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792期:看哭了!被砍伤医生陶勇发声:“幸好被砍的是我”

2020-792期:看哭了!被砍伤医生陶勇发声:“幸好被砍的是我”

00:00
14:48




最近大火的纪录片《中国医生》,揭露了医生最不为人知的心酸。




面对患者专业负责,背后却是一站就是10小时、连续24小时待命的疲惫;

 

面对病魔毫不畏惧,背后却是数十年的苦心研究和学习成长,甚至没时间好好照顾家庭。

 

爱默生说:“只要生命还可贵,医生这个职业就永远备受崇拜。”


我深以为然。

 

成为一个医生,太难;治好一个病人,太累;完成一份责任,太艰巨。

 

一件圣洁的白大褂,藏着多少艰辛,医生光鲜的职业背后,又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苦涩?

 



被砍伤的医生陶勇终于露面了!

 

1月20日那场悲剧,击碎了多少中国人的心:

 

患者崔某对术后效果不满意,用菜刀砍伤陶勇医生,导致他左手骨折、神经肌肉血管断裂、颅脑外伤、枕骨骨折、失血1500ml。




悲剧的起因,是陶勇的医者仁心。

 

陶勇医生的同事说,崔某的眼睛很难治,普通医生根本治不了,陶勇帮助他恢复了部分视力,尽心尽力照顾他、还为他申请福利。

 

没想到他睁开眼的第一个想法,不是感激,而是杀意。

 

陶勇医生被砍伤后,紧急送入手术室抢救,医生们拼了命也要把他用来救人的手保住。


这恐怕是陶勇医生第一次亲自躺上熟悉的手术台。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他并没有绝望愤怒,而是不解地问同事:


为什么会是他(崔某)?我们对他不错啊……

 

陶勇的同事说,他天生有一种“钝感”,总是感觉不到他人的恶意,也不会用恶意揣测别人,无论遭遇什么,心态总是那么积极、温柔、乐观。

 

生命脱离危险后,陶勇温柔地说:


“如果有一天能再见到他(伤医者崔某),我想让他看看我背上腰椎手术留下的伤口,我想告诉他,当时我们给他做手术,包括给他省钱,对他真的是仁至义尽。


我想让他知道,其实这个社会没有他想的那么黑暗。”


他甚至自嘲:“幸好被砍的是我,我年轻,跑得快!”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我原本不相信这世上有纯粹的好人,但陶勇医生让我发现,这世间有两样东西,会无条件照耀着世人。

 

一个是高挂的太阳,一个是真正的善良。

 

如果没有经历这场意外,陶勇仍是那个一心想着拯救患者的一线医生,如今的他体力和精力大不如以前,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连续数小时上手术台。

 

可他乐观地认为,自己还可以讲讲课,带带学生,为祖国培养下一批眼科专家。

 

医生的成长没有终点,年轻的医生有自己效力的渠道,年长的医生也有自己贡献的方式。


不同年龄段、不同境况、不同体质的医生,大脑里储存着相同的职责:

 

行医救人。

 

当我看着陶勇医生,我的脑中浮现了开天辟地的画面:

 

天地原本一片黑暗,神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医生。

 



2月27日,武汉市第十三医院援鄂医疗队的2475位医护人员收到了一份马云点的外卖,里面有奶茶、鸡翅,还有一张卡片:


医之大者,亦士亦侠!




可爱的医护人员回应:



医之大者,亦士亦侠!简单的八个字,代表了我们对于医护人员最崇高的敬意。


尤其疫情之下,他们上至八十多岁,下至二十出头,都扛起了责任和担当。


82岁的钟南山院士已经持续抗疫50天,这50天来,他的行程表里没有一天休息日。




有时实在太累,就在餐车里睡一小会儿。

 

夫人心疼地问:“能不能多睡一会儿?”


钟南山坚定地拒绝了。

 

这个两鬓斑白的老人,本该安享天年,却为了更多人能好好安睡,自己顶着黑眼圈科研、开会、远程会诊、多地奔走,连多睡一会儿都是奢侈。

 

醒着的每一刻都是战场,连睡着了都心系疫情。


看着钟南山院士睡觉时微微皱起的眉头,我突然理解了“中国脊梁”的定义。

 

73岁的李兰娟院士面朝记者,摘下口罩和护目镜,露出脸上深深的印痕,向镜头微微一笑。


这一笑,打动了无数人。


即使身处感染最严重的地区,她依然坚持进入病房,用温暖的笑容安抚每一个患者的情绪;

 

即使遭到网上谣言抹黑,她也不愿因此分心,一天只睡3小时也想多救几个病人。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老人的背上有阅历沉淀的重量,就算岁月弯曲了肉体,只要国家需要,依然可以巨人一般撑起天地。

 

