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市场是一个消灭常识的地方

投资市场是一个消灭常识的地方

00:00
09:57

《齐俊杰的投资书友会》已上线,戳此购买


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周期》,昨天说到了作者在芝加哥大学,学习了一种新的金融理论。就是一张风险收益图,纵轴是收益,横轴是风险,然后还有一条从低收益,0风险的位置为起点,一直向右上角倾斜的直线,这张图的关键是,这条直线是向上倾斜的,表明风险和收益存在明显的相关性,高风险产生高收益。


因此有人解读,想赚更多的钱就要承担更高的风险,作者认为这个解读是完全错误的。如果风险更高,就一定产生高收益,那么很显然这种资产就不是高风险。所以大家其实都忽略了一个事实,也就是说每种水平的风险下面,都有一个潜在的收益区间。每个风险对应的是一个收益区间,而不只是一个收益。


如果在你面前有两个投资,一个是国债,年收益肯定是7%,而另一个是股票,长期拿下来大概是7%,但也可能会亏损,你选择哪个?相信正常思维的人肯定会选择固定的国债收益。收益率一样,当然会选择确定性更高的。而投资风险更高的东西,必须要有风险补偿才行。比如股票收益,要长期达到10%才会有人愿意去投资。


人的天性都是厌恶风险的,只要加一点不确定,他都不会喜欢,所以必须要给他一定的风险补偿,也就是好处,才能诱导他去投资。比如5年国债的收益率在3%,那么你要想让他买期限更长的10年期国债,就得给他3.5%的收益。因为期限越长,不确定性就越大。


如果利率一样,他宁可先买5年,然后再买5年,他也不愿意一下买10年。除非他们认为未来会发生危机,利率会大幅下降,5年后可能买不到3%的利率,这样才会接受更长的期限,而不加利率,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期限利率倒挂。通常都是危机的先兆。


投资债券我能得到5%的年化收益,那么投资股票,我就得得到8%才行,于是大家就回去计算,增长率+股息,在一个长期的范围内能不能达到8%甚至更高,如果有这个潜在收益,大家才愿意投资股票,如果没有,那他还不如去买债券,这就是价值投资者的思考模式,所以我们看到熊市的时候,他们会不断的买入,就是因为价格过低,未来的潜在收益远高于债券,而到了牛市顶部,价格过高,完全透支了未来的成长性,所以他们会选择撤出,干脆去买债券。只有小白投资者才会追涨杀跌。


我们把风险资产穿成一串,货币基金是风险最低的,年化不会超过4%,国债大概能年化5%,公司债是7-10%,高收益垃圾债达到12%,高科技股票13%,房地产15%,因为房地产的流动性很差,所以要比股市多更多的风险补偿才有吸引力。风险投资和并购风险是最大的,所以没有30%的收益,没人愿意参与。这就是风险溢价。


如果这个顺序出现了错误,那就是市场发生偏差的时候,比如货币的收益率高于国债了,那么就是债券低估的时候。当债券收益高于股票了,那么就是大熊市,应该买入股票的时候。从长期来看,资产的风险溢价顺序是不变的。


作者说,在好日子里,人们会做出比很糟糕的日子里,更多不理智的投资,这跟老齐所说的,所有熊市里的雷都是牛市里埋下的,是一个道理。当你过度乐观而忽略风险,买入了很多预期风险补偿过低的投资品的时候,悲剧就已经注定了。而如果用图形来解释,就是资本市场的风险收益曲线,斜率变小了,也就是说风险还是那么大,但是没有收益了。


比如现在的楼市,预期中的风险收益,也就是租金回报率,只有1%了,远低于银行存款,这就属于明显的风险资产错位。很多人还在拼命的去买入,美其名曰投资,但其实根本就是在找死。之所以发生这种情况,就是过分乐观所导致的,大家都觉得房价永远不会跌。只能永远涨。相信读到这本书的人,有超过8成的人都会这么认为。那只是因为中国的楼市还没走过一个完整的周期。


