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金钱“魔术”:全球最大的现金抢劫(文本+音频版)

4.金钱“魔术”:全球最大的现金抢劫(文本+音频版)

00:00
23:13

读书人财商学院:为您提供在富爸爸理念指导下,根据中国实际设计的精品财商课。

 

大家好,这里是读书人财商学院“富人的阴谋”系列课程。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课——金钱“魔术”。

 

在上节课中,我们提到银行永远不会破产,除了因为在信用本位制下,银行可以不管有没有足够的黄金储备,随意印刷钞票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银行会玩一种金钱魔术,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揭秘这种金钱魔术。

 

对待钱财,你以为自己很精明吗?

 

开始我们今天这堂课讲解之前,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在对待钱财方面,你是一个精明的人吗?

 

我相信有的朋友一定会说:我是一个精明的人,我懂得如何去精打细算,每个月家庭当中的支出开销,我都会记得清清楚楚,让每一分钱都花的非常的有意义。所以我算是一个精明的人。

 

然而,大家在生活当中,所保留的这样一种生活习惯,能算得上是精明吗?

 

在《富爸爸穷爸爸》的作者罗伯特·清崎先生看来,人们的这种观念只能算得上是精算,并不能算得上是精明。罗伯特·清崎先生看来,现代人看起来对数字更敏感,但是现代人的财商,却还不如古代人。

 

这话听起来十分的荒谬。有的人会说,经济理论不断的发展,我们有了更好的预测经济发展的模型,经济学家们也能站在古人的肩膀上解决更复杂的问题,不管怎么说,现代人都只会比古代人更聪明呀?怎么能说现代人不如古代人呢?

 

这个问题非常具有代表性,那么我们接下来就来好好地剖析一下罗伯特·清崎先生提出的这个观点背后的深层次含义。

 

在现代社会,我们每天都要和钱打交道,去菜市场的时候,人人都成了砍价高手,几斤几两几块钱,我们每个人都化身成了菜场精算师。看起来你对数字很敏感,但对于财富,你仍旧如此精明吗?

 

实际上,人们天生对财务敏感。本能的,我们会想要盈利,想要避免亏损。可长大以后,却发现现实往往与本能背道而驰,我们很容易亏钱赔本或者赚不到钱,如果不得其法,越是努力,亏损的却越多。

 

你有没有好好想过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不是我们自己的问题,那么一定是这个世界经济运作体系出了问题。此前我们讲到过,在近现代,世界经济运作体系越来越复杂,许多晦涩难懂的金融体系、金融名词被设计出来。一方面,是因为人类的贸易越来越发达,催生了更加复杂的体系;另一方面,富人们雇佣全世界最聪明的头脑,为的就是让那些没机会接受财商教育的人一头雾水。

 

现在,我们随便点开一个可以用来炒股的软件,都会有长达十几页的用户协议,相信很少有人耐着性子一个字一个字地去读一读里面都写了什么,到底是对你有利,还是对开发软件的人有利。现在的金融世界也有同样的问题。

 

我们之所以说,古人的财商比现代人好,不是因为古代人比现代人更聪明,而身处在高度复杂的金钱系统中,我们要想具备高财商的难度,比古人要高得多。

 

这也就不难解释一个现象,为什么在平常看起来,你对钱财很精明,但是真到了投资交易环节,又会被那些复杂的机制扰乱大脑,做出糊涂决定。

 

如果你想少掉坑,不被蒙,首先得搞清楚我们现在这个超级复杂的金钱系统到底是怎么运作的。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决定从头开始讲述,金钱是如何演变和发展的。

 

金钱的演变历史

 

大致来说,金钱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我们以商人王富贵为例,分别穿越到四个阶段,看看它们都有什么样的特征。

 

首先出现的是以物易物的时代。这个时代人们是没有货币的,而是用一种产品或服务去交换另一种产品或服务。那这个时代,王富贵是怎么做的呢?比如说,他手里有十个鸡蛋,但是鸡蛋不能充饥,他希望可以得到稻米来填饱肚子。他怎么办呢?他要找到一个手里有稻米的商人,你有鸡蛋,我有稻米,大家达成一致,认为二者是等价的,然后就可以交换。可是这个方案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效率十分低下,假如王富贵想要的不是稻米而是杜康酒,但是手里有酒的商人,又不需要他的鸡蛋,那么这个交易就进行不下去了。所以,最终我们就抛弃了这种办法。

 

