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 康德理论如何重塑德国教育

08 | 康德理论如何重塑德国教育

00:00
17:17

一、知识点卡片

二、思维导图

三、文稿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李工真。我们今天要讲述的内容是接着上一堂课的展开。上一堂课我们谈到了这个国兴科教战略的提出。那么在国兴科教战略的推行的过程当中,一种关于教育和科学的新观念得到了贯彻——这就是理想主义的新人文主义。


 “理想主义”在德文当中就在叫做“idealismus”,它有两个意思的,一个就叫唯心主义,一个就叫理想主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理想主义也就是一种唯心主义。这个词汇就关键要看你是用在什么样的语境当中了。一般你把它放到一个哲学环境的语境里边,一概我们做翻译的时候是把它翻译成“唯心主义”的。如果要是你把他放在一个现实政治、现实生活当中来的时候,说你在碰到德国人在描绘这种东西的时候,用了“idealistisch”“idealismus”这个字的时候,我们一概是把它翻译成“理想主义”。

柏林洪堡大学大厅内镌刻着校友卡尔·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这个理想主义是:不是一切都要根据现实来决定的,不是看着对现实有好处,我就干。而是什么呢?具有一种理想的伸展。简单的说吧,我们说:你们年轻人哪,是要有一点理想的!这个实际上就是唯心,年轻人应该有一点理想嘛,不要太局限于眼前的务实主义,是这个意思。


那么这里我们就要延伸地说一说德国的哲学传统。德意志民族是一个有哲学传统的民族,那么这种传统为了造就了众多的世界的大思想家、大哲学家,这个全世界被真正列为哲学家的10个人:3个是古希腊人——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还有7个是德意志人——就是康德、费希特、黑格尔、谢林、叔本华、菲尔巴赫、尼采这几个是最重要的。所以由于这个国家经常出这样的一些哲学家,那么它这样的一个传统就会影响到一般老百姓的行为。


德国人他们是在他们的哲学思想的指引下来行事的。那当时最重要的也是最伟大的哲学家就是康德,是唯心主义哲学,是普鲁士的一切的改革,包括大学教育改革的思想基础。所以康德的这些理论,他教育哲学当中的一些最重要的思想成为了指导德意志这个教育改革的这个思想基础。康德认为:人是不应该被作为手段来看待的,不应该被看作是一部机器上的齿轮。那么他认为人是有他的自我目的的,他是自主自律、自觉自立的,是由他自己来引导自己的内心,也是出于他自身的理智、按照他自身的意义来采取行动的。这个可以说是康德教育思想当中、教育哲学当中最基本的东西。而他的学生哲学家费希特,还有教育学家威廉·冯·洪堡更是发展了他的教育思想。

康德(1724-1804)               

费希特(1762-1814)

 

费希特他在教育史上的头一个伟大的贡献,就是他头一个提出了全民教育的思想。他是这样来展开他的这个理论的论述:为什么要进行全民教育呢?他首先认为:教育应该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而不是要培养人们去适应传统的世界。这个思想是非常新的。也就是说一个人受过教育没有,不是看他是否按照老祖宗传下来的清规戒律做好了没有,而是要看他的自我决定的能力培养出来没有。所以这个教育的目的,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教人去适应某种东西,而是去培养人们的能力。


既而他就把他的思想往前又推了一步。他认为教育不是首先着眼于实用性的,甚至不是首先要去传播知识和技能。这一点和我们的想象很可能有差距的。我们中国人一般认为,如果要这个东西没用,那就没有必要去学它。所以我们中国人的这个思想是实用主义的,叫做学以致用,这是我们经常挂在嘴巴边上讲的。而德国人不是这样看问题,他们认为应该是学以致知的。这个什么叫学以致知呢?就是我不懂的东西,我通过学习而懂了,我获得了一种收获,这种收获就是有具有无限价值的东西,他们是这样来体会的。只要不懂的东西,就有必要去学,而不是有用的东西才去学。所以这是不一样的。