所以,投资中的感觉都是错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当投资人觉得风险最低的时候,其实风险是最高的,但当他觉得世界即将毁灭,经济即将万劫不复的时候,其实那时候恰恰是风险最低,收益最大的时刻。所以投资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就是交100个普通人做朋友,当他们9成人意见一致的时候,马上反过来操作。而当他们想法不一致的时候,你就什么也不做,这样就能赚到大钱了。当然前提是,别让他们知道你在拿他们当反向指标,否则你就交不到朋友了。


投资者的情绪会被传染,尽管很多人可能根本没有见面,也不知道对方是谁,但是总会在一定的时间,向着同一个方向思考。从而互相鼓励而走向极端。这种群体的对风险的态度变化,会反过来影响市场的走势,当所有人开始漠视风险的时候,市场机会快速拉升。直到崩溃。当所有人都小心翼翼,对风险资产避之唯恐不及,其实市场风险早就被消化掉了。


大家越是想安安稳稳的赚钱,结果却越是事与愿违。而真正出现机会的时候,往往是风险容忍接近于0的时候,也就是说所有人都去追求安全无风险的投资,不允许有一点风险存在,比如2018年末,嘉实超短债的规模飙升,这其实就说明了问题,当大量的投资者都去做这种安全无风险的超短债的时候,风险市场的机会就出现了,未来的预期收益率极大。那时候也就正是市场的大底。


所以投资市场是一个消灭常识的地方,100块钱的时候大家追着买,但到了60块钱了,还是熟悉的资产,还是熟悉的味道,却没人愿意要了。如果可以的话,大家把投资干脆当成超市购物,也许会更好一些。涨价的东西别买,而促销的东西,应该多去看看。这些大妈都知道的常识,但在股市中却荡然无存。


老齐多说一句,凭借我的经验,在风险忽视之后,必然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风险规避,也就是说在一轮暴涨之后,必然最后会跌到大家难以想象。所以如果我们从市场中带着钱离开,千万不要很快返回市场老齐的经验是,不跌一半,绝不返回。跌了一半,也要用长期定投的方式慢慢建仓。这就避免很多人,明明5000点抛掉了,结果4000点又回来的尴尬。所以一旦暴跌,就耐心的等候,等到大家都怀疑人生了,我们再出手捡便宜货。


有人说了,难道你讲这些别人都不明白,那么多的专业人士,都不知道这些基础原则吗?当然不是,其实,市场中明白人也是不少的,但都会被情绪所裹挟,比如次贷危机之前的银行,他们可以拒绝放贷,但是那些大股东,会质疑他们的做法,华尔街反而会因为他们丢掉市场份额而给他们降级,还有在牛市顶端的基金经理,他们也知道风险来了,但是基金申购极其踊跃,钱不断的送过来,他也必须按照监管的规则去建仓。所以有时候他们也很委屈,真心不是水平不行,而是猪队友太多。


作者介绍了一个风险规避过度的情形,他说橡树资本有一个基金,4倍杠杆很安全,他觉得只做优质贷款,没什么风险,次贷危机之后,没想到他的基金也受到了牵连,贷款价格下降到了要追加保证金的程度,于是他就找来投资人,拿来了更多的资金,从而保住了他手上的贷款,但杠杆下降了一倍,这让他觉得,最差也就这样了,但是很快贷款市场螺旋式下跌,100块钱贷款,70块钱都没人要了,于是他不得不继续追加保证金,彻底拆掉杠杆,这样他才避免被银行强行平仓的风险。


而那些老投资人由于惊魂未定,所以根本不愿意追加资金,他们不得不用自己的资金频频救火。这让他们也被迫降低了杠杆,丧失了未来很大的一块收益。当时他也去找一家养老基金求援,但是那个基金,就只有一句话,不停地让他回答,如果情形变得很糟怎么办,变得更糟又该怎么办。他们的负面假设,几乎做到了明天就是世界末日的程度。


所以他判定,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极度风险规避。随即他发了一篇报告,认为现在就是应该大量买进的时候。甚至他愿意拿出自己的钱,去做投资,他说这种千载难逢的机会,不是我抢来了,的而是别人白白送给我的。说完了投资人的心里和对风险的态度,明天我们再来看看信贷周期,明天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