随后出现的是实物货币的时代。为了加快交易的过程,人们约定使用某种固定的东西来充当一般等价物,在中国古代这种等价物就是贝壳,后来诸如黄金白银这类贵金属成了更普遍的东西。在这个时代,如果王富贵想要买酒喝就容易多了,他只要拿着几两银子,不但可以买酒,也可以买到稻米。一直到今天,黄金和白银也是国际市场上被认可的等价物。但是这套办法有一个问题,就是假设王富贵今天想买的不是酒,而是县城的一栋房子,那恐怕就要背上几根沉重的大金条上路了,一路上提心吊胆,生怕被别人发现偷走。实物货币时代,虽然解决了一般等价物的问题,但是由于携带不便,还是限制了人们的交易方式,所以过了段时间,这种方式也被淘汰了。

 

往后是票据货币的时代。交易贵金属运输不便,而且危险,所以有钱人为了保护财产发明了票据,凭借票据可以随时随地兑换贵金属。如果王富贵在这个时代,住在西安,想去北京买房子,就不用运送金条到北京,担心路上被抢了。他只需要找到当地的银行开一张票据,这个银行在北京也有分行,就可以带着一张纸票,到了北京的分行再取出对应的黄金,这样一来,交易的效率再一次提高了。可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带来,这种方式还是落后了,为什么呢?我们接着看第四个时代。

 

第四个时代也是我们正在经历的时代,是电子货币时代。这个时代,王富贵的生意已经做到了全球,为了更好地抢占先机,快速达成交易,王富贵必须掌握一种全新的交易方式——虚拟化交易。什么意思呢?就是以前票据时代,无论是实体货币还是纸币(代币)都是有实体的,但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货币越来越虚拟化,比如,信用卡、借记卡这些交易工具的兴起,再往后,像国外的PayPal,国内的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手段的兴起。这些虚拟化的支付方式可以在一瞬间,通过无线信号或者光电信号,把你账户中的电子货币传达到大洋彼岸,这大大提升了交易效率和商业运转速度,是信息时代带给我们的巨大变革。

 

在电子货币时代,一切都和过往不一样了。人们不再需要和沉甸甸的金子,或者厚厚一沓钞票打交道,一切都是银行账户上的一串数字。众所周知,钱不会凭空产生,但是电子货币时代的交易方式,却给我们一种“银行只要动动手指头,就可以在一个人的户头上加几个零”,让一个穷人变成亿万富翁的错觉。

 

这听起来不像是银行,而像是变魔术一样神奇。

 

你还别说,在这样一个时代里,银行家就和魔术师一样神奇,因为它真的会变一种金钱魔术。当然,大家也千万不要认为说,银行会随意给某个人的账户加零,不是的,银行变的这种魔术,是和一种叫做部分准备金的制度挂钩的。

 

那什么是部分准备金制度呢?我们得从银行运行的逻辑说起。

 

部分准备金制度与金钱魔术

 

我们一般理解的银行运行逻辑是这样的:

 

个人把钱存进银行,银行并不会存着不动,而是把存款以更高的利率借贷出去,通过收取利息差的方式,来支付银行本身的运作,从中赚取利润。

 

但是这时就有一个问题出现了:储户存在银行里的钱是要取出来的,如果银行把钱都借出去了,那么储户要取钱的时候没钱可取可怎么办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就发明了一个制度,叫“准备金制度”,什么意思呢,就是银行需要把每一笔存款都保持100%的现金储备,也就是存多少钱,金库里也要准备上多少钱。

 

可是这样一来,又出现了一个问题:银行基本上没钱可贷了。

 

为了保证储户随时有钱可取,银行要把所有的钱都储备起来,还拿什么去放贷呢?可是如果不这么做,储户的利益又很难得到保障。这个两难的问题,怎么办呢?最后还是由政府牵头设立了一个规则来解决。

 

由于储户并不是每时每刻都要把钱取出来,银行只要保证一定的本金就可以应对平时储户的提款,那么干脆就让商业银行拿出一定比例的钱出来,存到中央银行,一方面可以应对储户的提款,一方面又可以让银行有钱可贷。这样问题就解决了。

 

这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叫“部分准备金制度”。

 

部分准备金制度是按照比例计算的,假如当年规定的部分准备金率为3%,那么如果银行有100万存款,就只需要留下3万元作为准备金,其他的都可以放贷出去。

 

这种一来,银行的效率高多了。你可能想,这种办法已经很好了吧?最初的时候确实是这样,可是贷款的人,实际上远远比存款的人多。银行要想应付这么多贷款人,之前的办法难免有些保守。于是银行又想出了一个新办法。

