部小说获得了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库切这位“另一种类型”作家笔下到底有哪些不同反响的特点呢?在库切这一讲中,李洱将为我们分析库切的小说《耻》,以及《耶稣的学生时代》《耶稣的童年》等作品。

▲库切(John Maxwell Coetzee,1940— )

Source:Diario de Cultura

在世界范围内,诗歌的地位一直居高不下,而在近现代以后,小说的影响力逐渐增强。阅读小说成了我们身边非常普遍的一个现象。我们普通的日常生活和时代为小说的塑造提供各式各样的源泉,而小说又为我们的时代和人生提供了慰藉、反思、观察以及成长。很多人认为文学实为“无用之用”,我想这是因为它是我们时代最忠实、最细腻的记录者。

让我们借此机会,跟随这些中国当代最活跃的优秀作家的解读,看看当代世界文坛的面貌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去探寻是“谁在书写我们的时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艳阳清风_k0

    感谢领读副主编,声音也很亲切悦耳。感谢《谁在书写我们的时代》!!! 感谢总序的讲者!感谢巴恩斯的讲者! 感谢奥兹的讲者!感谢彼德克的讲者! 感谢阿特伍德的讲者(与序是同一位讲者)!!感谢奈保尔的讲者!感谢麦克尤恩的讲者! 感谢帕慕克的讲者!感谢库切的讲者! 您们除了带给我们作品作家之外的历史性、哲学性、社会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知识,也带给我们您们的魅力! 您们引导我们去亲近作品之外,也让我们去找您们的其他声音和作品。您们让我对中读中了毒 !很想听到您们对名作名家的其他作品讲解! 感谢您们 让我对中读中毒! 也感谢张悦然!感谢笛安!

  • 雨霖_333000

    这十个人都是普通作家,绝对谈不上“文学巨匠”。全世界几千年能称得上文学巨匠的也就是几十个人而已。

  • 艳阳清风_k0

    感谢中读团队!最优质的音频作品

  • 艳阳清风_k0

    感谢领读!

  • 艳阳清风_k0

    孙若西记者讲得也非常棒,非常深刻,也带给我们很多信息!

  • 比萨斜铲

    文学除了经典,还有现代,这样的文学鉴赏课程很难得,每天打卡听起来~

    听友205881283 回复 @比萨斜铲: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