他们不认为教育是首先着眼于实用性的,所以也不是要去首先传播知识和技能,而是什么呢?而是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也就是说任何人实际上都是有力量的,只不过这个力量在他的体内沉睡着,而做老师的人要去干嘛呢——就是要去唤醒这个学生在体内还在沉睡的力量。这也就是启蒙的真实意义,这也就是为什么学生是需要鼓励的原因。所以这个思想是非常的先进的。


费希特还继续讲到教育的最终目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们的自我性、主动性、抽象的归纳能力和理解力。那么把这些能力培养出来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以便使他们在目前还无法预料的未来局势当中自我做出有意义的选择。这句话也是很重要的:“目前还无法预料的未来局势”。我们今天在学校里的人还在学习,我们不知道我们走出校门以后,我们会面临什么样的一个局面,但是如果要是你是一个受过教育的人,你在这个社会当中你要做出的选择,应该说是个有意义的选择,什么叫有意义的选择呢?那就是既能有利于个人,也能够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国家,是这样的选择。其实做选择并不难,关键是要做出有意义的选择。所以如果要是能够让这个民族当中的每一个人都做出有意义的选择的话,那就达到教育的真实目的,所以教育是全民族的事,要教育的是整个民族。这种思想,是费希特头一个提出来的,应该说是非常伟大的。


所以德国一直从这个时候开始就强调,任何人都要受教育,教育变成一种国民的义务,不是个人捞好处的阶梯,而是一个全民的义务。所以教育不是特权阶级才能享受的权利,而是全体德意志人民的义务。那么这就是费希特对这个德国教育发展做的一个教育思想的一个最基本的贡献。

威廉·冯·洪堡(1767-1835)          

威廉三世(1770-1840)


那么被后人视为德国教育之父的威廉·冯·洪堡,他的贡献主要是提出了和谐发展论的观点。那么在教育、教育思想的发展上,他提出了一个和谐发展论。他认为:教育就是要使个人的状况获得一种全面和谐的发展,就是要使人的个性特性获得一种整体性的发展。所以教育不是要泯灭人的个性,不是要削平你的特性,不是要把所有的人都搞得一模一样,那不叫受教育,那叫扯螺丝。所以他认为教育恰恰就是要培养个性,只有在个性当中存在着创造力。所以,他认为教育是一个人一辈子都不可能完成的过程。教育是人的自身目的,也是人的最高价值体现。


人和这个动物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在哪里呢?不是说动物不能进行教育,实际上我们也能够在对动物的生活观察当中也能够知道,这个大鸟教小鸟啄食筑巢这些都是教育,但这种教育他们是适应自然的教育。他们仅仅只是被动地适应自然的教育。而人的教育是主动地认识自然,甚至是改造自然的这样的教育。所以我们说教育是一个人一辈子都不可能完成的过程。不是在学校里边的生活就叫做受教育,出了学校门就不是受教育了,并不是这样的。一个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地接受教育的过程。所以教育本身就是人的自身目的,也是人的最高价值体现。


洪堡这位现代化大学的奠基人,在1810年9月29号,为柏林大学举行了一个隆重的开学典礼的仪式。在这一次仪式上,他宣告了柏林大学的诞生,所以他提出了他著名的洪堡大学三原则,这个三原则就是: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与此同时,他还送给全体师生的一句话就叫做什么呢——为科学而生活。这句话就成为了柏林大学的校训。

柏林洪堡特大学是现代化大学的典范


更重要的是洪堡还给出了现代世界的科学定义,这就是著名的洪堡科学的五原则。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洪堡是怎么论述“什么是科学”这个问题的。


