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爱说,心就像一面镜子,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后世儒者不从心体用功,其格物之说如以昏镜照物,这怎么能叫观照呢!眼见学生很少发问,先生适时提醒,指出那些自认为已经知道怎么做学问而不用功的人,其内心“私欲日生”的弊病。真正用功方知学无止境,道无终穷,会愈探愈深,直到心体光明。
1、阳明先生的【格物】和朱子的【格物】区别在哪里?
2、什么叫【知至】?
(六十二)
曰仁云:“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六十三)
问道之精粗。
先生曰:“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如这一间房,人初进来,只见一个大规模如此,处久,便柱壁之类,一一看得明白;再久,如柱上有些文藻,细细都看出来,然只是一间房。”
(六十四)
先生曰:“诸公近见时少疑问,何也?人不用功,莫不自以为已知为学,只循而行之是矣。殊不知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着实用功,便见道无终穷,愈探愈深,必使精白无一毫不彻方可。”
(六十五)
问:“知至然后可以言诚意,今天理、人欲知之未尽,如何用得克己工夫?”
先生曰:“人若真实切己用功不已,则于此心天理之精微,日见一日,私欲之细微,亦日见一日;若不用克己工夫,终日只是说话而已,天理终不自见,私欲亦终不自见;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今人于已知之天理不肯存,已知之人欲不肯去,且只管愁不能尽知,只管闲讲,何益之有?且待克得自己无私可克,方愁不能尽知,亦未迟在。”
请问老师,儒家讲求任气运行,只要对气的造化不执着即可而佛家讲求心系一处,把心专注于一个点上,比如南传的数息观就是专注呼吸摩擦人中的感觉,不要有任何杂念,到底谁是对的?最近我一直想在数息过程中加入传习录的观察气的运行,感觉十分困难,总觉得这两者是矛盾的。请老师答疑。
冰蓝小青 回复 @修心治心: 其实殊途同归。 当心系一处的时候,内心的杂念会慢慢变少,直至清静,但是这个清静还只是一个状态。它并不是良知的状态,最后必须把止的力放掉,才能回归到良知。 而任其运行,不执着,最后也可以达到一个清静的状态,这个时候自然能够感受到轻轻朗朗,空空荡荡的良知。
感恩讲师正解古人智慧!
【人不用功,莫不自以为己知为学】这句触动到了,以至后面的情况出现为:整天观照,就是不去毛病的话,不约束自己,不给自己设栅栏,终日只是说话而已。棒喝!!
大道至简,千里之下始于脚下的每一步。任何伟大的成果源于朴实、踏实的积累。 求学、修道路上更是如此,蹅踏实实在每一天、每一刻的人情事变、言行思虑之间做格致工夫,观自在,通过切己一点点的积累,你体察私欲、天理的功夫就会越来越精微,久之则自然上达。
桃之夭夭_5tu 回复 @桃之夭夭_5tu: 当立得起根时,心性澄明,此时若再外用探究事理,如探囊取物。
心犹镜也,只要你的心是明的就可随物而照,所以功夫在明心。 道无处不在,至大至博,至微至精。只要你存道心,你就会愈探愈精,心存敬畏,一旦有些许自以为知道了,得意了,就会背道而驰,渐行渐远。 谦卑是以为不能知,所以能善知;自以为知,就不能深入探究,所以终无知。知无涯、道无涯,一旦有些许得意,就是背道时,此时正是内观格物时。
感恩!202103021808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感谢讲师!
气血上来关实相,我并未了解如何关
反观觉照,需要好好练习
哇,学习不论多长时间,都要在生活中去修正自己的毛病,才是知行合一。
阳明心学讲:心,意,知,物是一。关于心意知是一,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心意知与物是一,是极难理解的。如果不懂这个,你就会产生先要见到一个“心”,然后让这个心去应对物。这样,心与物分为两块。那你这个心必然不是真心,而是妄知了。