年近60的朱少华抗击过非典,疫情期间,他毫不犹豫冲上一线,在防护物资匮乏的情况下主动签下请战书。

 

每天高负荷地工作,朱少华时常忙到半夜才休息,家人害怕他免疫力下降,做了一桌饭菜再三叮嘱他回家吃饭。

 

朱少华说,好。他回到家,在楼道里摆了两张小板凳,把饭菜搬到板凳上,拒绝和家人一起吃饭。




 朱少华怕感染家人,自己在楼道里吃饭


只因自己每天接触确诊患者,担心感染家人,连一顿饭的团聚,都有可能危害家人的安全。

 

他是医生,更是家中的顶梁柱。


为了家人的安危,他把思念和心酸咽下去,死活不愿意和家人过多交谈。

 

看着沉默吃饭的父亲瘦小的背影,朱少华的女儿湿了眼眶。


她拍下这张照片,说:“在我心里,这就是伟人。”

 

即使岁月减损了他们的体魄,也残害不了一颗满怀热血的心灵。


十年前,他们是顶梁柱,如今,他们依然是中国的脊梁。

 



我不能停,因为病人需要我


然后就马不停蹄继续参加国家卫健委的相关会议。


看着院长强打精神的样子,每一个队友都忍不住掉眼泪,他们多希望他能回家陪陪年迈的家人,多希望他能好好休息啊。

 

可是他们离不开他,这一战事关更多人的生死,整个医疗队都离不开赵松,他就是医疗队的心脏。

 

只因为他的名字是“医生”,连休息和倒下都是奢侈。


为了保护每个中国人的心脏持续跳动,他们留下年迈的老人,离开年幼的孩子,挥别挚爱的伴侣。

 

他们拯救着我们的生命,本该被我们好好保护,却始终挺身而出,将我们护在身后。

 

如果中国医生有名字,我想那会是四个字:


医者仁心。

 


 

培养一个坚强有力的医生需要多久?


《中国医生》告诉你:25年。

 

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二病区的主任医师朱良付说:

 

“我现在是主任医师,我们差不多要用25年的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一个这样的医生。我现在44,如果我死了,那就是浪费国家资源。”




本科五年临床医学专业学习、三年硕士研究生学习、三年专业医生规范化培训,年近30才可能开始职业生涯,然而这只是开始。

 

24小时待命、整日在医院里不停奔波、加班到凌晨、作息不规律、身体严重透支、无法照顾好家庭,是主任医生的日常。

 

而他们的生活,也只是万千医生的一个缩影,还有更多年轻的医生,正用自己尚不成熟的肩膀扛起沉重的责任。

 

20岁的刘家怡是广东医疗队增援武汉的护士,她穿上防护服就呼吸不过来,可工作要求她独自待在狭小空间里好几个小时,帮助同事更安全地走出舱门。

 

记者心疼地对她说:“你还是个孩子啊,你还需要被人帮助。”

 

刘家怡说:“穿上防护服我就不是孩子了。”


她笑着向镜头比出大拇指,我却哭了。


这份成熟和年龄无关,每个医护人员都是父母手心的宝贝,都是家人眼里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可穿上防护服那一刹那,肩上沉重的使命让他们学会成熟。

 

为了14亿苍生的生命安全,他们逼着自己成长起来,竭尽全力想要多做一点,再多做一点。

 

即使白皙的双手被药水泡得红肿,即使稚嫩的脸庞被眼罩勒出伤痕,他们依然奋勇争先,不破病毒终不还。


没有谁天生就该冲锋陷阵,一切只因四个字:我是医生。

 

年迈的院士们组成了中国的脊梁和心脏,年轻的医生们组成了中国的力量,他们凭借一腔热血,在家国情怀的号召下,成为14亿人的臂膀。

 

疫情面前,我必重拳出击。


招必回,战必胜,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

 



有患者痊愈后说:“那些说天上星星很亮的人,你们是没有看过医生的眼睛。


无论来自哪里,无论属于哪个专业,面对患者,医生都是最强力的救命稻草,他们眼里的亮光,就是患者唯一的希望。

 

只因为他们的名字是“中国医生”,即使百姓请求他们休息,也要笑着招招手:不了,你们歇着,我们挡在前面。

 

眼看着疫情正在好转,灾难即将过去,有家可回的我,希望每一个医护人员都能安全回家。

 

因为我的家,是他们帮我撑起来的。


他们是万千小家庭安全的保护伞,也是整个中国的脊梁、心脏和臂膀。


昨天,你们出生入死;


今天,你们裹血力战;


明天,我们携手同行,可好?

 

愿春风袭来那一天,就是你们欢笑回归之日。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喜欢好声音的小赖

    平凡而又伟大值得我们尊敬🌹

  • maggieone

    听哭了,感动!

  • 1363504ogjc

    满脸泪痕,太感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