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丨《我心归处是敦煌》:敦煌研究院前院长自述,三代敦煌人如何守护莫高窟?

传记丨《我心归处是敦煌》:敦煌研究院前院长自述,三代敦煌人如何守护莫高窟?

00:00
29:41

敦煌研究院前院长自述,三代敦煌人如何守护莫高窟?


点击进入喜马讲书频道页>>>


精华笔记 


《我心归处是敦煌》是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樊锦诗的自述。她在敦煌工作了50多年,她启动了莫高窟保护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保护工程,并引进了现代先进的数字技术,让这些古老脆弱的艺术瑰宝可以活得更久。


本书还是一本敦煌艺术的传记,在书中,樊锦诗娓娓道来,带我们看遍敦煌艺术从无到有的漫长过程。


一、来到敦煌:


樊锦诗1938年出生于北京,后来随家人搬到上海。1958年,20岁的樊锦诗考入了北京大学历史系的考古专业。大四的时候,学校安排樊锦诗去敦煌研究所实习,从此开启了她与敦煌紧密相连的一生。尽管一开始敦煌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樊锦诗还不得不与家人长期两地分居,但是莫高窟的艺术魅力让她难以割舍,她还是在敦煌坚持了下来。


二、敦煌莫高窟的基本知识:


敦煌位于甘肃,是古代丝绸之路的枢纽。从公元366年, 乐尊和尚的第一窟开始,莫高窟的营建从此连续十个世纪从未间断。一代代的僧人们开凿了洞窟,在洞窟中苦修,并创作了大量壁画和彩塑。如今,莫高窟拥有735个洞窟,45000平方米的壁画和2000多个彩塑,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石窟艺术圣地。



三、听樊锦诗讲莫高窟的艺术成就:


1. 壁画:


莫高窟的壁画主要分布在洞窟里头的佛龛、墙壁和顶部等处,画的是佛像、佛教故事、佛经内容和中国传统神仙等等,也有一些供养人自己的画像。


莫高窟的壁画都是工笔重彩,主要运用中国绘画中的线描手法来完成,画师们用一根根灵动的线条创作出众多艺术形象。最能体现敦煌画家深厚线描功力的,莫过于飞天。敦煌石窟里有4500多个千姿百态的飞天形象,他们以飞动的身形和婀娜的舞姿,展示着如来世界的胜景。


2. 彩塑:


莫高窟的彩塑主要是佛像和菩萨像,还有天王、力士和飞天等塑像。樊锦诗认为最精致、最美的塑像,就是菩萨,他们的姿态和表情,呈现出一种理性和谐之美。 


对于樊锦诗来说,这些彩塑还有心理安慰的功能。比如每当她苦闷和烦恼的时候,就会去看看禅定佛,还有第158窟的释迦牟尼涅槃像。


四、莫高窟历代守护人的故事:


1. 历史背景:


莫高窟自16世纪中期明朝嘉靖年间逐渐荒废,无人打理。沙子雨水直接损坏了壁画和彩塑。到了20世纪初,西方的探险家又从莫高窟带走了大量文物。


2. 第一代守护人常书鸿:


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正式成立,这是我国最早的研究敦煌学的专门机构,它标志着敦煌莫高窟400多年管理缺失的历史结束了,从法国回来的画家常书鸿担任首任所长,是我国莫高窟文物保护研究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者。


一上任,常书鸿就带领大家清除了洞窟内的积沙和乱搭建的土炕土灶,还为部分重点洞窟装了门和土围墙,这些措施有效阻挡了人为破坏和偷盗。


随后,常书鸿带领大家临摹壁画和彩塑,短短几年就完成了第一批几百件临摹品。敦煌人还总结出了一套不带想象成分、完全忠于原作的临摹方法:


客观临摹:按照壁画现有的残破情况,完全如实地写生下来,这种摹本可以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这种方法也是现在临摹工作的基本方法。