洪堡的科学原则的第一条就是:“科学是某种还没有被完全发现、完全找到的东西,它取决于对真理和知识永无止境的探求过程,取决于研究创造性,以及对自我行动原则的不断反思。”这句话今天制了一个铜牌,仍然还挂在柏林大学的那个一进学校的那个正大厅的那个楼上,这个把这句话特别的标出来。“科学是某种还没有被完全发现,完全找到的东西,它取决于对真理和知识永无止境的探求过程,取决于研究创造性,以及对自我行动原则的不断反思。”由此可见,如果谁对你说这就是最后的结论,那么他就是在有意无意地向你散布神学观点,而不是科学观点。因为科学是没有最后的结论的。


洪堡科学原则的第二条就叫做:“科学是一个整体,每一个专业都是对生活现实的反思、对世界的反思、对人行为准则的反思。唯有通过研究、综合与反思,科学才能够与苍白的手工业真正的区别开来。”所以这个里边提出了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就是科学家的研究和造假者的忽悠。实际上在这句话里面,他谈的就是这个区别。这个科学家是要进行什么呢?要进行研究、综合与反思的,他是有一个反思的。而造假的人他没有反思,他是把别人东西拿出来变成自己的东西,所以他也在干事儿,他干什么事呢?他干的一件“剪刀加浆糊”的事。当然在今天可能手段就更高级了。总而言之,他在干着一个苍白的手工业,而不是在搞科学研究。


洪堡科学原则的第三条讲的是什么呢?讲的是:“科学是首先有它的自我目的的。至于科学的实用性,其重要的意义仅仅处于第二位。当然对真理进行的这种目标自由式的探求,恰恰可能导致最为重要的实用性知识,并能服务于社会。”这里边实际上谈的就是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关系问题。洪堡看得非常清楚。那么科学家并不是完全为了应用才去发展科学理论的。但是洪堡也并没有去否定科学的实用性,而是要告诉大家科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科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是发现真理。所以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洪堡科学的第四条,他谈到了科学与高校的关系。他谈到:“科学是与高等院校联系在一起的,唯有通过对学术的研究与科学的教导,对整体世界的反思,才可能培养出最为优秀的人才。”所以他认为大学生要学的不是材料本身,而是对材料的理解。唯有这样,他才能够形成他独立的判断力和个性,然后他才可能达到自由、记忆、力量的境界。


这个洪堡原则的第五条,谈的是高校的生存条件。他认为:“高校的生存条件就是孤寂与自由。”我们把它翻译得好一点,就叫坐冷板凳与学术自由。一个高校里边有没有人在那坐冷板凳,或者说“冷板凳”当然是一个形容词,就是说人静下心来去思考问题,有没有这样的一种风气。再一个思想的充分自由。他认为如果没有这两条的话,它就不是一所高校。所以高校的生存条件就是孤寂与自由。高校不是一个闹哄哄的地方,高校也不是一个兵营,高校也不是个俱乐部,高校是个搞学问的地方。而且洪堡还提出,国家是必须保护这种科学自由的,而且在科学当中是永远无权威可言的。

科隆的威廉三世雕塑。底下周围的是改革者们:斯泰因、哈登堡、洪堡


洪堡把这样的一些原则写在了一份关于柏林大学建校原则的备忘录上。其实这些话就是他在1810年9月29日柏林大学的开学典礼上谈到,柏林大学应该是在什么样的思想指导下。然后他把这个发言稿,实际上就是一份备忘录,送到了威廉三世的案头,送到了国王那去了。威廉三世看了以后非常的满意,同时在那个洪堡的备忘录上,批下了一段可以流芳千古的至理名言。这句话是这样写的,他说:“大学是科学工作者无所不包的广阔天地,科学无禁区,科学无权威,科学自由。”


所以我们可以虽然讲在落后挨打之后觉醒的德意志民族当中,竟然会有一位如此具有眼光和气度的君主,那实在是难能可贵。所以伟大的思想家的深邃的理论与开明君主的宽容政策,这两者的结合,正是德意志大学教育现代化,能够取得世界性辉煌成就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今天我们的课程就讲到这里。下堂课我们要讲一讲柏林大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85169cvpv

    德国哲学无法和古希腊相提并论!所谓尼采,康德都是些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