 

什么办法呢?就是它们真正需要计算的,并不是有多少存款,而是利用已有的存款反推贷款。也就是说,假如准备金率为3%,银行有100万的存款,那么银行就可以贷出约3000万的贷款。

 

这个时候,储户的存款,就成了部分准备金的一部分。银行不需要有多少钱贷出多少钱,只是需要在留足准备金的前提下,开动印钞机器,把钱借给需要贷款的人就行了。

 

这是不是就像一场魔术呢?银行利用部分准备金制度,贷出了它根本就没有的钱。

 

可能你还是不明白,为什么银行能够以存款去反推贷款,去出借它根本没有的钱呢?

 

实际上,当银行发放贷款时,无论是银行还是借款人都将此部分资金视为资产,而这部分原始额在经济意义上就翻了一倍。之后,这些资金就被重复使用,多次放贷,从而就形成了乘数效应,因此,银行也就具备了“无中生有”的能力。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

 

客户A在银行中存入了50000元,银行向客户B发放贷款45000元;

客户B在银行中存入了45000元,银行向客户C发放贷款40500元;

客户C在银行中存入了40500元,银行向客户D发放贷款36450元;

客户D在银行中存入了36450元,银行向客户E发放贷款32805元;

客户E在银行中存入了32805元,银行向客户F发放贷款29525元。

 

假设当下的存款准备金率为10%,最初的50000元存款已经增长到234280元的可用货币,而这是所有客户存款的总额。但实际上,银行真正付出的,只有客户A50000元存款而已,在此之后的贷款,都是利用这50000元和部分准备金制度,凭空印刷出来的钱

 

可以说,银行通过借贷行使了货币创造功能。

 

而在当今社会电子货币的加持下,银行甚至不用真的把钱印出来,只需要走个账,在某人的账户后面多添几个“零”就好。

 

那么政府又是如何控制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数量呢?准备金制度也提供了简单又行之有效的办法。当政府需要更多的货币刺激经济发展的时候,只需要令中央银行降低准备金率,简称“降准”,那么银行就可以贷出更多的货币;当政府觉得市场上的货币过多的时候,只需要令中央银行提高准备金率,减少银行能够贷出的货币数量,即可达到目的。

 

银行的不平等待遇

 

银行的金钱“魔术”,可以说是让普通人觉得眼花缭乱,捉摸不透。难怪在现代金钱体系这个庞然大物的阴影下,我们会觉得金钱的运作十分复杂,屡屡被“坑”。

 

而且银行做的事还不仅仅如此,现实更加复杂。

 

身为个人储户,你将钱存到银行,但银行对你的态度却不会非常好。银行对大客户的待遇,远远要比对个人储户的态度好的多。

 

理由也许你已经猜到了,大客户往往是企业,出于发展和经营需要,要向银行贷款,而贷款是要付利息的,银行从大客户手中盈利。对于银行来说,这些人才是真正需要取悦的对象。所以如果你再去银行,看到有些人享有特殊待遇而感到不公时,不妨想一想,这些人其实是要付钱给银行的,而银行却把其中一部分钱作为存款的利息付给你。

 

不过这么说只是为了让你能够更乐观,也更客观地看待银行。商业社会里,待遇不会凭空给予,一切,都是金钱所带来的利益。

 

 

好了今天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接下来,我们简单地总结一下:

 

首先我们说现代人对待钱财,小事精明,大事糊涂。因为金钱体系的运转庞乱而复杂,富人请最聪明的人来拟定制度和条款,保卫自己的利益。个人唯有多多学习财商,才不会被复杂的概念所“忽悠”。

 

接着我们讲要弄清这个复杂的金钱体系,就需要明白金钱的演变和历史。大致来说,金钱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以物易物时代、实物货币时代、票据货币时代以及电子货币时代。随着金钱形式的改变,交易效率也在不断提高。

 

而电子货币的出现,又很大程度上扩大了银行的创造货币功能。这里涉及到了部分准备金制度。通过这个制度,银行可以像变魔术一样,贷出或者说创造出它根本就没有的钱。

 

最后,我们提到了一个银行的不平等待遇。相对于储户,银行更喜欢贷款者,因为贷款才是真正给银行带来利益的资产。

 

在了解了银行的金钱魔术以后,我们还需要知道,这种魔术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下节课,我们将为您解析经济危机,以及在经济危机还没有到来的情况下如何防患于未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