旧色完整临摹:和客观临摹不同的地方在于,旧色完整临摹是在壁画残破模糊的地方,在有科学依据的前提下,有意识地令其恢复完整清晰。这样的临本,可以让观众不用在残破模糊的画面上寻找人物形象。


复原:恢复原作清晰完整、色彩绚烂的本来面貌,这就需要通过研究古代艺术,找出壁画的本来面貌,在有充分的科学依据的情况下临摹,决不能凭空想象、随意添补。


在常书鸿的带领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成为了敦煌文物临摹的黄金时期,这些临摹品还在国内外进行展出,弘扬了敦煌艺术。 


3. 第二代守护人段文杰:


1980年代初,段文杰成为第二任所长,为我国敦煌学研究开拓道路。1998年,《敦煌学大辞典》出版了,里面共收录了6900多个词条,涵盖了敦煌学的所有方面,是国内外敦煌学家的重要参考工具书。


4. 第三代守护人樊锦诗:


1998年,樊锦诗成为敦煌研究院的第三任院长。当时,莫高窟的观众人数暴增,容易对洞窟内文物造成损害。樊锦诗引入了数字信息技术,来解决观众对敦煌艺术的热情和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


敦煌研究院成立了数字研究中心,七年时间内拍摄了10万张照片,完成了27个主要洞窟的数字化,成为敦煌艺术的重要档案资料。


研究院又组织专业创作团队,用4年多的时间创作出了两部20分钟的影片。这些设施投入使用后,游客可以将高清电影观看和实地体验相结合进行参观,减少了在洞窟滞留的时间,也降低了洞窟开放对文物保护的压力。


2015年,樊锦诗从院长职务上卸任,成为敦煌研究院的名誉院长,她继续选择留在敦煌,为敦煌奔波。 


作者:樊锦诗(口述),顾春芳(撰写)

解读:舍丽儿

录音:朱株儿

编辑:李雪清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silkitty

    闹不清她怎么就成了楷模了

    Kidult_a3g 回复 @silkitty: 一个人把自己都献给了敦煌艺术还不够吗

  • vitamin_ay

    主播的声音好眼熟,是三体旁白么

    朱株儿 回复 @vitamin_ay: 哈哈,好期待录制三体

  • 生如夏花_i97

    中国有那么悠久的历史,留下来文物因为种种原因丢了很多,能够保留至今的,是无数人的努力和心血,他们默默无闻地付出着,只为了心中的梦想。

  • 子幽_xf

    2019年8月西北大环线去了趟敦煌,参观了莫高窟。作为理工男,没啥艺术细胞,但还是深深地被震撼了。回来以后,意犹未尽,越品越有味道。如果有机会,还要带上女儿再去一趟。

  • 小章鱼zhang

    我心归处是敦煌,热爱和守候的是一片心之所向的宝地。虽然没有去过敦煌,但是听过之前工作者在那边复原的工作困难度有多惊人,不由得心生敬佩。没有那种投身式的向往,估计很难坚持下来。 倒是启发我很多,将心注入,把眼前的东西看成一个外在的自我,才能有物我合一的境界。所以工作就不再是工作了,而是找到内心安宁和欢喜的方式。总是在吐槽工作多无趣的时候不妨去学习他们,再普通的活估计也能成就一个人工匠一般的精神。有时候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日本的文化里也能找到这种类似于道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 主播的声音很好听(ง •̀_•́)ง,羡慕

    朱株儿 回复 @小章鱼zhang: 🙏

  • CandiceJLiu

    敦煌,一个让人到过就难忘的地方,莫高窟更是中华文明历史上的明星。莫高窟,能感受跨越时间的邂逅,艰辛苦难后的繁荣,光阴荏苒,莫高窟一直都在!

  • 听友202641985

    看了书,感触很深,好书

  • jackyoung57

    奉献精神,民族魂!

  • 1537776qrxq

    18年暑假去了敦煌,太震撼了

  • 婷婷美的

    莫高窟,一个人一生的坚守,任何东西一旦商业化就失去了精神意味,人类是需要精神能量的,更能从千年来的佛像中明悟很多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